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海基雙十 兩岸雙贏」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圓桌論壇:兩岸下一個二十年 整理/編輯部《交流雜誌100年4月號第116期(歷史資料)》

主持人:
劉兆玄(總統府資政、國家文化總會會長、前行政院院長)

與談人:(依英文姓氏字母序排列)
• 浦衛廉 William A. Brown(美國在台協會榮譽主席)
• 朱雲漢(中研院政治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蔣經國基金會執行長)
• 艾斯肯 Mark Eyskens(比利時國務部長)
• 谷南吉 Amb. Ranjit Gupta(印度前駐台代表)
• 任爀伯 Im Hyug Baeg(韓國大統領直屬社會統合委員會委員、
高麗大學政策研究所所長)
• 高希均(國統會第一屆研究委員、海基會第一屆董事)
• 谷野作太郎 Tanino Sakutaro(日本前駐大陸大使)

劉兆玄
  一九九一年三月,海基會成立,同年十二月,中國大陸成立海協會。當時辜振甫、汪道涵分別擔任兩會會長,他們被政府授權協商工作,這個管道揭開兩岸關係的新章節。在過去,兩岸是各自孤立的發展,透過兩會有更多交流,協商的機制也產生了。
  這當中,我們有非凡的成就值得回顧。從一九九二年開始,兩會召開過幾次協商,當時在「一中問題」上無法達到共識,不過最後兩岸決定各自詮釋一個中國的意義,所以各自表述這樣的立場,後來被兩會接受,這也就是「九二共識」的歷程。
  一九九二年之後,有過幾個重要協商,當時由辜、汪共同負責,現在則是由江丙坤、陳雲林兩位肩負重任。馬政府上任之後,我們看到兩岸關係開始改善,活動越來越多。二○○八年開始,兩會簽署四項重要協議,包括郵政、直航等,去年則是簽署ECFA。我們在此回顧過去的二十年,兩岸協商的氛圍有一些改變,有時有進展,有時無法達到共識。但是因為兩會非常堅持,希望就算在最壞的時間,都能夠有最低限度的接觸,使得我們看到兩岸關係漸解凍。
  現在我們要開始最後的一個場次,就是要紀念海基雙十的時刻,我要問的是,兩岸下一個二十年是什麼面貌。我們先請浦衛廉開始。

浦衛廉
  我觀察大陸許多年,可說是用望遠鏡在看,就像觀察朝鮮一樣。我曾在台灣任職,在東南亞地區觀察華人,這是我過去的經驗,也是負擔。我這裡的言論不代表美國政府或AIT,我的想法是,中國大陸持續快速成長,每年希望有百分之七至十,大幅升級基本產業,科技提升。此外,大陸中產階級的興起,希望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農民工到城市尋求更好的生活,這是非常強大的力量。當然大陸有區域失衡,貧富差距的問題。我認為大陸的人口已經穩定下來,不過這個結構有重大的改變,就是老化的問題,我們也看到性別差距在擴大,因為有一胎化的政策,男女比例問題因而產生。
  現在大陸持續強調出口,但也開始注意內需市場,對於原物料和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他們現在面臨到全球暖化的影響和環境變遷,這些其實都是台灣的機會。大陸堅信,中共可以持續領導中國,也許中共會變的比較軟性,但還是會維持獨裁的作法。
  我們可以看到兩岸在工商業、農業的合作交流,還有觀光業發展等等,都非常有利。現在可能有一些快速得利的作法,大家都在利用,但是未來有些事,需要雙方努力才能得到良好的結果。值得擔憂的部分是,對於物料和能源的需求,過去曾有一段強權競爭的歷史,中國大陸跟日本、俄國都可能競爭。還有領土糾紛,像是釣魚台、中印國界、中俄黑龍江的邊界之爭等等。
  大陸近來不斷積極治水,要建水庫,大家擔心水資源和河流治理的問題。此外,我也看到大陸軍力快速成長,最近中共想要維持港澳的穩定、高度自治與特區的基本法,但它也提到發展兩岸關係往統一的路上走。
  大陸要持續建立現代化的國防軍力,好讓解放軍可以在區域戰爭中勝出。這不止對台灣很重要,對其他的鄰國和美國也都很重要。雖然中共有很多承諾,但是它的軍力不斷發展,不管它在世界各地用什麼措詞,大家都會看到它的實際軍事實力,這是我們要擔心的。兩岸之間的差異,以及大陸有兩千多個飛彈對準台灣,是台灣要密切關注的。
  總而言之,有很好的機會也有很嚴峻的挑戰,要大膽的利用機會。我曾參加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在奧斯陸的會談,原本談的很好,但最後不歡而散,因為他們對於彼此意圖有不同解讀,所以我認為從一開始就要做對的事,不是到最後才談困難問題。

艾斯肯
  我要以歐洲角度出發提兩點。我來到台灣四、五次,第一次是一九六九年,當時還是冷戰的時代。雖然冷戰結束,但和平是冷和,今天則是暖化的和平。當我們去看歐洲的歷史,我們看到活躍的經濟合作,它可以創造每一個領域的合作和整合,這是不可或缺的。講到兩岸的未來,如果從經貿來做,就會擴散到其他地方,從自由貿易區到關稅領域,最後成為貨幣共通區,所以過去這兩年兩岸的發展,讓我們對未來是充滿希望的。
  兩岸之間的地理條件和政治條件是不同的,但有共通的狀況,就是彼此越來越相互依存。我沒想到台灣老化的問題這麼嚴重,大陸和歐洲也都有這樣的問題,還有暖化和環保問題,更糟的是,過去二十五年的寧靜革命,資訊社會的來臨,很多的歷史學家把過去的歷史分為BC(西元前)和AD(西元後),現在的解釋則是電腦前和電腦後的時代。一九八九年,我們看到柏林圍牆倒塌、蘇聯瓦解,近年又有金融風暴,還有最近的中東動亂。這些變動的力量,正是資訊社會的特色,在這樣的通訊時代,大陸要如何去維持極權的政權,會是很大的問題。
  所以我要強調的是,除了經濟合作之外,對大陸來講,走向民主化是不可避的潮流。事實上,台灣是亞太地區最成功的民主國家,日後大陸也會走上這一條路,很多問題也會獲得解決。當然武力嚇阻的言語會出現,但這只是暫時的。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在經濟方面的合作,就是coopetition,就是合作與競爭。現在很流行這個字,中國話講「陰陽」,這跟量子物理的理念一樣,很多狀況有對立和相似的地方。
  今天這樣的存在,改變了歷史也改變大家的心態,我認為這是很值得珍惜的機會。

朱雲漢
  我想補充幾點,我們今天在談未來二十年的兩岸關係,但在之前,我們要看到限制的重要變數。很多人第一個會說的是,力量不對等會變得更嚴重,當然也沒有人可以確定大陸是不是能維持經濟成長率,但是很多國際組織預測,這是很有可能的。如果這樣,根據購買力平價指數,大陸的經濟是台灣的十一倍,名目GDP是九倍。如果台灣每年以三%成長,大陸以七至九%成長,未來中國大陸將會是台灣的二十倍。今年江蘇和廣東省的GDP都超過台灣,未來沿海省分可能都會大過台灣或是差不多,這是現實,所以實力差距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
  我認為,挑戰是可以因應的。首先,台灣在區域經濟要找到自己的立基,應該充分整合到新興亞洲之中。如果我們有越多的雙邊貿易合作,台灣的經濟就能維持競爭力,像是電動車產業等。
  我們也可以在全球供應鏈上維持競爭的優勢,當然我們依賴大陸的市場,但還是要放眼全世界。二十年之後,世代交替,不管是在菁英或一般民眾,到時嬰兒潮一代都退休了,年輕一代要承擔重責大任,他們的成長背景跟我們是不同的。
  我認為二十年內,大部分的大陸小康家庭都來過台灣,起碼都會認識台灣人,兩邊人民會有很綿密的人際關係網絡,不止是經濟交流而已,各式各樣的交流都會很緊密。他們可能有共同的目標,合作的經驗,不只是加深瞭解而已。這種人際網絡的新轉變,將為兩岸關係帶來新的可能性,會有很多創新想法,比如訂新憲法、規範兩岸關係等等。隨著時間過去,兩岸將能從更基本地、深刻地瞭解相互的利益,讓兩岸關係更加和平穩定。

谷野作太郎
  我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對兩岸關係的觀察。我們看到在經濟的部分,兩岸有很密切的關係,而且這也可以幫助台灣的經濟更紮實永續,我在這裡要跟大家聲明,日本非常支持台灣在鞏固兩岸關係所做出的努力,日本很支持台灣的策略,以及ECFA的簽署。
  我們看到現在大陸的軍備越來越強,台灣也必須捍衛國土,向美國購買武器。我也看到賴主委提到核心價值的名詞,台灣代表的就是人權跟自由,我很高興看到台灣的堅定,台灣人民可以暢所欲言,這是日本欣慰的。
  我們也看到台灣和其他擁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係,對此我表達敬佩之意。我很感興趣的是,在未來二十年,那麼多的觀光客來往之後,會對兩岸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在軍事的部分,大陸大幅增加預算,但實際狀況大家都不清楚,這對日本、美國和台灣都非常關鍵,所以我們要謹慎地監督大陸在這方面的作為。
  談到ECFA,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企業一方面是日本的競爭者,也是日本的合作對象,所以競爭合作的關係一定會形成。但日本和台灣的產業結構重疊部分不多,所以我不認為競爭的部分會很嚴重。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藉由ECFA的簽署,台日可以成為夥伴,一起開拓大陸市場。我們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日本有打造品牌的優勢、品質管理與程序,而台灣當然有語言的優勢,成功的機會應該非常高。
  至於大陸的未來,大陸的領導層即將進行移轉,明年中央政府的權力,將轉移到第五代領導。我較關切的是,大陸會否在權力移轉後,產生民主化?我想接下來的二十年,應該看不到大規模的民主化,因為中共中央的權力還是很穩固,然而在政治上應會有一些改變。我要強調,以長遠的角度來看,走向民主是大陸不能規避的議題。

谷南吉
  我不代表印度政府,但我想我的看法可以反映印度對台灣議題的看法。我們和台灣的關係,與其他國家和台灣的關係不同,印度和台灣的關係曾經冷、曾經熱,而今天的印台關係是一九四九年以來最好的時候。在冷戰結束後,印度對亞太地區的政策有很大的改變,印度在一九九○年開始與台灣接觸,於一九九五年成立代表處。雖然過去印度曾有過不同的觀點,但印度是認同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也曾經邀請當時是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馬英九總統前往印度交流。
  溫家寶最近訪問印度的共同聲明中,並沒有提到一中政策,這都是印台關係轉好的證明。今天的印度是一個經濟成長強勁的大國,也是亞太地區地位越來越重要的國家。當印度要改善和亞太國家的關係,隨著印度經濟實力的增加,印度未來必然會參與亞太地區重要的戰略決策。
  印度也非常願意為台灣海峽的和平穩定貢獻一己之力。台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讓我們看到民主不必然和中華文化背道而馳,而這是台灣對國際社會做出的最大貢獻,也可以改變大陸的想法與領導人的念頭。我認為,未來為了維持區域安全穩定,維持現狀會是最好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大陸的一中政策,而台灣和亞太地區有密切往來,台灣應更充分地參與全球經濟整合。我認為,國際社會應要鼓勵大陸做一樣的事情,ECFA只是一個先驅,如果台灣和其他國家的經濟關係能越密切,印度也很願意和台灣簽訂類似協定。

任爀伯
  透過海基會的努力,兩岸走向和平,因兩岸都未承認彼此,唯有透過海基會和海協會這樣的半官方機構才可能進行協商。兩會間的協商,在陳水扁總統的任期停頓,但在馬英九總統的任期中,卻相當順暢,馬英九總統也派代表團前往大陸,這顯示,即使沒有國與國的關係,兩邊的關係也可以非常順利。
  比較兩岸和兩韓的情形,兩韓始終未能在和平締造、貿易活動甚至觀光有太多的進展。反之,兩岸卻能有那麼多的互動。台灣和大陸間有意識形態的差異,兩韓間也有,然而因為有海基會和海協會這樣的單位,才使兩岸能透過兩會來協商。
  未來,我認為台灣和大陸必須要將協商的等級再提高,才能慢慢走向政治方面的協商,我希望兩韓可從兩岸的經驗得到啟發,而我們要學的就是台灣。

高希均
  我提出十個問題,十個答案。二十年前海基會成立時,我還擔任國統會第一屆委員,但當時沒有很大成就。
  今天上午,司徒文說的一句話很重要,要人民意志決定。馬總統就任一年之後,他到彰化一個國小時,他說「我小時候從來沒想到要當總統,而是想開火車。」我覺得兩岸的關係就好像火車,這個火車真正啟動是在馬總統就任之後,三個月內,三通就啟動了火車。
  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的爭端,重要是協商的列車什麼時候啟動。它的終點我叫它「雙贏」,但是中間還有「協商」、「資源整合」這幾個大站。
  我的第一個問題,當前台灣人民怎麼看兩岸關係,有七一%的人認為兩岸是各自發展的國家,不是同屬一個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對大陸反感的原因是什麼,七七%覺得大陸限制我國際參與,六八%認為大陸不夠民主,再來是飛彈問題。第三,兩岸人民怎麼看待彼此,我們可以看到,廣義的軟實力各項目台灣都領先大陸。
  第四,到底兩岸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只有七%覺得對方是敵人,但也只有七%覺得是家人,最大的部分是覺得夥伴和朋友。第五,我們今天跟大陸協商交流速度,三五%覺得要加快,但也有二二.六%認為要慢一點,所以速度上差距不大。
  第六,民進黨該不該修改它的中國政策,有五四%認為它應該更開放,只有六%希望它保守。第七,馬總統對大陸的政策,到底是增加台灣競爭力還是過度依賴?有四三.九%贊成,但也有三四%認為會流失競爭力,雙方意見相對。
  第八,馬總統應不應該跟胡錦濤見面討論兩岸關係,有五四%贊成,三二%不贊成。第九,哪一黨可以更好的加強台灣的利益與和平,認為是國民黨的有五成,民進黨只有兩成六。
  第十,台灣百姓最後贊成的是什麼?四九%贊成最終獨立,三四%反對獨立。至於到底二十年之後,兩岸關係會怎樣,我認為既不會太好也不會太壞。當然我們知道,難的問題來了,到底成功還是失敗,是海基會很大的挑戰,祝福你們。

劉兆玄
  現在,我們開放給與會人士提問。

與會者提問(台大學生)
  雖然我們已經簽署ECFA,但大陸已經說了台灣不是主權國家,所以不能簽FTA。我想請問朱雲漢教授的看法。

朱雲漢
  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架構下,台灣有權利簽署雙邊貿易協定,而這也同等於自由貿易協定。所以我覺得至少在原則上,我們有權利這樣做。但在實踐上,北京在ECFA後會非常關心我們,目前台灣和新加坡經濟協議簽訂可行性調查已經完成,他的範圍甚至超過一般的FTA。當然,我們還是要非常的務實,當你談到FTA時,不只有非常現實的政治問題,還有非常冗長的談判過程。新加坡當然是一個很好的對象,因為他沒有太多的農業或其他產業,但如果我們要考慮和其他國家簽署FTA,我想談判過程會非常困難而冗長,所以必須謹慎來做。我們協商代表團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同時和好幾個貿易夥伴談判,只能按部就班、一對一的來談。再過一兩年,我們應該能和新加坡完成雙邊貿易協定,再來或許可以和紐西蘭談,我不曉得日本或印度,是不是願意或已經準備好要和台灣談?

與會者提問(東吳大學老師)
  大陸長久以來的觀念就是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我們要如何改變他這個觀念。

高希均
  要改變觀念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也是一直沒辦法達成協議的關鍵。短期來說,我們的方式是先把分歧的地方放在一旁,先解決可以處理的務實部分,因此就有「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出現。

高育仁提問
  大陸終極目標很明顯的是統一,但依照高希均教授提供的民調資料,台灣多數人的終極目標是獨立。在未來二十年,兩岸是否可能因此衝突?有沒有可能未來出現同時符合兩方立場的答案?

高希均
  我想二十年的時間不是太大的問題,當年的毛、鄧、江都曾表示過,對兩岸問題沒有時間壓迫感,因此第四代或第五代領導人應該不會有解決問題的時間壓迫感。大陸本身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所以馬總統的「不統、不獨、不武」,是符合美、中、台三邊利益的。

谷野作太郎
  關於台日自由貿易協定這部份,我是少數一直在推動的人,但不是自由貿易協定,而是經濟夥伴協議,包括強化投資環境、保障智慧財產權等。而這是更複雜、深層的,因為台灣對日本貨物的關稅其實已經蠻低的,談經濟夥伴協定的時候,其實是在談更深層的東西。不幸的是,目前日本高層並不是很重視這個議題,而企業界也不夠關心,因為台灣的關稅已經夠低了。關於亞太地區的未來,我們經常談到東亞共同體,很多人忘記台灣是東亞地區的重要角色。不管東亞經濟未來怎麼發展,台灣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不曉得,北京會如何反應台日的經濟夥伴協議。

浦衛廉
  我在很多國家任職過,各國都有不同文化,我們常聽大家說我們了解這些人、有同樣的文化、背景、語言,這樣一定行得通。韓國的經驗和其他的例子都告訴我們,我們應該要思考這樣的推論是否正確。過去大家認為,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是相似的,也有阿拉伯國家試圖統一阿拉伯世界,但今天的局勢發展,會讓我們重新思考原來的假設是否正確。
  我曾經在蘇聯擔任使節,這些前蘇聯國家都有文化、語言和血緣的共同點,這些當然很重要。但我認為不能把這些視為理所當然,必須一起合作想辦法保持彈性、不斷質疑自己的假設。
  最後,我要說華盛頓當局非常樂見,我個人也非常樂見過去三年兩岸關係的發展。在馬總統的領導下,台灣走到正確的軌道上,我希望繼續朝這個方向走下去,但也要務實認識到挑戰和機會是並存的。我說的挑戰,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斷增長的軍事實力,這是我們不能忽略的。
  來台之前,我看到卜睿哲寫的一篇文章,談到美國的嚇阻政策應如何發展,我想這是非常值得各位一讀的。這篇文章有許多重點,其中一個是當你在強國身邊,特別是這個強國是一個專制政權的時候,在強國週遭的國家,可能會因不安、緊張造成許多不好的結果。但我和我的許多朋友,都非常高興看到過去三年台灣海峽的發展。

劉兆玄
  我想我們都同意,未來二十年會有許多機會和挑戰,也會有競爭。誠如高教授先前所說,我們認為未來二十年,還是有很多雙贏的機會可以創造,但也有很多雙贏的成果,必須在超過二十年後才能實現。
  就現任政府而言,我們致力要成為兩岸的和平製造者,我們也試著提供人道援助給急需要的人民,我們也希望能夠創造更多的商機。但是我們更希望的是,促進雙邊的文化交流,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差異,但共有的就是文化,這是雙邊最大的公約數。在ECFA簽訂後,在談更複雜的議題前,文化是這個階段可以關注的議題,而文化正好也是台灣可以發揮所長的地方。
  和大陸相較,台灣在這方面是走在前面的,我們應該創造更多文化交流的機會。雙方是同文同種,有同樣的料理、信仰與節慶,這是雙方最大的公約數,也是我們可以好好發揮利用的。希望未來能有更良好的發展,透過雙邊的互訪與交流,下一代的人民將能更充分地了解對方。這不只是量的增長,質的部分也可以增長,當兩方的人民能更深厚的相互了解後,才更能做出最後的決定,我想這是我們現在能做的事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