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大陸社會初體驗 一位台灣交換生的6個月大陸生活 文╱林建儒《交流雜誌100年6月號第117期(歷史資料)》

通過學校的徵選,我獲得交換學生至大陸的機會。半年下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其中,我學會接受辦事情都要大排長龍;了解「一下子就到」意味著要走半小時以上的距離;上網要翻牆,人人網和臉書不能一起使用;隨時攜帶保溫杯,因為飲水只提供熱水;中午和學生們搶著排隊去食堂,放假時去外面餐館享受「小資」的生活;更是學會了出遊時,當你是下層臥舖時,人們會自然坐在你的床上,長途旅程時隨意跟乘客攀談兩句。
  交換這一趟,有許多的心得跟體驗,有好的回憶也有不好的經驗,或多或少對大陸有進一步的認識。然而在前往大陸時,一開始對大陸的陌生恐懼感,經常是建立在其獨特的制度上。實施馬列毛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表現出階級鬥爭、共產的思想,現今冠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更隱含著政治老大哥監視著市場經濟,隨時準備控制;共產黨專政的國家、打壓維權人士、封鎖言論自由,透露著威權的氛圍,使人心生恐懼。這兩種截然不同於台灣的基本概念,身處大陸半年後的經歷,讓我有以下不同的解讀與看法。
  政治思想的理念要徹底執行,通常藉由學校教育的政治社會化。而大陸在課程上也有必修的「兩課」課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然而,實際執行過程呢?如同台灣過往「三民主義」課程,畫重點、「背多分」。更甚者,有些課變成班會一樣,討論班上事務。一門大多數同學視為沒意義的課程能有多大的社會化,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事情。此課程的效用對大陸而言,如同聖誕老公公一樣。父母在聖誕節時總是說禮物是聖誕老公公給的,背後卻是父母假扮;對於孩子而言,好似天真的相信聖誕老公公給禮物,但是他們知道只要如此,就可以每年都有禮物拿。政左經右的政策轉變,更使得政治思想淪為人們信手拈來的話語,實際生活脫離不了市場經濟,猶如資本主義一般。
  另一方面,共產黨專政的國家,共青團充斥於校園之中,看似有很大的力量控制社會,似乎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不過卻有許多人,將共青團例會當成一個有免費電影看的集會。對於政治冷感的人來說,這些事情如同生活例行公事,徒具形式;對於政治感興趣的人來說,共產黨體制如同公部門體制,是一連串的爬升和努力。換個角度來看共產黨專政,理論上共產黨有其崇高的地位,然而常常聽到抨擊政府的聲音,也不見有人向前關切。一個正常社會會出現的紛爭,如民眾與警察爭吵、紛爭時嚷嚷著要上法院、公部門服務態度不好吵著要投訴等,種種情況看似如此自然,完全感受不到共產黨專政的情形。但這似乎不合乎實際事實,所以我換個角度解讀為,其令人擔憂之處在於不知道底線。唯一知道的是不能號召群眾,其他部分就是下層揣摩上意的模糊地帶。但是對於一般民眾而言,生活似乎不受到干擾。
  大陸制度理念上有許多我們不能適應和驚奇的地方,雖然很多流於形式主義,可以虛應了事。當然以改革的角度來看,不能如此合理化這些行為並且習慣它,但是更不可以汙名化,對大陸產生莫名的恐懼。大陸待了半年,雖然受到交通及時間限制無法深入鄉村農舍,對大陸沒有全面的了解,然而大體上在大陸城市生活,獨特的制度不會形成太大的阻礙,更甚者存在如同台灣一樣高度競爭、追名逐利的情形,而且更加嚴重。
  大陸對台灣而言,一直是重要政策考量、商業戰略角逐的地方;但是對於大陸而言,台灣相對的不是如此重要。大陸內部的三農問題、貧富差距才是政府關切的問題;對人民而言,如何找到好工作、養活自己才是關鍵。台灣問題的重要性,或許就是課本上出現的日月潭、思想政治中必考的題目而已。對大陸人來說,台灣問題不是問題,只是會吵的小孩有糖吃罷了。有趣的是台灣本身卻有其重要性,也就是綜藝節目、台灣偶像劇隨處可見的影響力,如同台灣軟實力的輸出讓大陸認識台灣。硬實力與軟實力交織成現今兩岸形勢,未來該當如何向前,考驗著大家的智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