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陸生來台 兩岸青年交流全面啟動 文/羅立《交流雜誌100年8月號第118期(歷史資料)》

陸生三法通過後,政府在「限量、限校、限領域」前提下承認大陸學歷,開放陸生來台就讀大專院校,第一年開放兩千人,首批陸生九月可來台讀大學及研究所,兩岸學術及教育交流邁向新的里程碑。很多教育界人士都持正面看法,認為對學生相互學習會有幫助,甚至對兩岸和平也有深遠影響。

促進多元思考提升國際競爭力

政治大學副校長林碧炤說:「兩岸關係的無解和誤會,與知識份子不能交流有很大的關係,早就該做了。」他很早就主張兩岸要進行學術和文化交流,只是政治不允許,「現在開放了,未來要好好做。」

台灣大學副校長陳泰然說:「愈開放愈好,保護政策對大學及社會都不是好事。」全球化的時代,大學校園國際化的環境很重要,有多元思考,才能提升競爭力。

陳泰然指出,大學校園要有多元文化,大家能多元思考,首先就是生員的來源要多元,向各國找好老師。學生也要如此,全球的大學都對世界各國的好學生招手,大陸也是重要來源,「我們應將大陸學生看成國際學生的一環,要讓台灣的大學生跟不同地方來的學生,相互學習,而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當大學生的視野寬廣、思考多元、態度開放,格局才會大,才會有競爭力。

陸生學習認真台生創意豐富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去年初在政大公企中心一場演講指出,要減少洪蘭教授所看到「大學生上課啃雞腿」的現象,「在教室裡放幾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學生」,當台灣學生看到陸生的認真,一定不敢打瞌睡、吃雞腿。高希均說,「優秀大陸學生來台可刺激我們大學生改變行為、心態,台灣應該歡迎各國的好學生。」

之前陸生不能來台讀學位,只能短期交流,隨著台灣和大陸大學生及研究生交流愈來愈頻繁,兩岸大學校長對台生和陸生學習看法相當一致:陸生在學術上普遍比台生用功,但台生關注層面多元,創意也讓人驚艷。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說:「各有特色」。

陸生為什麼用功,政大講座教授錢致榕說,大陸六成大學生來自農村,「用功念書是唯一脫貧手段」,而在大陸不論考大學及就業都很競爭,大陸學生需要很努力。賴鼎銘認為,台灣這一代大學生想法跟過去不同,因為環境好,「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想法不再,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賴鼎銘說,目前來台交換的陸生多半很用功,準時上課,都坐第一排,愛問問題,很多人報告都得高分。來台陸生對台灣充滿好奇,在學術上用功學習,也積極參加相關活動,除去聽演講,連新書發表會都參加,在很多演講發問的都是陸生,不少人問題尖銳,令人印象深刻。他也指出,學習認真的學生會讓老師有成就感,在陸生身上,「容易找到成就感」。

對很多台灣的大學生來說,課業非關切重點,但普遍喜歡上網、參加社團、競賽,也愛創作,創意相當不錯,也令陸生刮目相看。賴鼎銘舉例,該校一位女學生在報告時將胸衣當成道具,讓陸生覺得不可思議,想不到竟有人可以這樣做。他分析指出,大陸限制多,讓陸生在創意方面,不如台灣學生。

大學多希望招收優秀陸生來台,賴鼎銘指出,兩岸學生交流,會相互受影響,陸生在學術上的用功,會讓台生警惕,而台生的多元創意,也會感染大陸學生。已有台灣的大學生表示,看到來交流的大陸學生非常用功,真的受到刺激,也覺得要加加油了。

兩岸青年交流為兩岸未來播下和平種子

「在大學學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比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陳泰然指出,兩岸學生學習方式不同,價值觀差異很大,當陸生進到台灣的大學校園後,要學習相互尊重、包容和體諒。台灣的大學校園注重多元的文化和思想,可讓大學生增廣見聞,並且學習包容和尊重,陳泰然說:「台灣的孩子很幸運。」

不少來台交換的大陸學生都指出,很多台灣學生對大陸民眾及學生有誤解,包括來台交換之前要先選拔,是來統戰等,而當他們到台灣後,也發現之前很多對台灣的印象也是錯的。

賴鼎銘認為:「要影響陸生,讓陸生來台受教育是最好的方式。」他表示,台灣很多人早期都留學美國,回台後會親美,是美國永遠的朋友,「希望陸生來台後,變成台灣的朋友,可將自由民主帶回去。」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郭位表示,多數到外國留學的學生,對當地都有好感,回去後會替該國講好話,「陸生來台回大陸後,也會因喜歡台灣,替台灣講話。」

林碧炤更指出,「兩岸知識份子的交流,對兩岸和平會很有大的助益」,德國和法國和平相處、東西德統一,以及歐洲整合就是最好的例子。文化及學術的交流是消弭隔閡很好的方式,讓交流沒有意識型態,透過交流,大陸學生可學習台灣社會的優點,包括民主素養、生活品質、富而好禮及有秩序的社會,以及中華文化。他強調:「教育和學術才是和平的種子,雙方才不會打仗。」

建立台灣的大學品牌為當務之急

至於陸生來台後大學的當務之急,林碧炤說:「就是要把教育辦好,建立品牌,國立大學更應如此。」他表示,很多人去美國、英國或香港讀書,是因為文憑很值錢,畢業後找工作很容易,未來會有前途。全世界都在搶好學生,陸生來台灣讀書,也是因為台灣的文憑讓他們能找到好的工作,會有前途,「因此大學在三、五年內,在學術及教育上要很認真,要建立台灣大學的品牌,吸引優秀陸生來台。」

林碧炤指出,因為來台的陸生已是大學生或研究生,學校對他們的生活管理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要照顧他們的學業,讓他們畢業後拿到台灣的大學文憑覺得有價值,返回大陸後能找到好工作,也覺得來台留學有光彩。

政策鬆綁有助於吸引優秀陸生來台

因為社會有疑慮,政府初期開放陸生採取「三限六不」原則,因為限量,第一年只能開放兩千人來台,也限制承認大陸醫事學歷,陸生不能報考與國家安全機密相關系所、不能定居及考證照。此外,國立大學校方不能編獎學金給陸生,陸生就學期間也不能打工。大學多認為,種種限制會阻卻優秀陸生來台,也難跟其他國家一較高下搶好學生,長期會是隱憂。

高希均說,「普世價值是開放,不是歧視」,台灣限制優秀人才來台就學、就業,是「最壞的保護主義」。他指出,美國領先世界,正因為開放,吸引全球最優秀人才。台灣應設法吸引各國優秀學生來台,當然也包括陸生。但此議題被高度政治化,高希均反問:「汽車會造成車禍,是不是就不進口了?」開放陸生是教育問題,不是政治問題。

郭位指出,全世界都在吸引好人才,除了教授,還有好學生,台灣怕陸生來搶飯碗,這種想法「太被動」。他以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為例,來自香港,在台灣創業,「難道台灣不喜歡?」他問到:「多幾個林百里有何不好?」他認為台灣沒什麼好怕的。

郭位表示,如果台灣社會初期對陸生來台會擔心,可以限制名額,但對陸生應該跟其他學生「一視同仁」,對台灣不給獎學金等種種限制,他認為「百分之百錯誤」。郭位說:「不會收到最好的學生,只能二流、三流」。

教育部初期限制國立大學只能招收研究生,私立大學從大學生到研究生都可以招,最近放榜的研究生招生結果出爐,卻令各校大失所望。教育部原核定可招收六百五十三名碩博士生,符合報名資格的報考者只有三百多人,最後錄取二百二十八人,缺額率高達六成二,一半大學連一名陸生都沒招到,兩岸四地排名第一的台大也有缺額。

博士部分,教育部核准二十七校招收八十二人,但最後只錄取十二校二十八人。成大原計畫收七人、台科大原計畫收五人,卻連一人都沒收到。頂尖大學的陽明、台師大也掛零。台大的職衛所、分子所、材料所、微生物所和土木所等五所都沒有陸生報名。

碩士部分,教育部核准八十校招收五百七十一人,最後只錄取三十九校二百二十人,陽明、中原、宜蘭、金門大學等四十一校都沒招到陸生。

陳泰然指出,新加坡、香港紛紛爭取優秀陸生,給獎學金之高已到了「匪夷所思」地步,但台灣的大學卻被綁手綁腳,今年首次招研究生,連台大都招不好,「因為限制太多,招生當然不好」。

台灣留學大陸青年學生發展協會副會長陳正騰指出,過去二十年兩岸青年交流不對等,台灣青年去大陸的多,大陸來台灣的少,其實大陸學生對來台灣學習很有興趣,現在開放來台讀學位「是好事」,但「三限六不」只讓包括北大等四十一所學校的學生來讀研究所,「缺額六成多,連台清交都招不到學生」。反觀今年香港大學招生,吸引了一萬陸生報名,非常熱門,「台灣不開放,連要找優秀陸生都不可能」。

陳正騰表示,目前大陸已是世界第一的留學生出口國,各國都極力要吸引陸生,特別是優秀的陸生,「心胸開放才可能成一流學府。」「三限六不」是歧視陸生,繼續歧視下去,陸生真的不會來。

賴鼎銘說,台灣高教有好的環境,老師也相當不錯,但政策綁手綁腳,「台灣高教無法突破。」開放陸生來台後,雙方因有文化差異,加上隔閡三、四十年,衝突不可免,「要靠時間慢慢磨。」

但他呼籲,開放的腳步要再大一點,不要只限四十一校,要招什麼學生,讓學校自己決定,有的只招九八五工程學校的學生,有的可能願接納二一一工程的學生,技職學校也可找自己要的。陳泰然也說,台灣的技職學校藉著招收陸生,也有機會解決部分少子化生員不足的問題。

共同培養人才創造兩岸和平紅利

九月大陸學位生正式來台,兩岸菁英及知識份子交流踏出一大步。雖然初期在種種限制之下,要跟全世界競爭,搶優秀的陸生,對台灣是一大考驗,教育界人士希望透過學術及教育的交流,兩岸學生可相互學習,並且並能學到尊重與包括,消弭誤會。長期來看,更要共同培養人才。

林碧炤說:「希望未來大陸的領導人是台灣培養的,而台灣的領導人也去大陸留過學。」賴鼎銘則表示:「如果我們能培養出大陸的馬英九、各級部會首長、教育界精英,及企業界的精英,將是台灣對兩岸,甚至是全球最大的貢獻。」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