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國大陸的轉型危機■文/宋國誠(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國經濟暨社會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博碩學程教授)《交流雜誌101年6月號第123期(歷史資料)》

就在中共即將召開「十八大」之前,「薄熙來事件」猶如一顆深水炸彈,引起各種揣測與解讀,但不論如何,它多少反映了大陸政經發展的一些問題。無可諱言,在歷經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之後,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令人稱豔,但也面臨社會轉型的誤導與偏差。在轉機與危機並存之中,如何化解社會矛盾、改善官民信任的差距、強化政府治理能力,將關係到中國大陸的安定與發展。

確實,中國大陸正處於急遽的社會轉型和利益格局調整時期,但「轉型不正義」、「利益不公正」,正困擾著大陸社會。明顯的是,各種社會糾紛新舊交替、錯綜複雜,刑事案件居高不下,幹部貪腐接連不斷,由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呈高發、頻發、群發之態勢。不論大陸內部與國際社會都不免懷疑,改革能否持續?中國的社會危機是否難以收拾?


政改是一面鏡子


雖然今年出現了薄熙來事件,但過去這幾年來,中共內部也不乏政改的聲音,溫家寶就是一例。他不只在大陸提政改,到國外時也不忘說明政改的重要性。尤其是今年,不論是兩會期間,或是在內部會議,或者是出國訪問,都談到政治體制的改革。這一訴求,在十八大召開前夕,出現如此頻繁,未來是否可能在十八大形成更明確的路線,值得關注。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政改的訴求也是大陸發展問題的一種反映,或者說大陸的領導階層至少認識到「轉型不正義」、「利益不公正」的現象,而且這些現象的解決,已不是現有的體制可以吸納與化解。更令大陸領導階層憂心的,是一種左傾的力量,可能藉由這些現象而起,不僅挑戰改革發展的路線,也可能危及社會的穩定。所謂「紅色後代的覺醒」、「紅太陽在中國西部升起」,甚至於「召喚毛澤東幽靈」的說法,雖不至於怵目驚心,但多少會讓大陸領導階層坐不安穩。

所以說,政改是一面鏡子,內行人看得清清楚楚,外行人則是霧裡觀花。在大陸內部,就有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


改革開放面臨重大考驗


依據清華大學發布的「二○一一年度社會進步系列研究報告」,當今大陸正陷入一種「轉型陷阱」。「轉型陷阱」是一個發展社會學名詞,報告主稿人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對照中國大陸的現實,將其定義為「在改革和轉型過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阻止進一步變革,要求維持現狀,希望將某些具有過渡性特徵的體制因素定型化,形成最有利於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體制』,並由此導致經濟社會發展的畸形化和經濟社會問題的不斷積累」,其主要症狀是既得利益集以「維穩」之名拒絕改革、抵制改革,甚至綁架改革,篡奪或壟斷改革的成果。它導致歷經三十多年的改革出現滯緩、停頓與回潮,且可能提早終結三十年來改革的進程。

轉型陷阱,並非轉型方向與目標的失落或取消,而是轉型轉到了歧路、轉進了彎道、轉入了窄巷。上述報告上已經暗示,中國大陸的改革已經失去動力,陷入遲緩、擱淺乃至疲軟無力的狀態。它表現為有利於短期快速發展的資源和優勢已經耗盡,大躍進式經濟發展導致社會的畸形化,社會矛盾的張力越來越大,社會的活力和生機在不斷喪失,發展與改革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團將維持現狀作為優先選項。於是,大陸人民心中興起了疑問:改革還能持續嗎?

正如大陸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指出,當前中國大陸社會至少已經形成三大利益集團的雛形,一是以官員為代表的「權貴利益集團」,二是以國有企業為代表的「壟斷利益集團」,三是以房地產和資源行業為代表的「地產資源利益集團」。有人則認為,這三大利益集團不只是「雛形」而已,而是已經「顯性化」。隨意舉一例,有「三多市長」(錢多、房多、女人多)之稱的前杭州市長許邁永,在其任內貪腐就高達二‧一三億元。這些「大型既得利集團」與一般普通大眾,正在形成一種新的階級對立意識,並從社會三大衝突:官民衝突、勞資衝突、貧富衝突中一一顯現出來。


先有維權才能維穩


「維穩」一詞,人們經常聽聞,原本是為了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並歷經「十六大」、「十七大」之後成為政府工作的基調,就中國大陸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來說,沒有穩定,就沒有發展。但在現實上,維護出現擴大化、濫權化,也是不爭的事實。

曾幾何時,中共中央設立了一個「中央維護穩定領導小組」,下設「中央維護穩定辦公室」(簡稱「維穩辦」),於是維穩工作,包括組織、資金與人員,就像海綿吸水一般膨漲擴大,維穩單位從中央到各省、市、縣、鄉、街道,乃至事業、企業單位,「維穩辦」佈滿全中國。不僅如此,除了各級「維穩辦」之外,近年來衍生了許多「辦」,例如安徽祁門縣建立「五辦兩局」,其中「五辦」就是「維穩辦」、「綜治辦」、「防邪辦」、「信訪辦」、「安委辦」等等,在私人企業較多的省份,也把「企業維穩」納入工作重點,例如福建、江蘇、浙江等倡立「綜治維穩進民企」,並在全國普遍推行。

但實際上,大陸內部也有人憂心,維穩可能越維越不穩,政府的信心可能越維越不足。二○一○年起,大陸政府擴編維穩員額達五百萬人,而今年「兩會」期間公佈的國防預算則大幅縮水,二十年來始終居於二位數遞增的國防預算竟陡降至七‧五%。對內陡增的維穩員額,對外陡降的國防預算,這一增一減,顯示大陸政府已將政治憂慮的重心,由「敵我外部矛盾」轉向「人民內部矛盾」,其對內部局勢的信心也有逐漸下滑的跡象。

即使是中共自己人也都給予「維穩」許多負面評價。面對諸多群眾性事件,地方基層動輒調來防暴大隊、員警、武警、城管,甚至軍隊,一些地方甚至超越法律規定,採取圍堵、拘禁、遊街、公審,將訪民「勞動教養」或「被精神病」(將「上訪」人員強行關入精神病院)等等。這種維穩,不僅顯示基層幹部的法治素養不足,也顯示地方政府在維穩工作上,出現過當、過激、過火的偏差。

維穩的對立面是「維權」,但大陸內部也有人擔憂,人民越維權,權利越得不到保障,也就是說,維穩的力度越大,維權的力度就越大,形成所謂「維穩惡圈」。近年來,中國大陸群體性事件呈陡增之勢,百姓首先衝擊的就是公安、城管、派出所、政府機關等國家力量所在地。人民對官署甚至形成一種「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預期心理,形成「沾官必罵、逢警必反」的定律。諸多事證說明,維穩本來是為了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但有些地區卻適得其反,顯示維穩幹部的執法知識與方法,還有待改善。

俗稱危機就是轉機,今日中國大陸的現況是,面對一個公民自主意識不斷提高、資訊網路越來越發達的社會,大陸政府有必要調整舊有的壓制、打擊、消弭等思維定勢,正面理解胡錦濤提出「社會管理創新」中的「創新」的深刻含意,才能將互不信任的「黨群關係」重新扭轉過來,走向既持續發展又安定穩健的局面。

畢竟,一個在和平穩定中處理「轉型不正義」與「利益不公正」的大陸,一個在和平穩定中順利過渡到民主自由的大陸,不僅是大陸民眾之福,也是兩岸之福、國際社會之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