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跨越海峽的愛心 大陸偏鄉看見人間伊甸■文/黃琢嵩(伊甸基金會執行長)《交流雜誌101年8月號第124期(歷史資料)》

愛不分國界!伊甸基金會服務三十年來,一直關懷身心障礙朋友與弱勢家庭,秉持著劉俠創辦人的服務理念:「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親」的核心思想,以福利和福音並重的組織經營,關心著台灣這片土地上每個需要的角落。這份初衷不因地域的限制,而有所改變。

「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伊甸」,服務弱勢的精神擴及並延續至兩岸與國際服務,讓需要被關愛和扶助的弱勢族群,因著愛,凝聚彼此的心,洋溢出希望與未來。

投入大陸偏鄉志願服務

近十年來中國大陸的經濟貿易快速發展,促使兩岸民間經商、工作、旅遊、探親等交流日益頻繁,中國大陸的大城市到處都看得到台灣人的足跡。在兩岸之間蓬勃的民間交流中,伊甸沒有缺席,但是伊甸看見的不是中國大陸起飛中的經濟利益,而是大陸殘疾者及弱勢族群的需要,希望導入專業的社會福利知識以及投入更多的志願服務者(志工),提供他們適時的幫助。所以,伊甸踏進的不是沿海發達的大城市,而是大陸的偏鄉及農村地區。

二○○六年,伊甸基金會開始整合「社會教育」、「志願服務」及「國際參與」的理念,並結合時代需要,推動新型態社會服務工作。組織台灣及海外人士的志願服務者加入伊甸服務學習營隊,前往大陸甘肅、內蒙、青海、河北、新疆、四川等偏遠地區,進行當地社會教育工作、協助扶持當地貧困學生、身障弱勢者及社區整體發展。期望「以國際觀的視野,做在地化的服務」,讓參與者透過志願服務的學習,拉近與偏鄉弱勢者的距離,並在服務過程中讓助人者與受助者相互學習,建立情感與信任。

七年來,伊甸志工服務據點遍佈大陸西北地區,到地圖上極難找到的偏遠落後地方,幫助貧童及身障弱勢者,提供教學、家庭訪視關懷服務、衛生教育等,至今共幫助超過五千位孩童,招募超過千位來自台灣的志工與伊甸一起投入大陸偏鄉的志願服務。在長期的志工服務交流下,許多來自台灣的志工早已與相隔千里外的大陸偏鄉貧童與居民,建立起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感。從每年固定前往當地服務的人數,可見端倪。

海外人道關懷

意外、災變無情的衝擊,沖毀了家園;親人流離失所,更擊垮了家庭成員每顆破碎的心。年幼失怙、生活經濟陷入困境、百廢待舉,在在讓災民無語問蒼天。從一九九九年台灣發生七‧五級的九二一南投大地震開始,伊甸基金會開始投身於災後人道救援的任務。從愛無國界輪椅捐贈給第三世界國家、南亞海嘯災後重建計畫、五一二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計畫、八八莫拉克風災重建計畫、海地大地震災後重建計畫等,提供海內外有需要的弱勢族群獲得人道關懷協助。

汶川強震災後重建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大陸四川發生芮氏規模八級的汶川大地震,重創四川、甘肅及陝西等省份,造成六萬九千多人遇難,及三十七萬人受傷。當時,許多大陸台商企業及各界紛紛踴躍捐款賑災,台灣各個急難救助及社會福利等非營利組織也發起「五一二川震台灣服務聯盟」,深入川震災區,投入救援重建工作。

伊甸基金會秉持「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伊甸」服務弱勢的精神,也加入了「五一二川震台灣服務聯盟」,並且招募志工到四川災區,為災民們提供身心的復健治療,以及災後重建的規劃。

伊甸從二○○八年汶川地震發生後,積極投入災後重建工作。除了輔具捐贈,伊甸招募台灣物理及職能治療師擔任復健志工,以接力輪替的方式,為四川德陽綿竹市九龍鎮災區約一萬多人提供復健治療、定點服務、到宅居家照顧服務、復健治療培訓、手術轉介服務、無障礙環境設計諮詢等服務。共招募十三位復健治療師參與此次志工服務,其中包括四位物理治療師與九位職能治療師,進行長達九個月的服務。

目前,伊甸在當地成立兩個服務據點,常設治療師及社工,提供職能治療服務,協助居民生活重建及社區融入,豐富社區居民生活及精神文明。

青海玉樹地震募款活動

二○一○年四月十四日,一場芮氏七‧一級大地震,重創大陸青海省玉樹縣。距離震央三十公里的玉樹州結古鎮青海玉樹孤兒學校,為伊甸基金會長期服務的據點。大地震後,該校校舍幾乎全毀,讓原本已經喪親的孤兒們,更是無家可歸。

伊甸第一時間獲知消息後,緊急聯繫孤兒學校的校長,了解學校裡孩子們的狀況,並發起募款活動,共募得新台幣六百五十萬,作為孤兒學校地震後生活經費及災後學校重建裝修等費用。許多曾經到過當地服務的台灣志工紛紛慷慨解囊;還有曾參與青海梯隊的學生志工在接獲消息當天,立刻帶著身上僅有的兩千五百元衝到伊甸捐款;更有學生志工將辛苦打工存的錢全部捐出。這些舉動,串起各地的愛心,他們的內心無不期盼能為當地孩子們做些事情,隨即主動發起網路捐款,熱烈響應。

成立「年年工坊」 幫助川震災民就業

川震災民在經過一年多的生理及心理復健治療後,已恢復到一定的程度,緊接著要面對的就是災後生活重建的艱難挑戰。地震傷殘人士及弱勢人士因生理障礙,不但要調適災後重建,還須重新面對社會壓力及房屋重建的鉅額貸款。但當地災民觀念普遍不足,導致社會和經濟融合更加困難。

為了讓災民重拾信心,二○一○年,伊甸基金會藉由「九二一南投地震」重建的成功經驗,在綿竹市九龍鎮成立「年年工坊」,成為地震傷殘人員就業培訓處,以農村熟悉的「針、線活路」為核心產業,創造屬於身心障礙者就業體系。主要服務對象為地震導致傷殘人員、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人士以及地震中喪失主要經濟支柱的貧困戶,建造屬於綿竹市身心障礙者的工作網路。

愛心無國界 服務不打烊

「愛無國界,接納多元文化,深耕台灣,邁向世界的舞台」是伊甸基金會盼能藉著國際交流,向國際社會學習,不分國界為弱勢族群提供更完善的人道服務,並傳遞來自台灣的愛。

在大陸汶川大地震後,伊甸看見大陸經濟突飛猛進背後,對整體社會福利的需求。根據大陸《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統計,中國大陸約有八千三百萬殘疾人,其中有七五%生活在農村地區。該調查估計,只有三三%需要康復服務的殘疾人能夠得到其所需要的康復服務。因此,伊甸迅速開展工作項目,包含康復治療、社會安置、就業與職業技能培訓、物資捐贈、志願者服務、社會工作培力(enpowerment)等,並隨著社區不同發展階段而產生的居民需求,開展社區綜合全人關懷的服務。期待藉由這些努力,使殘疾者享有均等機會參與社會。

從台灣到大陸,台灣志工正透過各種人道關懷服務,將台灣滿滿的愛心,傳遞到對岸。台灣的軟實力也正透過志工精神的輸出,跨越海峽,影響全世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