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灣首隻大貓熊寶寶「圓仔」 可愛萌樣 席捲全台■文/程萱《交流雜誌102年10月號第131期(歷史資料)》

一出生就成為全台注目焦點的大貓熊寶寶「圓仔」,可愛的萌樣,融化全台民眾的心。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圓仔」身體狀況良好,牙齒也即將長齊,預計明年一月就能跟著媽媽「圓圓」一起見客。

「圓仔」此名為園內保育員幫大貓熊寶寶取的乳名,因此台北市立動物園現正舉辦命名活動,「圓仔」的正式名稱將在十月二十六日園慶晚會公布結果。

大貓熊繁殖計畫召集人張志華表示,「圓仔」是第一隻在台灣出生的大貓熊,這隻貓熊寶寶的出生,對園方來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因此「圓仔」的一舉一動都是民眾注目的焦點。

大貓熊是大陸特有種,屬於食肉目熊科的哺乳動物,牠黑白兩色的體毛是最大的特色,棲息地是大陸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現存的野生大貓熊不到兩千隻。

大貓熊屬於晚熟型動物,出生幼仔弱小,平均體重約一百三十至一百五十公克,體重大約是大貓熊媽媽體重的千分之一,全身僅有稀疏白色被毛、粉紅色皮膚,雙眼未開,沒有聽覺,不能自主排便並對自然環境完全沒有適應能力。 張志華表示,要孕育出大貓熊寶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台北市立動物園能在三年內就獲得一隻,實在相當幸運。

由於大貓熊相當珍稀,研究資料缺乏,張志華表示,透過「圓仔」的出生,讓台灣的民眾能夠第一手就知道大貓熊的秘密。

圓仔剛出生就受傷 暫離母親圓圓 母女相會畫面 感動全世界

「圓仔」剛出生時,因「圓圓」不諳育幼技巧,導致「圓仔」的鼠蹊部受傷,因此將「圓仔」改由人工撫育,經過保育員的悉心照顧,「圓仔」不但痊癒且身體狀況更佳。

張志華表示,為了讓「圓圓」母女團圓,園方也盡力誘發「圓圓」的母性,所幸「圓圓」不負眾望,不但展現強大母性,還將「圓仔」照料得很好,甚至連大陸專家都不禁讚嘆,「圓圓」看不出是第一次當媽媽。

「圓圓」與「圓仔」相會的畫面,透過網路、媒體傳播,讓全球民眾都驚訝、喜悅,這對貓熊母女的親情、天性,更加融化了每個人的心。

專心照顧「圓仔」  園方不打算明年讓「圓圓」再交配

大貓熊寶寶「圓仔」出生後,台北市立動物園認為應該讓大貓熊「圓圓」專心育幼,確保「圓仔」安穩成長,因此即便到了貓熊的發情期,也不會讓兩隻貓熊交配,讓「圓仔」再添弟妹。

張志華表示,貓熊是屬於「三難」的保育動物,發情難、配種難、育子難,因此要製造出貓熊寶寶的難度,也比一般保育類動物高。

公貓熊「團團」年紀雖已進入性成熟期,但「技術」不純熟,張志華表示,動物園連續三年讓「團團」、「圓圓」交配,屢次提槍上陣,「團團」都只想跟「圓圓」玩耍,弄到最後都讓「圓圓」不舒服,生氣地轉頭將「團團」打開,最後只能靠人工授精。

張志華表示,因大貓熊懷孕機率太低,過去大陸曾嘗試讓大貓熊吃人蔘等補品,企圖增加母貓熊的受孕機率,也有提出過「貓熊交配影片」,透過實戰影片,讓初次上陣的貓熊能夠學習模仿如何交配,但大多失敗收場,最好的方式,還是母貓熊本身散發的氣味,能夠主動引誘公貓熊交配。

貓熊為獨居動物 「團團」不知自己已升格爸爸

自「圓仔」出生後,民眾都期待能看見大貓熊「團團」、「圓圓」一家三口出現。張志華表示,貓熊屬於獨居動物,雌性負責育幼,雄性只負責交配、繁衍後代,「團團」這個二愣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女兒。

為了測試團團對幼仔的反應,張志華表示,動物園曾做過實驗,將塗抹圓仔糞便的幼仔布偶,放到「團團」身旁,並播放「圓仔」叫聲,「團團」不像「圓圓」立刻衝過去撈起女兒,反而是退到最遠的地方,露出焦慮的表情。

張志華表示,公貓熊交配完後,不會知道自己有小孩,只會認為是「不明入侵物」,與人類的模式相差甚大。

「圓仔」成長健康迅速 關鍵就在媽媽「圓圓」初乳

能讓大貓熊寶寶「圓仔」成長迅速又健康,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除了工作人員的不眠不休的細心照顧外,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媽媽「圓圓」的乳汁。

大貓熊繁殖計畫召集人張志華表示,大貓熊的初乳中富含有維生素A、B1、B2、B5、Ea與礦物質鈉、鉀、錳、鈷、鐵、鈣、磷、鋅等營養元素,其含量比例皆高出人類許多,是「圓仔」成長不可或缺的營養來源。

也因成分特殊,不容易找到相等營養比例的代用奶,保育員必須把握機會,在適當的時機為「圓圓」進行人工採乳,初乳的顏色是草綠色。

大貓熊即便與保育員再親密,畢竟也是熊科動物,張志華表示,在進行人工採乳時,保育員除了必須專注手上的工作,也需小心的觀察「圓圓」的心情變化,以隨時應變突發狀況。

現場至少須要有兩位保育員,一人負責餵食「圓圓」喜愛的蜂蜜或竹葉,以分散牠的注意力,忽略有人在牠的身上東摸西摸,另一人則擔負擠奶的重責大任,必須要迅速地找到適合的乳頭進行擠乳,以採集到足夠份量的乳汁,供「圓仔」健康順利的長大。

大貓熊體型似熊 應叫做「貓熊」

因為「圓仔」的出生,掀起台灣民眾對「團團」、「圓圓」的重視,但卻不知道該叫牠們貓熊還是熊貓。動物園表示,雖然大貓熊長久以來被稱為熊貓,但因大貓熊體型肥碩似熊,因此站在科學的角度,被稱為「貓熊」比較合理。

張志華表示,大貓熊身體顏色主要為黑白兩色,耳朵、眼斑、鼻頭、肩背部和四肢為黑色,其餘部位為白色,站立起來約一點八公尺,體重約七十至一百五十公斤,身體呈圓圓胖胖的桶型,通常雄性體型比雌性大。

前腳手掌除具有五指外,拇指旁還長出一隻由腕骨演化成的偽拇指,可以抓東西、取食和爬樹,用手捉拿竹子啃食,是貓科或其他熊科動物所沒有的特徵。 大貓熊的骨骼大而厚,為同型動物的兩倍重,頭部寬大厚重、顎骨強硬有力,一共有四十二顆牙齒,其犬齒短而鈍,臼齒寬且厚,磨碎能力強,能咀嚼竹子的食物。

張志華說,大貓熊的後肢呈現內八,使得牠們走起路來慢條斯理,卻有利於在密林中走動時撥開竹子,前肢則能順利地完成轉動、伸屈、轉彎、內旋、外展等全方位、多角度運動。

大貓熊掌心上有厚重的毛,使得大貓熊能夠在寒冷的雪地上行走,這種特徵只有生活在寒冷地區的熊才有,如此豐滿的體態也有利於牠們適應濕冷的原棲地。

因大貓熊生長在涼寒的地區,所以貓熊小小的黑色耳朵有減少熱量散失的作用。

張志華表示,大貓熊性情溫和,不會主動攻擊,平日多單獨行動,喜歡隱蔽,活動範圍通常在三十公頃之內,會用體味、尿液和爪痕標記活動範圍,通常都躲在洞內休息,並且選擇有乾淨水源、豐富食物的地方。

大貓熊屬於食物高度專化的物種,因為牠幾乎只吃竹子,因竹子的熱量低,通常其他熊科動物,冬天都會冬眠,大貓熊幾乎是全年活動。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