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淺談兩岸棒球交流◎文/王維斌《交流雜誌103年2月號第133期(歷史資料)》

對台灣的棒球迷來說,二○一三年十一月是個熱鬧非凡的時節,中華職棒經過一番激戰後產生了年度總冠軍,緊接著登場的是聚集台日韓澳等地的冠軍隊伍爭奪榮耀的亞洲職棒大賽。本屆的亞洲職棒大賽由台灣主辦,在中華職棒聯盟的精心策劃之下,各項軟硬體設備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而統一獅隊在複賽中力克來自日本的樂天金鷹隊,創下台灣的職棒球隊首次在這項賽事中擊敗日本職棒球隊的紀錄,更令球迷們欣喜若狂。然而原本同意參賽的大陸,在賽前臨時通知因組隊問題無法參加,使得名為「亞洲職棒大賽」的賽事略顯缺憾,也錯失一次兩岸棒球相互交流切磋的機會。
  
歷經十多年的接觸,兩岸棒球界已展開互動的觸角,但因整體水準有一段差距,且棒球運動在大陸尚不普及,因而呈現較為傾斜的交流樣態。若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對相關產業的業者來說,大陸市場形同棒球圈的「藍海」,蘊藏了豐沛的潛力,值得深入開發。

大陸棒球發展歷程

棒球運動於清末傳入中國,日後在兩岸的發展卻大相逕庭。在台灣,棒球被稱為「國球」,成為民族榮耀的寄託,半夜聚在電視機前面收看衛星轉播的威廉波特少棒賽,是四、五年級生共同的回憶。相對地,棒球運動在大陸的發展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斷一時,直到一九七○年代中後期才恢復。一九七九年中國棒壘球協會成立,一九八六年中國棒球協會獨立建制,並在天津建造第一座現代化的球場,重新開始推廣棒球運動。
  
發展初期,大陸採取的是菁英養成的模式,將實力最上層的一批人組織起來,集中投入資源並引進外籍教練,打造一支能夠上得了檯面的代表隊。從歷年國際賽的表現可以看到大陸棒球代表隊明顯的進步幅度,二○○六年在荷蘭舉行的哈連杯,中華隊第一次在國際賽中敗給大陸隊,讓國內球迷深感錯愕。雖說不能以一場比賽的勝負,斷言大陸的棒球水準已超越台灣,但二○○八年的奧運與二○○九年的世界棒球經典賽,成員均屬一時之選的中華隊竟連番落敗,使台灣球迷受到極大的震撼,這也顯示出大陸棒球代表隊的水準已非吳下阿蒙,縱使整體實力尚無法凌駕於台灣之上,但在短期決戰的國際賽事中,仍不能等閒視之。
  
對於潛力無窮的大陸市場,美國大聯盟懷抱高度的興趣,投入人力和技術推廣棒球運動,提供教練培訓、技術指導等協助,並致力發掘璞玉。二○○一年,投手王超與西雅圖水手隊簽約,成為首位進入美國職棒體系的大陸球員,雖然日後表現不佳黯然離開,但在大陸棒球運動的發展上,可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雖然到目前為止,尚未培養出第二位實力可以前進棒球最高殿堂的大陸球員,但大聯盟的合作計劃並未中斷,二○○九年與二○一一年陸續在無錫和常州建立棒球發展中心,為大陸的棒球運動扎根育苗。
  
然而,整體的發展趨勢並未如表象的蓬勃,棒球在大陸迄今仍屬於小眾的運動。二○○二年,中國棒球協會集合了北京龍隊(後改名為北京猛虎隊)、天津雄獅隊、上海金鷹隊、廣東閃電隊(後改名為廣東獵豹隊)等四支球隊,舉辦第一屆中國棒球聯賽。中國棒球協會秘書長申偉曾在二○○二年四月十六日的中國棒球聯賽成立記者會上表示,考量比賽水準、球場條件及觀眾規模還不足夠,因此尚無法以「職業」兩字冠名。經過數年的發展,二○○五年聯賽擴編,增加四川蛟龍隊與中國希望之星隊(後改名江蘇希望之星隊),二○○九年再增加河南吉象隊,且有日本職棒球團投入協助經營,乍看之下前景似乎甚為樂觀。但十年過去,中國棒球聯賽始終無法培養出足夠的球迷規模,贊助商也逐漸縮小合作規模或撤出,導致聯賽的營運愈趨艱難,二○一二年更因缺乏贊助而取消賽事,迄今仍未恢復,現在大陸內部最高層級的棒球賽事,只剩下四年一度的全運會而已。
  
若能在國際賽場上獲取佳績,將利於棒球運動在大陸的推廣與宣傳。二○○八年奧運賽場上擊敗中華隊,可說是大陸棒球史上輝煌戰果之一,不僅讓其他國家重新評估大陸的實力,也為其推廣工作帶來正面效益。然而二○一二年倫敦奧運與二○一六年里約奧運,棒壘球運動均被摒除於正式項目之外,連帶影響政府部門支持的意願,挹助經費逐年減少,對於發展遭遇瓶頸的大陸棒運,不啻雪上加霜。

兩岸棒球交流面面觀

十餘年來,兩岸棒球交流陸續開展,形式大約包括三種:人員交流、比賽交流、資金投入。在人員交流方面,以台灣的職棒退役球員赴陸擔任教練為主,最早西進的是前統一獅隊球員江泰權,在二○○○年擔任天津雄獅隊的教練,之後陸續有鄭百勝、廖敏雄等十餘名退役球員先後赴陸執教,他們帶來新的技術和觀念,協助提升大陸棒球實力。在球員方面,兩岸棒球賽事的規模、球員薪資水準有落差,加上其他因素考量,雖然中國棒球聯賽開放使用外籍選手,然而並無台灣球員跨海投身聯賽。而台灣的職棒界雖曾思考過是否開放聘用大陸球員,但因討論沒有交集,迄今未有先例。
  
互動較頻繁的仍是交流比賽的形式,除了一些由企業贊助舉行的小規模邀請賽,二○一一年,中華民國棒球協會和中國棒球協會在雲南西雙版納共同舉辦第一屆海峽兩岸棒球對抗賽,這是兩岸棒球協會首度合作推動的賽事,迄今已連續三年輪流在兩岸舉辦。第一屆時僅設成棒組,第二屆起增加少棒組,擴大為兩級對抗,不僅參賽隊數增加,擴大比賽規模,主辦單位也持續累積經驗、修正賽制,以增加比賽的公平性與精彩度。
  
要在大陸推廣棒球運動,除了要有人、有心,當然少不了要有錢。中華職棒聯盟前秘書長梁功斌就是著力於實現夢想的先鋒,二○○八年在北京投資興建了達陣棒球莊園,集合棒壘球培訓、賽事推廣、場地運營及棒球文化傳播等功能,透過俱樂部形式,增加大陸民眾接觸棒球運動的機會,親身參與感受其樂趣,長期目標則是希望能隨著環境的成熟,培養出「棒球界的姚明」。達陣憑藉自有場地的優勢,數年來舉辦了各類型的比賽,其中包括自二○一○年開始舉辦的「『新龍旗』兩岸棒球英雄會」,作為兩岸四級棒球相互切磋與展現實力的舞台,這項賽事在主辦單位持續推動下,已經成為兩岸棒球交流的重要活動之一。

深化兩岸棒球交流

現今大陸的棒球運動發展,呈現出一種專業冷而校園熱的樣態,在高校與大學校園中展現出蓬勃的朝氣,性質和以往的菁英培育模式也有所不同,而是將它單純作為一項運動,或是一種休閒活動看待。網際網路所帶來快速而豐富的資訊,甚至是國外職棒賽事的轉播,使大陸民眾有了更多接觸棒球的機會,這種蘊藏於民間的熱度引發的效用,有別於以往官方主導模式造成聚焦過於集中的情形,對於推動棒球運動的普及與深耕有正面效益。
  
厚植基層發展以外,大陸棒球運動仍需持續強化頂端實力。對於年輕球員而言,除了加強練習,更重要的是增加與較高階球隊的對戰機會,累積實戰經驗以強化實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在符合法令規定的前提下,可考慮開放台灣職棒球隊吸收大陸籍球員,或可思考邀請大陸組隊,參加以協助年輕球員汲取比賽經驗為目的的亞洲冬季棒球聯盟,不僅可充實大陸球員的實戰經驗,增加觀摩學習的機會,大陸球隊展現出重視速度的球風,對國內球員也可形成良性的刺激,以期彼此切磋,相互提升水準。
  
大陸早已是各項體育競技場上的常勝軍,發展棒球運動並無追求金牌的迫切渴望,確實成為推廣過程中欠缺強大助力的隱憂。不過,如果透過體育持續推進兩岸關係良性互動,或許另當別論。台灣的職業棒球發展已有一定規模,體認到擴大市場的需要,吸納大陸球隊加盟不啻為中長期可考慮的選項之一。
  
棒球相關產業是台灣具國際競爭潛力的產業之一,除了逐步實行選手旅外、舉辦國際賽事和春訓的引進等,周邊產業仍有相當大的擴展空間。在福建有數家從事棒球用品製造的台商,產品質精物美,獲得美、日職棒界肯定,但目前泰半以代工及外銷為主。若大陸的棒球風氣有所成長,輔以服貿協議爭取到進入大陸電子商務市場的綠色通道,台灣品牌的商品將可透過網路行銷大陸內需市場,為業者帶來龐大的商機。
  
運動具有跨文化、跨國界的性質,也可當作促進國際瞭解與和平的工具。大陸的棒球運動發展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它蘊含的龐大商機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若能掌握先機,以台灣的創新思維與突破性作法,與大陸廣大的市場相乘,兩岸合作的棒球運動產業將有機會在國際市場上展現優質而豐富的能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