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駿馬奔騰 情牽兩岸─王農先生的兩岸情●文/陳杭升(中華華夏兩岸文經協會理事)《交流雜誌103年6月號第135期(歷史資料)》

總統府國策顧問吳東明先生於今年五月七日下午,在王農家屬主辦之「駿馬奔騰─王農水墨印象展」開幕茶會致詞時表示,他日前應邀赴江蘇宜興參加徐悲鴻藝術節活動,與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廖靜文及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研究院院長徐慶平交談,他們都肯定王農先生是徐悲鴻校長十分喜愛和讚許的門生,在渡海來台後也努力傳承發揚徐悲鴻藝術精神。所以北京徐悲鴻藝術委員會歷年舉辦師生展,都一定邀請王農先生代表台灣門生參展,三年前也敦聘王農先生擔任該委員會唯一來自台灣的理事。

 接著歷史博物館張譽騰館長致詞時,則介紹該館在何浩天擔任館長時,對王農先生藝術造詣推崇有加。除敦請王農先生擔任國畫教授,並於一九七八年推薦王農先生參加中山文藝國畫創作獎評比,結果王農先生以牛、馬、驢三張動物畫之新穎題材,以及對傳統的嶄新詮釋獲選第一名。該館又於一九八三年邀請王農先生在國家畫廊舉行個展,並且於明年十月舉辦王農先生九十冥誕回顧展,除展示王農家人捐贈之作品及文獻,並將出版學術論集紀念。

師法造化 獨闢蹊徑

 中國傳統的動物畫,畫得最精彩的當推「馬」。從歷代閻立本、韓幹、趙孟頫、郎世寧、近代的徐悲鴻等,莫不以畫馬著名傳世,垂範後人。

 王農先生,本名立田,別號「關外人」,亦以畫馬名世。一九二六年出生於遼寧瀋陽,二○一三年於台北辭世。他少時遍歷長城內外及大江南北,後入北平藝專師事徐悲鴻、齊白石及李可染等名師,並被徐悲鴻校長譽為「多才多藝、天生藝術家」。王農先生浸淫畫藝數十年,曾榮獲中山文藝國畫創作獎,及法國巴黎藝術家月刊評審第一名獎,作品也獲巴黎東方博物館等五十餘中外知名藝文單位永久典藏。

 王農先生畫「馬」,係以西方技巧融入中國傳統水墨畫中,注重氣勢、注重動態、注重結構、注重層次。和恩師徐悲鴻不同處在於更趨寫意,用快筆畫奔馳的馬群、畫迅及如風的氣勢,從畫中好像聽到「快哉斯作」的呼喊,感受到畫家狂放的激情。  此次「王農水墨印象展」之代表作「晨曦」,多匹駿馬迎向遠方的晨曦,簡潔的線條中,萬馬奔騰的氣勢躍然紙上。「看似容易成卻難」,王農先生的畫作往往只是寥寥數筆,看起來輕快容易,但倘無數十載寒暑的閱歷積累, 又倘無出眾的膽識,豈能突破傳統成法,為畫馬開一生面。

情定水墨 畫名遠播

 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王農先生曾應日本亞細亞美術交友會邀請赴日本舉行畫馬個展。此後二十年,王農先生陸續在日本、韓國、新加坡、菲律賓、澳大利亞、法國、美國等地多次舉辦個展,每到一地皆獲好評,並與各界人士與藝術家朋友結下深厚友誼。在世界各地的展覽現場,王農先生當眾揮毫,為觀眾示範國畫創作的過程,將中國的水墨藝術廣為傳播。

 正當王農先生的國際交流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一九八七年政府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王農先生近四十年心中所念的都是故鄉的風物,所想的也都是故鄉的人。濃濃的思念之情在心中淤積難解,最終全都化為滿紙圖畫,寄託著他心中無比的惆悵與渴望。現在終於可以回家了,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呢?此後,王農先生幾乎放棄了出國展覽的全部機會,也少在台灣辦展,一心只想回大陸。

 初回大陸,得知恩師徐悲鴻早已過世,王農先生悲痛難抑,執意要去徐悲鴻紀念館看廖靜文館長。在廖靜文辦公室,王農先生動情的說:「我這次回來,我的家及父母都沒了。我只能把我的母校當做我的家,徐悲鴻紀念館也是我的家。」廖靜文聽完默默地哭了。對於王農先生來說,恩師去世了,同學也都散了,只有徐悲鴻紀念館好像精神堡壘一樣還在那裡。這紀念館見證著王農先生對恩師的一生惦念,也見證著王農先生不曾更改的藝術情懷。

故土尋根 難忘師恩

 一九八九年,由廖靜文、艾中信、侯一民主辦的「王農四十年返鄉特展」在中國美術館正式舉行,當時身為中國美協主席的吳作人老師以及李可染老師都親臨現場參觀並為展覽題字。對於王農先生來說,這個展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是他對母校和老師同學遲到的匯報展。一別大陸四十年,王農先生沒有離開藝術,而是如徐悲鴻所希望的,在藝術的道路上一路向前。這一次回歸,不是看望,而是回家。王農先生終於又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回到了他的親人、老師和同學朋友中間。他回來了,從此便不曾真的離開。

 多年來,王農先生遊走在大陸與台灣兩岸,兩岸都是他的家,兩岸都有他捨不掉的牽掛。看似瀟灑的兩岸穿梭,其實是在為內心始終無法平息的思念不斷做平衡。在這邊的多一分停留,都增加另一邊的多一分想念,於是再到另一邊去經歷同樣的心裡輪迴。只有在這反覆不止的徘迴中,一顆遊子之心才能稍感安寧。

 二○一○年,王農「落筆生花、情牽兩岸」個展在台北國父紀念館隆重舉行,包括立法院院長王金平、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社會名流皆蒞展參觀。次年元月同名展覽在北京新保利大廈開幕。年近九旬的廖靜文師母親臨兩次展覽開幕式,並在致詞中,對王農先生的藝術給予「已是開宗立派大師」之評價,並特別對其在台灣將徐悲鴻藝術精神發揚光大,以及二十多年來在兩岸文化交流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給予高度肯定。

藝遊丹青 情牽兩岸

 雖然王農先生從事兩岸交流活動二十六年,有個人濃厚鄉情因素,但期間在大陸共舉辦過十一次個展,參與十三次聯展,出版五本畫冊,獲聘擔任三所院校客座教授,及六次義賣畫作贊助地方賑災及助學經費等活動,對於溝通兩岸文化人及交流兩岸文化藝術,的確也起了難得的橋樑作用。

 王農先生於去年三月臨終前,曾囑託家人要在他辭世後,捐贈畫作及文獻予兩岸相關藝文單位典藏,並以他的母校北平藝專所在之北京為首選。王農家人除首先於去年底整理一批書刊、文物及教學手稿,捐贈王農先生曾任教之揚州大學藝術學院外,並向大陸國務院台灣辦公室請求協助,大陸先後安排王農家人參訪位於王農先生出生地瀋陽之遼寧博物館及北京中國政協文史館。家人認為兩館皆有專業研究人才、現代化典藏設備,及嚴格檔案管理等機制,乃請求陸方設法完成王農先生心願。

 中國政協文史館因此成立「王農藝術空間」,以典藏、展示及研究王農先生捐贈之作品及文獻。該館並定今年五月三十日上午,邀請大陸全國政協、文化部暨國務院台灣辦公室等單位相關領導,及兩岸藝文界人士,共同舉行「王農先生典藏特展暨經典作品捐贈儀式」。遼寧博物館亦將在今年十月新館落成時,舉行王農先生捐贈作品及文獻特展後永久典藏。

 王農先生作為首批從事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及公益活動的先驅,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及發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希望藉王農先生作品捐贈及特展活動,能夠加強兩岸在文化上的合作與交流。二○一四年正值農曆甲午年,亦是中國傳統馬年,北京及瀋陽兩地的捐贈典藏活動在今年舉辦,相信必將馬到成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