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幽默大師的文化城堡―林語堂台北故居●文/劉雲《交流雜誌103年10月號第137期(歷史資料)》

由台北市區通往陽明山的仰德大道上,座落著不少豪門的深宅大院,每一座大院都被高高的圍牆保護著,經過的遊客皆難窺其堂奧,除非是已開放作為對外經營的餐廳、或紀念館,譬如文學大師林語堂的故居。

一九六六年,林語堂由美國返台定居,特別選在仰德大道二段一四一號這個位址,建立他定居台灣最後的棲所,這個地點雀屏中選的原因,據說景觀酷似他的福建龍溪家鄉。

中西合璧的觀景別墅

高齡七十二歲的文學大師、幽默大師,在為自己設計這棟養老居時,依舊流露著頑童的心思,及藝術造境的才華。他把北京天壇的藍紫色琉璃瓦、四合院、竹石造景的中式建築元素,與希臘的雪白牆垣、西班牙大師高第的螺旋列柱、西式教堂的窗扉,全部摻和在一起,設計出這麼一棟中西合璧又特異鮮明的觀景別墅,令到訪者無不莞爾,彷彿置身古今中外交錯的時空。

林語堂寫了一副對聯,足可作為其生活藝術的座右銘:

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初入故居院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藍瓦白牆,方正的單層房舍,十足的希臘風格。再走進房屋正門,第一眼就看到由白色的螺旋柱圍出的一個正方形小庭院,也像個天井,以洗石子舖滿地面,僅在一個角落闢出一個養魚的半橢圓水池,水池靠牆面栽種著茂盛的竹和楓樹,楓樹高過屋頂、高大參天,陽光透過樹葉灑下閃耀的光點,投射在水面、錦鯉身上,形成斑斕粼粼的波光,與藍瓦白牆形成強烈的中、西對比。

據說林語堂常坐在池邊的大理石椅上,享受持竿觀魚的樂趣,他自述:

我要一小塊園地,不要有遍舖綠草,只要有泥土,可讓小孩搬磚弄瓦、澆花種菜,餵幾隻家禽。我要在清晨時,聞見雄雞喔喔啼的聲音。我要房宅附近有幾棵參天的喬木。

其實這個小院中沒有看到的高大喬木,就環繞在房屋四周,右側院落及可以俯瞰山景的後院,各有一片舖滿泥土的腹地,可以種花、種菜、飼養家禽,而且林語堂自己也永遠棲息在後院的墓園中,以他鄉做故鄉。其生前一段話,正可作為安眠於土地中的註解:

當我躺在泥土地上,接觸著泥土、草皮時,我的靈魂似乎鑽進了砂土,快樂的蠕動著。當一個人這麼陶醉時,他就跟在天堂一樣。

以閱讀為中心、閒適為格調

由走廊右邊的居室作為參觀起點,先進入書房。林語堂一生著作豐碩,全部以流利的英文書寫,《生活的藝術》是被翻譯成最多語言的作品,一九三八年,此書在《紐約時報》的每週暢銷書排行榜上雄踞榜首長達一年。

林語堂著作等身, 藏書量也不少,書房中兩大面書牆,書香滿室,深色的書櫃配上高雅的黑色皮沙發,一派德式的理性低調風。他非常重視「閱讀」這個開卷有益的習慣:

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就時間,空間而言簡直就被監禁於周遭的環境中。他的生活只限於和幾個朋友接觸,只看到他生活環境中發生的事情,他無法逃脫這個監獄。但當他拿起一本書,他立刻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許是從廣泛的閱讀中,得到無數洞察人情事故的靈感,林語堂才能在《生活的藝術》裡寫出這麼多語帶珠璣、啟發性靈的篇章。另外,具有紅樓夢情致的《京華煙雲》,創造了女主角姚木蘭秀外慧中的氣度及風範,彷如薛寶釵的化身。《吾國與吾民》書寫中國的傳統思想、哲學和文化藝術的特色,成為歐美人士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著作。林語堂也翻譯《老子》、《莊子》等思想集,著作《孔子的智慧》、《蘇東坡傳》,把中國重要的思想家及哲理介紹給西方社會。

林語堂在英文教育上的貢獻也不容忽視,曾經編著《英文文學讀本》、《開明英文文法》及《林語堂當代漢英辭典》,這部辭典,作者視為一生寫作生涯的登峰之作,也讓他在文學大師之外,又添了語言學大師的殊榮。

林語堂是追求閒適生活的一代名士,除了重視精神的享受,也極重視身體的舒適感。其臥室緊臨書房,簡單素樸,一張單人床只能容納一人獨眠,但他卻對床墊極為講究:

我很需要一個好床墊,這麼一來我就和任何人都完全平等了。世界上最大的富翁也不因有錢而睡在一個更大的床墊上,他的床最多比我的床長幾寸而已。自然使我們平等,短暫的生命也使我們平等,老與死使我們平等。

他還認為屈腿蜷臥在床上是人生最大樂事之一,在這種姿勢下,任何詩人都能寫出不朽的佳作,任何科學家都會有劃時代的發明。

金玉良緣來自「給與受」

由林語堂的臥室進入另一個被規劃為「客廳及餐廳展示間」的大起居室,昔時的格局包括一個浴室及林夫人的臥房。浴室拆除後,館方掛上珍貴的字畫,展示與貴冑名士來往的記錄,譬如蔣宋美齡女士贈送的墨蘭、比利時畫家Alard 為年輕的林語堂畫的肖像畫、水墨畫家葉醉白致贈的祝壽畫「奔馬」等。

靠近後院陽台較寬大的區域,光線明亮、景緻宜人,昔時為林夫人的閨房,可見林語堂疼惜夫人的一面,他們於一九一九年結婚,從此夫唱婦隨,相濡以沫,感情彌堅,林語堂說:

怎樣做個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歡的時候,你跟著她喜歡,可是太太生氣的時候,你不要跟她生氣。

現場展示的每張餐椅背上,均刻了一個「鳳」字,即夫人廖翠鳳的暱稱,足證那份永誌不渝的濃情蜜意。

煙斗是林語堂極重要的棈神食糧之一,他還幽默的認為「煙斗」也可以緩和夫妻不睦的緊張情況。

抽煙斗的人不會和太太吵架。理由很簡單, 不可能一面抽煙斗,一面大聲咆哮。一個聰明的妻子在看到丈夫即將發脾氣時,會立刻把煙斗塞在丈夫的嘴裡說:「算了吧!」

一九六九年一月九日,在陽明山麓的這棟居所裡,一對喜燭點燃,林語堂夫婦悄悄慶祝結婚五十週年。林語堂認為廖翠鳳屬於接納萬物、造福人類的「水」,而自己則是鑿穿萬物的「金」。

有不為齋 食色為先

「有不為齋」是林語堂為上海的書房取的名字,沿用於台灣的書房。重新規劃後,昔時林家用餐、招待客人的客餐廳,改成對外開放的營業餐廳,特別掛名「有不為齋」,以吸引雅好藝文及美食的遊客們。

在林語堂故居開設餐廳,自然得推出男主人最喜歡的幾道美食,如德式豬腳、無錫排骨、菠菜乳酪手烤雞等。據其次女林太乙回憶:父親喜歡法國南部的風光,對地中海的生活氛圍,感到自在又契合。所以他以地中海的藍、白色調設計這棟別墅;而清淡又能凸顯食物原味的南法菜,也列入林語堂的食譜中。

林夫人燒得一手好菜,從廈門到美國,再到法、德,然後回到台灣。一路上,家常美食陪伴著林語堂,使其「人生的低潮在食物的甘美中獲得釋放」。林語堂選擇在台灣度晚年,也因為台灣的人與食物,讓跑遍大半個地球的他感受到「家鄉的味道」。

推開「有不為齋」通往陽台的木門,陽台這一方天地是林語堂生前常常流連的所在,他寫道:

黃昏時候,一人坐在陽台上獨自乘涼,口銜煙斗,若吃煙,若不吃煙,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朧裡,下面天母燈光閃爍,清風徐來,若有所思,若無所思,不亦快哉!

陽台上仍放著幾張木桌木椅,供遊客走出去,靜靜的坐下來,體會男主人那份悠閒與自在。山下的市容在烈烈的陽光下,呈現一片迷離的陽焰影像,高大的綠樹環抱四周,帶來綠意盎然的一絲涼意,難怪林語堂說他的房屋周圍要有高大的喬木,有樹才有蔭,樹蔭下正是他的長眠樂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