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食間旅人計畫─為偏鄉孩童募款食安基金◆文/湯雅雯《交流雜誌104年4月號第140期(歷史資料)》
四名喜歡小孩的台科大女碩生洪燕茹、蔡旻珊、謝雲青及孫紹娟,平均年齡二十五歲,因為一次偶然機遇,實際體驗自己動手做料理的「在地食材烹飪課」,感受自己煮自己吃的幸福,意外發現「飲食教育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因此組成Hope4,盼為台灣偏鄉孩童「做點什麼」。
毒澱粉、餿水油、黑心米,近七年台灣食品安全問題連環爆,不少消費者開始關注飲食健康,許多家長也擔心孩子吃進毒素,嚴格把關孩子飲食,但身處都市的孩子,也許可以從小吃好穿好,但位處偏鄉的孩童,因為資源相對缺乏,有時連溫飽都成問題。
從農田到餐桌的食育之旅
她們透過台科大副教授王蕙芝牽線,找上了在台灣推動飲食教育及飲食革命的樊欣佩,為了讓偏鄉孩童也能吃得健康、營養,她們從去(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平安夜起,在國內一○四夢想搖籃募資平台,發起為台灣偏鄉孩童募款食安基金的計畫,盼在一個月內募款至少七萬元基金,帶領偏鄉學童來趟「食育」之旅。
她們把這個夢想募集計畫取名為「小小食間旅人」,洪燕茹說,這是一趟送給台灣弱勢孩童的「食物探索之旅」,希望小朋友化身旅人,透過從農田到餐桌的旅程,認識台灣在地食材、了解食物產製過程,學習自己動手做料理,品嚐大自然的原始風味,種下希望種子,讓食安在部落、村莊發芽。
為了帶領偏鄉孩童來趟「食物探索之旅」,她們在募資平台,化夢想為行動。從去年底到今年初,短短三十天,她們成功募到十一萬一千五百元,突破原先預定的七萬元門檻,她們也在今年二月九日及十日兩天首航啟程,帶領花蓮十九名偏鄉學童完成一趟「食育之旅」。
洪燕茹說,這十九名花蓮偏鄉學童來自中華飛揚關懷協會,主要是二到六年級的國小學童,多數是經濟弱勢、單親、隔代教養或新移民家庭兒童。受限於經濟條件,有些家庭常三餐無以為繼;有些家長忙於工作,小朋友必須經常外食,長期下來容易造成孩童營養不良,危害發育及健康。
教孩子認識食材買菜料理
中華飛揚關懷協會的志工表示,這些孩子住在簡陋的鐵皮屋內,每天待在狹小空間寫著功課、吃著包回家的營養午餐剩菜,當放寒假時,台北的孩子已經去過好多地方玩,這群孩子,可能連火車都還沒搭過。
她們心疼偏鄉孩童的困境,預計帶領十五名弱勢學童來趟食育之旅,但因為報名學生踴躍,協會志工不捨有人無法成行,多讓四人參與,其中三名是六年級學生、一名一年級學生,希望這十九名學童,透過對食物的瞭解,建立良好的飲食觀,懂得珍惜大自然賜與的食材及料理,或許在旅程中,有些小朋友能從料理中發掘自己的興趣,看見小農、廚師的辛苦,藉此開拓自己的視野與夢想。
蔡旻珊說,旅程內容的規劃和設計就環繞在「從農田到餐桌(From farm to folk)」的概念上。第一天抵達宜蘭礁溪後,將小朋友分成三小隊,首先來趟「傳統市場巡禮」,逛菜市場認識蔬果、並採購食材,午餐吃的是溫泉蔬菜麵,小朋友親手川燙麵及青菜,搭配溫泉蕃茄蛋花湯,享受自己動手做健康料理的樂趣,並分享買菜心得。
下午和宜蘭礁溪鄉農會合作,小朋友除了體驗「絲瓜絡拖鞋DIY」,也前往金棗果園,讓小朋友實際體驗採果樂,小朋友手中捧著一盒盒親手摘的金棗,直說要帶回花蓮給一起住的阿嬤吃,因為她的爸媽在桃園工作,一年見他們的機會只有一、兩次,這讓洪燕茹聽了十分鼻酸,從小朋友的眼中,她看到一個想念爸媽、卻又十分懂事堅強的孩子。
不會煮飯如何吃的健康
「他們是一群很知足並懂得珍惜幸福的孩子!」蔡旻珊回憶,她跟身邊的一名小女孩說,金棗妳可以帶回家跟爸爸媽媽分享,不過這名小女孩接下來的回應,卻讓她感到揪心。她說:「姊姊,我沒有媽媽啦!」「不過,我很幸福,我有爸爸和姑姑,他們都對我很好,我要把金棗帶回去給他們吃。」
隔天他們出發到台北,到Minicook食育廚房,認識食材、動手做料理,廚藝老師帶領孩子做「紅醬獅子頭義大利麵」,享用自己做的午餐,因為不少小朋友的母親是新住民,也教他們學作「越式春捲」以及手揉菠菜麵、甜菜根麵,讓小朋友可以帶回家和家人分享。
有別一般公益團體帶偏鄉孩童到城市走馬看花,像是去動物園、到餐廳吃牛排等行程,「小小食間旅人計畫」不僅將學習場域拉出教室,更先透過食育之旅行前培訓班教孩童健康飲食基本概念,也教孩子如何買火車票,完成生平第一趟的火車之旅,從花蓮搭普悠瑪到宜蘭農村採果,再到台北兒童廚房學烹飪,最後返回花蓮後,過年前在部落「辦桌」年菜,煮一碗湯給媽媽、阿嬤喝,相信家長吃的時候是感動的。
「台灣有阿基師、吳寶春,但卻沒有傑米.奧利佛!」Minicook食育生活工作室創辦人樊欣佩說,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在校園推動飲食革命,他的名言是:「我們的孩子不會煮飯、不曉得食物怎麼來的,更不知道如何吃得健康。」因此,從校園推動飲食革命,在全球正掀起食育熱潮,而面臨食安風暴的台灣更不該缺席。
展現台灣人文關懷軟實力
這四位台灣女生決心把好的飲食教育推廣到偏鄉,讓孩童從小建立正確的飲食觀,不僅傳達青年對社會關懷的正向力,也展現台灣人文關懷的軟實力。孫紹娟說,當初他們很擔心募不到足夠的基金,原本還想若無法達標,她們打算自掏腰包,不過發現「台灣人真的很有人情味」,紛紛共襄盛舉,連海外華僑也慷慨解囊。
四人說,這次「小小食間旅人計畫」首航成功,只是一個開始,希望未來募到更多基金能拓展成平台營運,和更多社福團體合作,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好好飲食,因為飲食習慣,是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除了這四名女碩生,台科大另外兩名女碩生江庭芳、洪乙文,也和台科大兩名外籍生,來自德國的Killian和芬蘭Aleksi組成跨國團隊,想要為台灣的飲食教育做一些改變,讓台灣人吃的更健康,也發起「夜光天使點燈計畫Mini Cook ×台灣的國民小學」計畫,將專業廚師和營養師帶進校園,教需要的孩子如何簡單煮、健康吃!
飲食教育在歐日蔚為風潮
江庭芳說,去年一個契機,在修課過程中,企管系教授王蕙芝帶領他們去Minicook體驗「飲食教育」,孩子應該有好的飲食教育 在歐洲與日本已成為風潮,回頭看看台灣,前些日子的時事新聞:鮭魚返鄉與食安風暴,兩名來自德國與芬蘭的外籍生不解地詢問:「為什麼台灣企業可以拿人民的健康開玩笑?」
江庭芳說,她頓時支支吾吾地解釋不出個什麼,只能說,台灣民眾從小到大也沒有聽過「飲食教育」,處理三餐的時候只知道方便快速就好……。原來,「飲食教育」是台灣人最缺乏的一部分。於是,他們將從向下扎根教育做起,為台灣的國小發起「夜光天使點燈計畫」,盼為台灣的飲食教育貢獻一己之力。
所謂「夜光天使點燈計畫」,是教育部針對全台國小,為避免家中乏人照顧學童於課後在外流連,造成身心發展與安全隱憂,政府特設立點燈計畫,開設多元課後輔導課程,為低收入、單親、失親、隔代教養等經濟弱勢家庭點一盞明燈。雖然還沒有申請到教育部的補助款,但希望透過在夢想平台募款,捐一堂課給國小學童。
盞盞食育燈火盼照亮全台
洪乙文說,去年冬至,他們和Mini Cook的廚師及營養師來到台北市一所小學,舉辦「冬至有湯圓」活動,十二名一到三年級學生,頭一次從認識食材、洗菜、揉麵粉,親手搓湯圓,除了告訴小朋友冬至的文化意義,也讓小朋友認識天然食材觀念,讓孩子理解天然色素和化學色素的區別,引導他們用天然的紅蘿蔔、甜菜根、紫地瓜和菠菜榨汁後,親手為自己的湯圓染色。
小朋友在老師引導下,親自下廚煮來吃,每個小朋友都吃得津津有味,也都分到一大盒湯圓成品可以帶回家。大家興奮地爭相分享,「我要回家煮給阿嬤吃!」「我要給媽媽吃!」「我要給弟弟吃!」,適逢平安夜,兩名外籍生也彈吉他唱歌和小朋友一起同樂。
洪乙文說,他們希望可以走出台北,將飲食教育往東部與南部推廣,於是他們在夢想平台上募集六萬元食安基金,籌募交通費,在台北舉辦第一盞燈的飲食教育課程後,也能在北中南地區舉辦第二盞燈、第三盞燈學校,持續點亮全台灣飲食教育的快樂燈火,募得款項將成立專門帳戶列管,將飲食教育傳遞到全台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