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金融老兵對台灣未來的省思◆文/黃齊元(藍濤亞洲總裁)《交流雜誌104年6月號第141期(歷史資料)》

一九九四年我前往大陸,擔任一家外商投資銀行大陸地區的總經理,當時大陸的資本市場剛剛對外開放,一切還在「試點」階段,企業也都以國有企業為主,民營經濟尚未發達,我幫忙許多體質不甚健全的企業向外國投資人吸金,發行所謂的B股、H股和紅籌股,但是心裡很不踏實。

翌年朱鎔基進行宏觀調控,許多公司財務出了問題;後來發生亞洲金融風暴,以及二○○○年全球互聯網遭遇極大危機,造成更多大陸概念股相繼崩盤,以致大陸中央痛下決心徹底改革國有經濟體系和資本市場,才有今天的成果。

大陸金融市場的早期參與者

作為一個大陸資本市場的早期參與者和金融市場推動者,見證了許多大陸企業從無到有的崛起,以及台灣企業由盛而衰的過程,感觸良多。九○年代初期台灣股市攀上萬點,證券公司裡萬頭鑽動,和今天大陸的情形很像,但台灣沒有抓住轉型的契機,二○○○年後更陷入藍綠政治鬥爭,江河日下,不僅喪失亞洲四小龍中的領先地位,更失去信心,亂了步調,不管是政府、企業或人民,沒有方向,迷失打轉,看不見未來。

投資銀行家的工作一向講求低調,對客戶的業務保密,鮮少對外演講。但自二○○○年回台灣後,我經常替報章雜誌寫文章並發表演講,主要理由不是為了個人沽名釣譽,而是因為深深感受在台灣的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對於大陸現況缺乏深度瞭解,甚至還停留在過去觀念,以致造成錯誤決策。

我以近乎傳道士的熱忱,一個一個解說,後來覺得還是透過演講和寫文章比較快速。大陸近十年飛速成長,在許多領域如互聯網甚至走到美國的前面,反觀台灣卻陷入「失落的十年」,一消一長之間彼此的距離就拉開了。令人憂心的是近年新世代的心態趨於小確幸,大陸學生卻發揮狼性,充滿創新與創業的鬥志,像阿里、騰訊這樣的新經濟企業引領風騷,更讓我覺得有必要加強和年輕世代的溝通。

從網路行銷到網路作家

三年前的某一天,我的合夥人跑來找我,告訴我他有一個新想法叫「網路行銷」,我們新成立的小公司可以用新方法來拓展知名度。由於他曾擔任美國網路上市公司CEO,我相信他的看法。他告訴我商業周刊正在物色專欄作家,希望充實網路內容,要我抽空和他們見個面。

必須承認在此之前,我對網路的認知相當膚淺,甚至不曉得什麼是微博和推特,但我一向樂於嘗試新事物並勇於接受新挑戰,就這樣歪打誤撞地開始了我的網路作家生涯。但公司的知名度並未因此而打開,我也未接到任何新生意,但個人的知名度卻不知不覺地迅速提升,跳脫原先的金融人脈,就像威而剛,副作用超越了最初的目的。

網路實在很神奇,只要放一篇文章上去就可能吸引別人注意,程序簡單,卻可快速與多人連結,贊成或反對瞬間就知曉。

我寫這個專欄只有二個原則,第一是將目標對象年齡層從我周遭的人降低二十歲,用大家都懂的語言,但傳達的信息是深入的;第二是以台灣人的觀點出發,將經濟現象以淺顯白話表達其實比專業論述要困難,許多政府官員都因此而跌跤,政策宣導成了學理式的教條,老百姓自然會無感。

我的想法大部分是信手捻來,包括日常工作中觀察社會和經濟的心得,以及每週閱讀報章雜誌的靈感,以大中華和全球的眼光去檢視台灣,加以分析,馬上就有很多想法。

台灣目前的溝通有一大問題,就是在世代上出現了斷層現象,年長一輩用許多複雜的經濟理論和教條式論述寫文章,年輕的「婉君」用創意、社群、跳躍的方式交流,以致雙方觀點無法有效融合。台商和台灣年輕人也是兩個極端,愛台灣就不能和大陸扯上任何牽連。我嘗試在文章中扮演橋樑的角色,希望能夠「跨地域、跨領域、跨世代」,將不同年齡層和背景的人串連起來,事實上我的讀者群從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到四、五十歲的中年人都有。

有人問我兩岸奔波那麼忙為何還能抽空寫作?其實這對我而言並非難事,可能是因為多年投資銀行訓練,讓我有達成任務的紀律。經過一段時間後,這已不再是一個普通任務了,知道有那麼多人因為我的文章受到啟發,特別是年輕人,我感到更強的社會責任。

剛開始寫作時,我的心情還算平靜,但過去一年不知為何,我變得越來越容易激動,文字是我抒發情感的方式。我希望傳遞的信息主要有三點:第一、愛台灣一定不能閉關自守,要有開放的胸懷,才能創造「台灣價值」;第二、大陸和台灣密不可分,台灣不可能達成「去中國化」的全球化;第三、台灣要用對的方法,才能同時掌握大陸和全世界的機會。

大陸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早期我們對大陸的理解是「世界工廠」,但這幾年隨著大陸成本上升,已非昔日的製造天堂。前幾年興起大陸是「世界市場」的說法,但服貿的爭議讓大家重新檢視大陸內需市場,很多是看得到摸不著,且門檻早已超出一般台商能力範圍。

不管是「世界工廠」或「世界市場」,都不能確切描述未來大陸經濟發展的軌跡。在習近平大刀闊斧改革下,大陸經濟已轉由三股新的力量帶動,包括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互聯網(internet)和創新(innovation)。

國際化是大陸最重要的大戰略,不管政府或民間企業都積極走出去,體現在一帶一路、亞投行等政策上,大陸企業更為了取得品牌、技術、通路,對歐美企業展開併購,從早期的能源、金融,到近期的品牌服務業。台灣連兩岸服貿、貨貿協議都無法順利簽署,亞投行也被排除在發起會員外,未來在國際上恐怕會更加邊緣化。

許多人不瞭解互聯網對大陸經濟的影響力,事實上大陸已成為全球電子商務最大市場,阿里、騰訊、小米都開始打造自己的「生態系統」,這種軟體加服務的商業模式超越了台灣傳統替歐美大廠硬體代工的成功方程式。大陸經濟的新主流都是由不到五十歲的人領軍,不像台灣還是由六十、七十,甚至八十多歲的企業家擔綱。

創新是大陸對台灣最大威脅

就個人觀點而言,大陸未來政策最大的突破,在於轉向以「創新驅動」帶動經濟成長,取代過去的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李克強最近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根本改造經濟結構,未來不再依賴政府扮演火車頭,而是從民間由下往上的方式透過創新引擎,激活經濟能量,根本上是學習美國這幾年Google、Apple的新經濟發展模式。台灣這幾年已不復創新創業熱情,當年海外華人回國在新竹科學園區創業的熱潮不再復見,年輕人創業也欠缺前瞻性、國際觀和大格局,這是台灣未來最大的隱憂。

我很幸運曾在美國、台灣、大陸和香港等地工作,鍛鍊了自身的全球經歷和國際觀。我所能做的就是幫助更多人以正確觀念和創新思維,扭轉他們的人生和未來。

作為一個外省第二代,我熱愛台灣,也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但台灣的現況令我痛心疾首。投資銀行家最大的責任是替股東創造價值,然而我們今天只有台灣折價(Taiwan discount),對岸則享有中國溢價(China premium),差距越來越大,而我卻無力扭轉這個趨勢。

用文字和台灣年輕一代來溝通

「邁向下一個台灣」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用個人微薄的力量,喚醒更多人勇於改變。邁出第一步,先改變自己,進而改變台灣,最終改變世界!

本書主要的內容分為五大類,第一是和兩岸有關的論述,第二探討全球化對台灣的衝擊,第三分析產業轉型的挑戰,第四剖析現在最流行的創新創業課題,最後也是最受歡迎的則是有關年輕人工作和前程規劃的建議。取名「下一個台灣」是要強調「改變」的重要性,但偏重經濟、社會而非政治的角度。

請向前看,想像一個比現在好一百倍的台灣。有一天,你與我,我們會一起實現並見證它的到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