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清泉夢屋憶三毛 ◆文/劉雨菡《交流雜誌104年8月號第142期(歷史資料)》

對出生於五○、六○年代的讀者來說,作家三毛的故事是一段綺麗雋永的傳奇。對於新生代的讀者來說,三毛就像天涯海角一顆璀燦的星子,生動、精彩卻難以捉摸!因此,三毛的作品,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是不退流行的暢銷書。她的故事,也一直是流行不退的傳說。

三毛算得上是台灣第一位女性自助旅行家,她的足跡遍及歐、美、非、亞等數十個國家,但卻在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間,於台灣新竹縣一個遠離塵囂的五峰鄉桃山村落腳,並在此地築起她的「夢屋」,這個因緣來自一位在台傳教的神父丁松青。

驚豔絕美清泉 築夢紅磚老屋

三毛與丁松青結識於蘭嶼,短暫的相遇、相聚互相留下美好的印象,也連結了往後逐日建立的深厚情誼。一九七六年丁神父被派到清泉的泰雅族部落傳教;鼓勵丁神父寫作,並為其翻譯作品《蘭嶼之歌》的三毛也翩然來到清泉,原本只打算短暫停留、討論翻譯細節的三毛,完全沒料到這一趟造訪,竟讓她愛上清泉部落的幽谷夢境,並結下不解之緣。

三毛在為丁神父翻譯的《清泉故事》序文中寫道: 清泉不遠,台北出發是十點,竹東吃了午飯,辦好入山證,慢慢開,停車看了一下路邊商店掛著賣的冬菇和堆著的木材,然後進入無邊無際的芒草深山,才不過下午兩點多鐘,世界已經完全變了。

幾度在路邊出現了人家,看到了炊煙,我的心禁不住有些情怯,就怕清泉來得太快。

一九八一年,三毛決定結束流浪異國十四年的生活,回台灣定居,她其實是懷著極深沉的悲痛回家鄉的,因為摯愛的夫婿荷西‧馬利安‧葛羅,於一九七九年九月三十日中秋節,在西屬拉帕爾島的海域潛水時意外喪生。三毛歷經第三度情感上的打擊,不但親自用手去挖荷西的墳墓,甚至一度想追隨荷西遠去,後來在雙親的扶持下返回台灣暫住,稍後又回到加那利群島,但至死始終無法走出喪夫之痛。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台灣的《聯合報》贊助三毛到中南美洲旅行,撰寫《萬水千山走遍》旅行文集,她應是在出發旅行前,來到桃山清泉探訪丁神父。

丁神父得知三毛即將走訪中南美洲,特別詢問是否經過墨西哥,因為神父的家鄉在聖地牙哥,緊臨墨西哥邊境,他期盼她順道去看看自己的母親,他離家流浪十七年,比三毛多了二年。

同為浪跡天涯的旅人,心念或許更容易相通,這也是三毛願意為丁神父譯書的原因,她在《清泉故事》序文最後一段說道:

丁神父,我們看上去國籍不同,語言各異,一生見面的次數又那麼的少,可是你說的話,我怎麼全能那麼方便的就能懂?小王子說,有一些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那麼有一種語言,是否需要用心靈去聽?我聽了你講的故事,有關那群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我懂了。

一九八四年初,三毛再度來到清泉,為丁神父翻譯的《清泉故事》即將付梓,書中對清泉的介紹,及這一趟與年輕泰雅族人相處三天的感受,竟讓三毛陷入一場戀愛─和清泉戀愛。

第二天,三毛就在隔著河、正對著教堂的地方,找到她的「夢屋」,一棟又老又破的紅磚房子,空置了數年,但因為坐落在懸崖上,可以俯瞰整個河谷及山巒的曼妙景緻,令她驚豔不已!丁神父記述當時的情景:

三毛在房子裡來回踱著,好像對屋頂的破洞、傾頹的牆壁,和滿地的垃圾視若無睹。她覺得這裡太美了,迫不及待告訴我她打算如何整修房子,來變成她的夢中之家。

幾個禮拜後,一群年輕人已開始照著三毛的藍圖,著手修復房子,這時候丁神父收到三毛的一封信:

關於那棟小紅屋,小王子昨天對我說,他再去拜訪駕駛員的時候,很願意住在那裡,一個人住,在那兒,他也可以種他的玫瑰。小屋有時可以開著門,因為狐狸可能在下午四點「準時」來找他。   

三毛先為這棟紅磚屋取名為「安靜之家」,礙於名稱太像墓園,改為「三毛的家」。紅磚屋位於桃山村清泉一號吊橋上方五十公尺處,離張學良故居僅幾百公尺之遙,循著指標往小山坡上走,幾個拐彎即抵達目的地,沿途仍保留不經雕琢的面貌,包括「三毛的家」亦然,一棟平凡老舊的紅磚屋,因為三毛的臨幸才有供人憑悼的靈魂,古詩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不正是如此嗎?

敞開三毛的家 迎接尋夢旅人

紅磚屋幾乎保留當年的面貌,僅在寬大的露台上添加一個大遮篷及圍欄,昔日自然是天空為帳幕、叢生的野草野花作籬笆。但現在慕名而來的遊客不少,基於安全考慮,不得不施以人工的修飾,也方便經營戶外咖啡座,讓遊客願意在此佇足、歇憩,品咖啡香、觀雲、賞景,體會三毛當年對於潺潺清溪、藹藹翠巒、裊裊雲霧的感動與眷戀。

三毛說,安安靜靜的坐一個清晨再坐一個黃昏,在這裡面,沒有悲慟,只有平和。

故居空間不大,隔成一大一小間,三毛堅持為自己隔出一個小角落,她說「請讓我和別人分開,我的角落就是我的角落」。室內也沒有華麗的擺設,一派簡樸與粗獷,長期浪跡天涯的三毛,已能處處為家。牆上展示著女主人的繪畫作品與舊照片,還包括砥礪人心的箴言。一邊流覽昔日的檔案照片,耳邊也不斷廻響著早年那些悅耳動聽的校園民歌,《浮雲遊子》、《如果》,當然少不了盪氣迴腸的《橄欖樹》,這可是現任的管家徐秀容特別用心之處,感性又貼心的徐姐,為故居注入更多浪漫的元素,因為這裡是三毛「夢裡的家」,這也是「夢屋」名稱的由來。

三毛對於「樹」似乎也特別鍾情,在西班牙住家栽種的橄欖樹,早成為流浪者思故鄉的標誌,而這棟故居入口處也有一株高大的梢楠樹,據說三毛喜歡流連盤桓其蔭下,或靜坐或冥想。她應不知梢楠樹的身價吧?該只是被樹木的奇香吸引吧?這可是台灣森林的一級國寶,因木質芬芳,木屑極適合作為燃香用品,素有「台灣檀香」的美名。 

一般都說三毛在此地住了三年,其實她停留的時日並不多,這時候的三毛反而畏懼天天待在山上,無所事事的發呆或冥想,她雖愛戀清泉的一草一木,及年輕人的笑容與熱情,但對清泉卻有著「近鄉情更怯」的矛盾,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三毛在《聯合報》發表了一篇文章:

親愛的稱呼我陳姐姐的青年朋友,在新竹縣五峰鄉清泉那個地方,有一幢叫做「三毛的家」的小屋,今後開放給你們。歡迎分享小王子的星空,在各位渴望回歸大自然的情況下,請各位利用我不能享用一日的房子,作為大家的家園,在那個房子裡,沒有舒服的床墊,只有木板地,可是這一切不是受苦,請各位嚐嚐硬板地的堅實,誠心誠意留下了給各位度假,我的家,不再只是我的,是大家的。

更請你,當泰雅的朋友走出山區的時候,給他們一份小小鼓勵和幫助,不要不認他們這一批泥巴做的真人。

這是我心愛的家分享給各位的條件,不再痛苦自己的離去,因為那個原先只為自己夢想的小屋,在這種處理上才有了真正的價值和利益。它是我目前最不捨的一樣東西,也許微不足道,但是對我,它已是全部的夢了。

這篇文章說明了三毛在此築夢的原因,不再是為了自己,千帆過盡之後,她的心量已從一名蹺家的女孩,變成人婦,再變成心懷大愛的「母親」。而文章刊出後幾年裡,果然有上千個來自全台各地的年輕人,住過這個「夢屋」,享受過泰雅青年的熱情款待,也在清泉溫柔鄉裡做了甜美的夢。

三十年後,另一位心懷大愛的母親徐秀容,也被這篇文章感動,來到這裡,想為泰雅的孩子盡點心意,徐姐告訴我她想為孩子們成立劇團,現場販售的三毛文集也將補助孩子們的生活所需:

我好希望有更多像三毛對部落有愛的人來,我願意接待他們,讓整個部落成為每個人的心靈家園。

「三毛的家」果然具有傳遞夢想的魔力,它繼續等著有心的旅人前來尋夢、編織美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