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土庫里一點都不土◆文/雨舒《交流雜誌105年2月號第145期(歷史資料)》

人文薈萃、藝風斐然、美食滿街、休閒宜人,幾乎是一般遊客對台中最直接的印象。回首二十幾年前在台中就讀大學時,除了老市區外,四處稻香藹藹的景象,仍深印腦海。在經歷過一番蛻變與發展後,台中已從一座城鄉交錯的中型城市,變成宜居宜遊的國際大都會。如今,充滿親子歡樂氣氛的綠園道,相映於臨近的車水馬龍,多了對比之趣;拔地高挺的嶄新巨廈,襯托了比鄰巷弄的歷史感;包羅萬象的夜市,品樣之豐更取代了過往單純以食為天的吆喝。難怪去(二○一五)年由大陸社會科學院攜手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發表十年後「最富城市」的排行榜,台中是台灣唯一進榜的城市,排名第八,後勢可觀。 若以台中國立美術館為核心,畫出一個半徑約一公里的圓周,那麼圓周內的景觀應該可以做為台中新都會形態的縮影。這裡面有令人懷舊的歷史建築群,有綠草如茵的市民廣場,有展演皆宜的台中大墩文化中心,有寓教於樂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有大型親民的公共藝術作品,有林蔭遮天的草悟道、勤美誠品綠園道與經國綠園道,有密集誘人的百貨商圈,有舒適優雅的觀光飯店,有異國風情的美食餐廳,同時,也涵蓋了幽靜安閒又逸趣橫生的土庫里。

巷弄中的小確幸

「土庫里」,地名雖然很本土,但也可從中看出此處早期的特色所在。所謂「土庫」,指的是農家用來儲存稻穀的土製倉庫,猶如雲林的「土庫鎮」,因位處通往鹿港、北港、嘉義、台南等地的南北交通要道,當地居民為供輸各地所需,所以建造許多土造穀倉,以利儲存,因而得名。而「土庫里」周遭早期曾經是大片的稻田,農家就在土庫建倉儲糧。 至於現今的「土庫里」,主要是指忠明南路以東、美村路以西與存中街以南一帶。由於越戰期間美軍曾駐紮該地,因此現在仍可在巷弄中看到許多融合台日式風格的小洋房,圍牆內的中庭,有的住家蒔花種草,將它變成繽紛多彩小花園,圍牆外有時還可看到綻開的季節之花,獨自垂掛在灰色的石牆上,頗有孤芳自賞的況味。部分的中庭,則是做為餐廳桌椅或裝飾品的擺設處,頗能吸引路人駐足而觀,尤其異國餐廳散見於土庫里一帶,無論是法國、義大利、印度、日本、韓國,甚至是客家美食,都可在此一舉聞香、任君挑選。 更有趣的是,尋常人家中有間矮牆爬滿藤蔓枝葉,沒有店招,只有襯著綠意的紅鐵門,穿過庭院走入店家,有如置身小法國,草編鞋帽與藤籃包,每個角落風景都染上了南法的閒情逸致,就等著你來慢慢感受。就連位處幽巷中一家小小的關東煮攤位,也充滿日式情調,讓人恍如置身京都之郊,可以安閒地呼著碗中的熱氣,再大吸一口柴魚高湯的香味,或者當你坐在陽光灑落的綠蔭下或窗邊,享用一頓豐盛的餐點時,內心難以形容的「小確幸」也隨之油然而生。

文創之美增添慢活趣味

除了異國料理美食,土庫里也與距離不遠處的范特喜文創區一樣,利用老舊建築,進行文創空間的再造,其中有文創小舖,也有在水泥牆上進行漫畫式的塗鴨創作,還有咖啡民宿與雜貨小店隱身其中,與老屋巷弄交錯出一抹城市新意,也為老社區增添不少新氣象。台灣不乏創意人才,卻僅有相對稀少的文創事業品牌,主要問題在於創意人才的經營管理能力不足,並缺乏穩定的創業空間與行銷通路。為此,政府近年在積極推動文創產業發展的同時,也致力改造舊有廢棄空間,或以活化古蹟的方式,提供有意從事文創產業的年輕人實現理想的空間。以經濟部為例,已在台北、高雄、花蓮的老舊或廢棄房舍中,成立三個創作基地,再從各個基地出發,帶動相關產業聚落進駐,活絡在地商圈與經濟。 除了政府政策支持與資源的投入,民間也展現自發性的力量,在社區中引進各種文創相關的微型創業者,共同營造生活創意聚落。約四年多前,「土庫里」開始有手作創作者、動畫工作室、鄉村風雜貨與藝廊等不同行業一起醞釀一股文創風潮,各小店之間也自然而然形成互助的小聚落,每年舉辦社區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這裡的趣事。土庫之心文創聚落計畫主持人楊婉儀現在更辦了《暖太陽》雜誌,藉以吸引更多同好進駐。如今,「土庫里」結合文創之美與充滿歷史感的巷弄之趣,已逐漸發酵為年輕創作者實現夢想的歸宿之一,也是旅人尋找幸福滋味的落腳處。 

為城市點染幽靜的氣質

著名的傳播學者楊志弘在〈讀懂一座城市〉一文中,曾寫道:「不同的人,建構了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城市,養育了不同的人。人有氣質,城市也有氣質。人的氣質,決定了個人的人緣;城市的氣質,影響了城市的人氣」。相較於不遠處常吸引大批遊客的美術園道,僅相隔一條美村路的土庫里卻是鬧中取靜。在「土庫里」的綠園道散步靜思,猶如置身鄉野,絲毫感受不到眾聲喧譁的都會之苦,也為台中這座城市點染一絲幽靜的氣質。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