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生相∣第四屆兩岸交流紀實圖文獎 最佳潛力獎∣◆圖.文/徐禎苓《交流雜誌105年6月號第147期(歷史資料)》

下了巴士,在人群中找到司機小溥。才曉得他已在總站等候多時。

從總站開車到元陽客棧,彎拐山路,還需要一個多小時。而這段不長不短的時間恰巧能聽完小溥說的故事。

不曉得談到什麼,話題切入小溥的生活。他說在旅遊旺季,一個月約莫可以掙到一千塊人民幣,相較於淡季就難說了。但是這些錢卻是一家四口整年的生活費。後來我才曉得這個情況不只存在於小溥家,而是占雲南大部分的家庭。

想起景區遇到的小孩,用著唯一會說的漢語對我說:「給我錢。」或路旁的老奶奶,喚我拿相機拍她後,伸手討錢。他們看起來如此脫序,全是為了討生活。人為了生活是可以放下尊嚴、放下文明、放下一切握在手裡的東西。

他們這輩子未離開過雲南,頂多到繁華的城市昆明工作。小溥說自己年輕時到城裡當泥匠、當麵包學徒,無論多麼辛苦,日薪五塊錢。然則,神待他不薄,在最艱困的時刻,遇到善良的女孩,不久結婚了。我沒聽他說過半句抱怨的話,反倒輕描淡寫那段過往,語氣沉穩堅定。 

暗夜裡,我從後照鏡看小溥,濛濛地,並不清楚。就像挾著都市視野的外地人,隔著一層薄膜,永遠無法體會他們的生活。然而,我僅是在小溥說完故事後,突然對自己擁有的感到知足與感激。

來到客棧,由老闆小林接手招待。

小林是福建人,農業大學畢業後,來到元陽,經營客棧。白天由小溥開車,小林帶我們尋訪梯田和蘑菇屋。

小林十分個性,對於他看不慣的事情往往出言不遜,比如他最受不了觀光客只為梯田而來。有人詢問他哪個角度拍梯田最美,他會跩跩地說:「你自己尋找美的角度。梯田要拍得好是需要光線、角度和機運的。」隨後補一句:「我不喜歡你們只是來看梯田。」或者當他看到觀光客執起長鏡頭正面猛拍討錢、眼神惶惑的孩子,也會臭臉以對。

事實上,這些來勢凶猛的舉措,喀嚓聲不斷的快門,都令我怵目,那小林會後悔帶這批獵奇的遊客闖入哈尼部落嗎?我含蓄地問他,外地人對哈尼族的生活和生態產生什麼樣的變化。他未有生氣,冷靜地回應我:「事情就像銅幣兩面,有好有壞。」我點頭,好像覺察了什麼。

離開客棧那天,我進廚房向小林問客運時間。他正在煎薄餅,見到我進來,忙不迭地招呼:「今天我幫大家煎了薄餅當早餐,很快就好。」和帶隊時的酷傲大相逕庭。

我約莫知道他的年紀,其實頗年輕,卻被陽光曬老了。這樣的年輕人應該被認為有更好的可能,卻擺落了華貴,來到國境之南。

突然憶起那個譬喻,也許,對小林、對小溥而言,理想與現實就像銅幣兩面,在他們的生命裡,緊緊拴在一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