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繁華舊影話街町——昔日「台北銀座」巡禮◆圖.文/李念殊《交流雜誌105年6月號第147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每當漫步在總統府後側的街道上,總會令人彷如置身時空交錯之中,從總統府(原台灣總督府)、台北賓館(原台灣總督官邸)、台灣銀行總行大廈,到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原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再從衡陽路出口一路向前走,兩側猶存的舊式商業洋樓,無不與週遭方正簡白、不假雕飾的現代化大樓風格迥異。這些充滿懷舊風情的日本殖民時代建築,有的仿巴洛克風格,有的在外觀上敷以西洋式的象徵性裝飾,不僅時代風格強烈,也讓我們得以在台灣稍稍領略西方古典建築之美。


日據時期的建築樣式頗為多元

從台灣建築史的角度來看,日據時期的建築樣式可說是與日本在台灣這塊殖民地上移植其母國文化的政策密不可分,無論是以日本傳統建築為藍本所興建的各式建築、創新的日本古典式樣新建築,或是仿巴洛克建築,都與日本本土風行的建築風格相近。日本戰敗撤離台灣後,部分建築或被國民政府充做公署之用,或被列為「國定」、「市定」古蹟,或未拆除改建,以致現今台灣各處幾乎都仍然可見日據時期的建築風情。

綜觀日據時期在台灣興建的建築中,最具日本文化色彩的建築物,主要是以日本傳統建築為藍本所興建的各式建築,以及創新的日本古典式樣新建築,依其屬性可以歸納為「傳統日本式樣建築」、「日本古典式樣新建築」及「內涵質變的傳統日本式樣建築」三大類。由於某些建築的日本意識太過於濃厚,例如神社、神宮等,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因為反日情結,曾有意識地加以拆除或改建,以致現今保存狀況良好者,與一般西洋式樣的樓房數量相差甚遠。簡單來說,留存至今的日據時期建築,大致可分為官署、神社、寺殿、學校、民居及商舖等幾類。其中現今台北衡陽路及其週邊的日據時期建築,即屬於「商舖」一類,也因為其西洋式的樓面,比較沒有明顯的日式色彩,且為私人財產,得以保留至今。


衡陽路-昔日的「台北銀座」

從台北車站前到衡陽路週邊區域,在清朝時期屬於台北城內。日本據台後,於一九二○年開始推行行政區劃分制度改革,將原來的行政單位「街」、「庄」改為「大字」或「字」,到一九二六年又將台北市的部份「大字」改為町名。車站前的館前路附近稱為「表町」,重慶南路一段稱為「本町」,博愛路附近為「京町」,延平南路稱「大和町」,衡陽路一帶則稱「榮町」。這些日據時期的行政地名於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不再使用日式町名,地籍代號的日式町名又改成清代台灣傳統地名,例如榮町改成衡陽段、京町改成博愛段、本町改成府前段、表町改成館前段等。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七年間,台灣地籍圖重新測繪後,由「町」、「大字」改來的「段」全部廢除,純由「街」、「路」取代。

「町」名經過國民政府街道改制後,幾乎都已經被人遺忘,反倒只有成都路一帶的「西門町」,這個台北名聞遐邇的步行區與購物商圈,大家還能朗朗上口而沿用至今。一九四六年,國民政府執政下的台北市將榮町、北門町、東門町、表町等共十九個町,合併為「城中區」;一九九○年,台北市進行行政區的重劃,城中區與古亭區再合併為現今的「中正區」。

在「中正區」內,如果談起最具百年風華的代表性街道,應該是以「衡陽路」莫屬。台北城自一八八四年(清光緒十年)建城之後,街道陸續發展,「衡陽路」在清末時期已有街屋店舖,為劉銘傳招請浙江方面興市公司所建造。「衡陽路」在清代稱為「石坊街」(原有一座「急公好義」牌坊,現已移至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當時是通往台北城西門的要道,也是日本據台後,日人最早入住台北城的地區,而「石坊街」改稱「榮町通」後,也逐漸聚集人潮,日人陸續在此開設商舖,成為日據時期台北最繁華的商業區,甚至有「台北銀座」的美譽。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成立於一九三二年的「菊元百貨店」,就是位於「榮町通」,當時的菊元百貨店是除了總督府外,唯一有電梯的民間建築物,因此外地人到台北幾乎都要前往開開眼界,可謂新奇熱鬧。可惜的是,菊元百貨店已被拆除改建為一般辦公大樓。所幸「衡陽路」目前仍是保留較多日據時期商舖的主要街道,由於位於台北精華地段,昔日繁華的街影依稀可見,佇立在新舊並立的建物之間,難免引人遙想近百年前車水馬龍、行旅雜沓的榮景。

除了當初的菊元百貨店,「榮町通」上較具規模的建築物,還有現今位於衡陽路八十七號的合作金庫,它原本是日據時代的「台北信用組合」,建於一九二七年,建築高三層樓,外牆以紅色面磚搭配洗石子裝修,頗具古典之美,目前已被列為市定古蹟。而現今位於衡陽路十九號的「金石堂廣場」,騎樓立面則是由厚實的石材砌築成五柱四間的連續拱圈,從其位於轉角處的宏偉外觀來看,在當初應該也算是頗具規模的商號。

在上述幾棟較具指標性的建築外,現今衡陽路從十一至十七號、二十六至三十號,以及五十四至五十八號等兩側建築物,都是從日據時期保留至今,部分建物雖然已經殘破失修,等待拆建,但部分商號仍在一樓開店營業。有趣的是,每棟建築的外觀設計有其各自的表現手法與特殊的建築語彙,尤其在屋頂、門廊、混凝土仿木構元素與細部雕飾,都可在西洋風格的外表上約略看到日本建築的元素,為千篇一律的街道景色增添不少視覺上的懷舊氣氛,例如五十八號的「全祥茶莊」,頂部鐘樓形式壯觀整肅,四面還有牛眼窗的設計,柱身雕飾精雅,細部花紋講究,望似官衙公署,可見當初這棟建築物的主人,或許是富甲一方的巨賈。

令人回味的是,在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西入口與衡陽路與懷寧街轉角的「公園號」酸梅湯老店鋪,也是日據時期留下來的建物,許多在台北唸書的在地人或外地人,或許都曾在兒少時喝過這家店鋪的酸梅湯,口味數十年如一日,至今未改,相較於街上琳瑯滿目的新興時尚冷飲店,可說是獨樹一幟,引人懷念舊日的美好時光。


台灣文化面貌多元可貴

現今在緊鄰衡陽路週邊,還有一些日據時代保存至今的大型建築,除了前面曾提到過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原台灣總督府博物館),還有襄陽路上的土地銀行(原三井株式會社舊廈,亦被列為市定古蹟),以及位於長沙街的總統副總統文物館(原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目前移交國史館管理),都是較大型的國有財產機構。當你穿梭在這幾條不算太寬廣的街道時,不妨放慢腳步,用建築美學的角度細心品味這些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烙下具體印記的建築物,並將之視為豐富台灣多元文化的一環,或許就能更客觀地看待歷史的軌跡。

台灣文化的可貴,就在於每個時期的先民或移民都帶來不同的文化內涵,無論是原住民文化、中華文化、日本文化、西洋文化,乃至新住民帶來的東南亞文化,都在時間的流沙中,相互激盪磨合,進而型塑出舉世獨一的台灣文化面貌。所謂「涓滴成海、聚沙成塔」,文化的底蘊是透過包容與內化的過程逐漸厚實而成,從「衡陽路」建築的發展與興替,我們看到了舊日的風華,看到了歷史的刻痕,更看到了文化的脈絡正在循循向前。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