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MOOCs 翻轉教室無界限◆文/寧鳴生《交流雜誌105年6月號第147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你今天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了嗎?

號稱「翻轉教室最重要利器」、最能實現「教育無國界」的MOOCs,是大約二○一○年末開始,國內外大學興起的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最早來源是史丹佛大學兩位資訊工程教授創辦的Coursera。


歐美興起 兩岸接棒

目前全球最受歡迎的MOOCs,除了Coursera,還有由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及柏克萊大學共同合作的edX,以及由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畢業生沙門.康(Salman Khan)創辦的Khan Academy,由Sebastian Thrun、David Stavens及Mike Sokolsky投資的Udacity等。

MOOCs剛傳入兩岸時,民眾只能看翻譯過的歐美MOOCs課,但二○一三年起台、陸大專校院也開始自製MOOCs,官方投入資源,現在已經各自形成平台。台譯「磨課師」,陸譯「慕課」,指的都是同樣的網路課程。

可別以為MOOCs和補習班式的、「鏡頭從頭到尾對著教師和黑板」一鏡到底的遠距教學開放課程,是同一類事物!MOOCs完全發揮了網路教學的宗旨,把九十分鐘課程分割成以五至十分鐘為單元的講課影片,段落之間還要穿插互動式隨堂提問、線上同儕討論、虛擬線上實驗等,還有課後作業,讓學生依自己的速度安排進度。


考驗教師知識重組能力

以新竹清華大學楊佳嫻教授去年頗受歡迎的《細讀張愛玲》為例,共分成九週授課,第一堂課單元名稱「誰是張愛玲?誰怕張愛玲?」授課主題就分為:一、兩岸三地的文學女神;二、張愛玲生平;三、張愛玲成名的年代;四、張愛玲成名的城市;五、張愛玲寫作美學;六、張愛玲寫作美學(續)等六個小節;每個小節要各自獨立又要與其他小節呼應,還要顧及起承轉合每個細節,非常考驗教師的知識重組能力。

北京清華大學電機系副教授于歆傑也說,MOOCs的製作過程非常辛苦,如何面對鏡頭流利講解,如何把原本九十分鐘的課堂轉變成一段段五分鐘左右的小故事,是他面臨的最大挑戰,但又收穫良多。「意識到課程的組織形式與以往大不一樣,因為知識點之間並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而應該是一種樹狀關係」,他說。

據了解,為了能讓每一節MOOCs精益求精,一個完整的MOOCs視頻製作就像拍大片一樣,有人做燈光,有人做後期製作,有人做動畫等,中國大陸重點大學一門課的平均投入超過十萬元人民幣,美國頂級名校的MOOCs課程,製作費最高可超過五百萬元台幣。


無時空、貧富和地域限制

MOOCs被公認的最大好處是沒有時空、貧富和地域的限制。一般說來,MOOCs都是免費的,剛開始是學校「做口碑」;不過台灣已經有幾門MOOCs闖出名堂,像Coursera統計二○一四年最受華語世界學生歡迎、最多人修習的十門課,前四名由台大囊括,分別是呂世浩《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葉丙成《機率》、歐麗娟《紅樓夢》和呂世浩《史記一》;二○一五年台大也由林軒田《機器學習基石》、劉邦鋒《計算機程式設計》、劉少雄《東坡詞》和陳嫦芬《職場素養》打進華語世界學生最愛前十。

陸校雖然也有在Coursera開課,但未有任何一堂課進入前二十名。


二○一三是兩岸大學MOOCs年

除了積極加入上述世界級的MOOCs平台之外,兩岸大專校院也各自設立自己的MOOCs網站。像教育部二○一三年開始鼓勵大專校院開設MOOCs,只要提出不少於六週的課程企劃,教育部就給予補助。

同樣也是二○一三年,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中國大陸的大學陸續加盟Coursera和edX,推出多門MOOCs。同年十月,北京清華大學推出中國大陸MOOCs平台「學堂在線」。

二○一三年可說是兩岸大學的MOOCs年。當年新竹交大成立首個跨兩岸MOOCs平台「育網」,才成立半年就有中國大陸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台灣的中央、中興、陽明、台醫大等十二校加入,共開設二十二門課。

二○一四年則由上海交大成立「好大學在線」,當時共有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新竹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共四校開設十門課程;目前「好大學在線」台灣大專校院已有新竹交通大學、雲林科技大學、淡江大學、桃園中原大學、新竹清華大學、宜蘭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大葉大學、慈濟大學、南華大學等開課,各校都是拿出自己的拿手課程,像南華大學是生命教育,淡江大學請張炳煌老師教書法;台灣中研院院士王道還去年也開了《達爾文與人》課程。


要拿出台灣最好的

去年在「好大學在線」開設《走讀台灣茶》的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校長林志城說,當時他剛接任台灣茶協會理事長,接受新竹交大邀約,開了這門三十六小時的MOOCs課,不但在全台選課率很高,外國人覺得有趣,也紅到對岸去,很多陸客來台都指定要走他介紹過的「茶園之旅」路線。

林志城說,當時也是想「要拿出台灣最好的」,所以師資紮實,五個授課老師除了他以外,有三人是茶廠實地工作的廠長、科長;能夠上完全部課程的學生,不但能拿到兩學分,還能獲得台灣茶協會贈與的證書。

不過,MOOCs的拍攝也讓他們吃足苦頭。林志城說,他們學校沒有攝影棚、沒有相關師資,只有一名教師劉雯瑜因為自己有興趣,課餘就帶著學生上山下海去拍茶園,往往忙了好幾天只為了十分鐘的景。


花了十倍精力備課

中國大陸的教師也有同樣感受。二○一四年「中國大學MOOCs網」最受歡迎的MOOCs,四川大學《化妝品賞析和應用》有三‧二萬人線上修課,化妝品課程的授課教師李利,本身就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他表示,這堂課僅二十週,一節課僅四十分鐘,但他花了平時十倍精力備課,為了讓課程活潑具實用性,還和攝影團隊上街採訪民眾對保養的看法,當做教材。

「MOOCs有一種特別的魔力,就是可以讓人跨領域學習!」也在「好大學在線」授課的新竹交大電子物理系教授李威儀,負責經營新竹交大MOOCs平台,此前曾表示MOOCs非常適合通識課程,因此他當初也積極運作,希望把台灣好課程、好老師介紹到兩岸三地。


適合結合通識課

林志城也贊同MOOCs和通識課程的「親和性」。林志城說,該校是醫事領域的特色大學,並不是各個學門都有,若學生能跨校選修MOOCs,對學校而言可以降低聘請通識教師的成本,對學生來說交一樣的錢,但有了更多選擇。「所以我們現在和新竹交大在談合作方案,我們會付一些費用,但比起省下的聘任教師費用還是划算!」林志城說,學校、學生都有利,新竹交大也可賺錢,可說是三贏。

華南理工大學一位老師也說,MOOCs改變的不僅是學習形態,還讓學生們對名校和名師有了比較,推動了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進一步創新。「傳統校園只能聽本校或同一學區(比如大學城)的老師的課程,但在MOOCs上,哈佛、麻省理工任你選擇!」當然,與名校老師講同一門課,難免讓教師感到壓力。


瓶頸:半途而廢者居多

不過,別看MOOCs風光無限,它也面臨了不少挑戰。MOOCs最大問題是,由於沒有約束力,能夠堅持下來的人不多。從以往的數據來看,能把一門MOOCs讀完的人只占註冊人數的一小部分,半途而廢的人一直是大多數。例如北京大學在Coursera和edX的線上課程吸引了八萬多人選課,大約四、五千人參加了考試,最後約一千五百人拿到了證書,原因也是很現實的,因為學生們拿到的證書並不能在找工作時幫到多大的忙。

另外一項就是是否付費。林志城說,他有一個群組特別在討論「好大學在線」,群組裡的朋友都認為,MOOCs「在大學端要收費不容易成功」,若是結合企業培訓或教育訓練,比較有可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