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第四屆兩岸交流紀實圖文獎 最佳潛力獎》隴東黃土地上的母親◆文/何安華《交流雜誌105年8月號第148期(歷史資料)》

父親隴東庄浪縣故鄉四叔來信:姑奶奶過世了。享壽八十四歲。

父親看過後沒有說話,臉上閃過一絲黯然,把信放在桌上,回房去了。

姑奶奶是父親的姑媽,嫁到通邊鄉新集村;第一次陪父親返鄉,堂弟領我們到新集看她。路上父親說,小時候家裡窮,他給人放羊,時常三餐不繼,那時姑奶奶還沒出嫁,常自己餓著,省下兩個窩頭留給他吃,是小時候對他最好的人。

那是我見過姑奶奶唯一的一次,老人家八十多歲了,佝僂的身子穿著陳舊的深藍色布衫,頭上覆著黑巾,布巾下露出花白稀疏的頭髮,臉上布滿歲月風霜鏤刻的皺紋,常年日曬,兩頰紅通通的,嘴裡一顆牙都沒有,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縫。講話鄉音極重,我一句也聽不懂。

我們告辭的時候,她扶著枴杖挪動三寸金蓮,說什麼也一定要送我們到路口,勸了半天才回頭;我端起相機拍攝她離去的背影時她轉頭,揮了揮手進入門內。

走在隴東鄉間村道上,經常可以看到像姑奶奶這樣的身影;她們的一生,凝結著中國近代的所有苦難與滄桑。

隴東民風閉塞保守,一直到民國二十幾年都還存在纏足的陋習;對女性來說,纏足不僅極端痛苦,日常作息和下田勞動也相當不便。庄浪縣地處黃土高原邊緣,山多田少,氣候乾旱,農作物生長不易,民生本來就極為困苦,加上不時降臨的兵燹、匪亂、乾旱、蝗災、冰雹等天災人禍,使得生活更加艱難;她們生命裡有大半歲月都在貧困、饑饉和恐懼中度過。

二嬸比姑奶奶小二十多歲,但她的一生和姑奶奶一樣艱辛。我永遠忘不了回程路上堂弟描述他幼年時母親扶養七個兄弟姐妹時哽咽的聲音。

他說:解放後他們家分到的田地位於高處,從家裡過去要走一小時山路;早年家窮買不起牲口,從翻土整地、施肥到莊稼收成運回家都全靠人力,農忙時母親天沒亮就扛著鋤頭出門幹活,天都暗了才摸黑回家,一雙纏過又放開的腳時常走得又紅又腫。回家後還得伺候公婆、燒飯、帶孩子、洗衣、縫補,幾乎沒有闔眼時候。一九五○年代末期「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村裡許多人餓死,母親每天走十多里山路去採野菜、挖草根、剝榆樹皮,回家拌著極少量的雜糧煮成糊糊,一家人就靠這個存活下來。

今天,雖然人們不會再挨餓,但由於青、壯年男性多往城市打工,留守的只剩下婦女和老弱,所有農活依舊由母親們承擔。田間工作依然繁重,還要擔心在外工作丈夫的平安和操心子女的未來,但她們無怨無尤,默默面對生活的磨鍊。

黃土地上的母親們用她們辛勞的汗水澆灌土地,哺育孩子,讓生命一代一代延續下來。

向隴東大地上所有的母親致敬!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