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檜意森活—城市裡的阿里山林業小旅行◆文/江俊亮《交流雜誌105年8月號第148期(歷史資料)》

一二三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這是海峽兩岸許多人都能琅琅上口的順口溜。台灣有享譽國際的阿里山,山下的嘉義市也有個適合輕旅行的阿里山林業村;近年來崛起於旅遊界的「檜意森活村」,因電影「KANO」有部分場景在此拍攝而風靡一時,甚至成為嘉義市觀光指標。漫步在瀰漫日本風情的檜木村,彷如置身東瀛三島,見證台灣林業發展的軌跡。

許多人到嘉義市小旅行,只為了一睹「檜意森活村」的日式老房子、購買進駐森活村的特產、藝品、文創商品,或為了一睹電影「KANO」場景中,那個「鐵血教練」近藤兵太郎的宿舍;但如果只是為了這些理由,未免太可惜了!因為「檜意森活村」週遭,還有大片的林業設施,等著旅人細細品味。

北門驛 見證阿里山開發史

在「檜意森活村」北面,也就是嘉義市林森東路與忠孝路口的巷弄中,有一棟以阿里山檜木興建的老火車站「北門驛」,這個面寬只有二十二公尺的日式火車站,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被漆成淺綠色的檜木牆壁,搭配淺灰色的日本瓦,顯得古色古香。

一九一二年,當阿里山第一批原木被小火車載運下山,正式開啟了阿里山林業史。這些藏在深山的千年巨木,動輒需要數人、甚至十幾人才能合抱,而在百年之前,見識過的人並不多,因此當第一批巨木運送下山之後,立刻引起轟動,日本政府為此還特別在北門驛展示一星期,以滿足民眾的好奇心。

嘉義阿里山、台中八仙山、宜蘭太平山,因林產蘊藏豐富,在日據時代並稱為「台灣三大林場」;日人為了開採阿里山區豐富的林木資源,修築了阿里山森林鐵路,並以海拔三十一公尺的北門驛為起點,也使得這個小小的火車站,見證了阿里山林業百年開發史。

嘉義市因阿里山鐵路通車、木材業興盛而人口大增,並演變為台灣的「林業之都」。當時的官營製材工場、營林機關群等建築,聚合而成林業村;在林業村週邊,還有民營的製材廠、櫛比鱗次的木材店;市區內各種木材加工業、家具製造業、運送業,甚至旅館業、餐飲業也蓬勃發展,因此「北門驛」在阿里山林業極盛時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阿里山林業村 珍貴的文化資產

阿里山林場因時代的變遷而不再伐木,有百年歷史的北門驛,以及林業村裡的營林俱樂部、小火車修理工廠、林場辦公廳及宿舍、製材廠、發電用的動力室等,成為珍貴的林業文化資產。林務局為了保存這批珍貴的林業資產,於二○○九年訂定「阿里山林業村」及「檜意森活村」計畫,讓式微的林業村得以復甦。

這個計畫大致分為兩部分,位於北門驛西側的十三點七六公頃建築群與設施劃歸「阿里山林業村」;北門驛以南三點四公頃則屬於「檜意森活村」範疇。

占地廣闊的「阿里山林業村」,包括有停放阿里山小火車的「車庫園區」、維修小火車的「修理工廠」,以及製材廠、動力室、林場宿舍、貯木池等區域,計畫經費為新台幣三十三億九千二百四十七萬元;在嘉義市立文化中心與嘉義學苑(救國團嘉義團委會)之間的忠孝路旁,矗立一座阿里山神木造型地標,就是「阿里山林業村」入口意象。

車庫園區 阿里山小火車的大本營

對於火車迷而言,走訪北門驛西側的阿里山「車庫園區」,可以一次看盡阿里山森林鐵路各時期的火車頭,是一件相當過癮的事。

阿里山「車庫園區」包括機關車庫、修理工廠、停車場、車廂清洗場等,園區內陳列阿里山森林鐵路百年來的各式機關車頭、車廂,宛如一座戶外的森林火車博物館,也是火車迷獵取各式火車鏡頭的好地方。

阿里山鐵路原本是為了運送森林原木而興建,後來因觀光需要才開始載客,因此早年的列車多為客、貨混合車廂,車廂的座椅是長條型皮凳。目前陳列在園區內的客車廂中,最特殊的是以阿里山檜木打造的貴賓車廂,此車廂是為日本皇室上山而打造,雕工十分精細;連接貴賓車廂的墨綠色餐車,則專供日本皇室上山飲宴之用,可以想見早年日本皇室搭乘森林小火車的待遇。

車庫園區中,有一個圓形的大轉盤,用來調轉火車頭的器具;小火車頭行駛至大轉盤上,經一百八十度旋轉,就可以調頭,不難看出當年設計者的巧思。

園區內陳列的各式火車中,以美國「萊瑪」(LIMA)公司出產的蒸汽小火車最受鐵道迷青睞。遊客可從火車編號,看出哪些蒸汽火車頭行駛平地線?哪些行駛山地線?其實,辨識方法很簡單,凡是編號「一」字開頭的蒸汽火車,皆屬於十八噸級,是昔日主跑嘉義至竹崎之間的「平地線」主力;編號「二」字開頭的,屬於二十八噸級,由於曳引力較大,過去是竹崎至阿里山「林場線」的主力。

消失中的貯木池 曾是嘉義八景之一

日據時代,從阿里山運下來的上好原木,都會被放到北門驛西側的貯木池中。這個貯木池,就是老一輩口中的「杉池」,也是嘉義八景之一「檜沼垂綸」所在;但隨著伐木業沒落,貯木池被填平,並在被填平的土地上,興建嘉義市立文化中心、音樂廳、花市、魚市場等建物,目前僅在音樂廳北側,還可看到貯木池遺跡。

這個貯木池原本有五十三萬五千多平方公尺,早年從阿里山運下來的上等紅繪、扁柏,為了避免原木乾燥龜裂、且釋放出油脂,會將原木浸泡在貯木池中,好讓材質保存良好,以便賣得好價錢;至於台灣杉、鐵杉、華山松等原木,由於比重較大,會沉到池底,因此被放在陸上的貯木場。如今,物換星移,貯木池僅剩六千六百多平方公尺,成為市民休憩的小池塘。

昔日與貯木池相連的「動力室」、「製材工場」,目前仍保持良好。其中,位於嘉義市立博物館後方的動力室,自一九一三年開始營運,是嘉義市第一座火力發電廠,當時燃煤所產生的電力,都供應到製材工場的起重機、鋸台、製材機具等電力所需。

值得一提的是,位於動力室北方的「製材工場」,占地廣達三萬六千平方公尺,自一九一四年底營運以來,以面積廣大、設備新穎、製材量大而著稱,當時號稱「東洋第一」,經常有日本皇室前往觀摩。

但是,由於一九四一年嘉義中埔發生大地震,製材工場塌毀,日人於翌年再建造第二代製材場,包括機具工廠、乾燥室等,廠區內還有室內水道及鐵道,也以規模宏大而著稱。這座製材工場荒廢多年後,由林務局花費一年四個月整修,於二○一六年六月底完工,活化再利用。

檜意森活村 無可取代的林業聚落

在阿里山林業村的東南隅,有一大片日式建築群,建材全採用來自阿里山的珍貴檜木,是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營林局嘉義林場的官方宿舍區,也是台灣最早的林業聚落,如今被活化利用,並定名為「檜意森活村」,已成嘉義市人氣最高的旅遊景點。

由於台灣氣候悶熱、潮濕,早年據台的日人無法忍受,因此「檜意森活村」的日式建築採高腳設計,地板與地面分離,加上迴廊設計,具通風良好、陽光不會直射入屋內等優點;且為了因應台灣夏季經常發生的雷雨,所有房舍牆壁都有「雨淋板」,顯得古色古香。

「檜意森活村」入口意象,是以三根巨大的阿里山紅檜原木組成,中間的原木較高,兩旁較低,形成一個「森」字。這個區域有二十八棟日式建築群,由林務局斥資整修後,於二○一四年元月以OT(Operate Transfer)方式委由民間經營。加上舊稱「青葉寮」的單身宿舍區,以及二○一一年新建完成的「一心二葉館」,整個區域瀰漫濃厚的日本風情。

在「檜意森活村」的日式建築群中,矗立一棟英國「都鐸式」風格建築,顯得相當獨特。這棟半木造建築,是日據時代的「營林俱樂部」,大約興建於一九一四年,仍採高腳設計,外牆以雨淋板構成,俱樂部是為了接待參訪嘉義營林機關的貴賓而興建,平日也做為日本營林局高級職員休閒、娛樂的場所。

隨著社會型態、經濟結構與政府政策的轉變,阿里山不再伐木,但百年來留下的林業文化資產,不僅見證一個城市的發展興替,也是人民共同的文化資財,珍貴且無法取代,值得遊客細細品味。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