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第四屆兩岸交流紀實圖文獎 最佳潛力獎》動遷房的庶民世相◆文/徐家偉《交流雜誌105年10月號第149期(歷史資料)》

我和女朋友在愛博四村住了大半年,這樣的動遷房社區在上海四周可能有上百個,它們都屬於上海;在此之前,想起上海,從來只是梧桐與外灘。

所謂動遷房,是政府在郊區擇地興建的樓盤,用來補償因都市計畫被拆除房產的市民,拆一套還三套。愛博四村位於虹橋樞紐西側,虹橋樞紐以機場為核心,聚集了火車、汽車、公交車站,人流如潮湧,出發離開總要有地落腳,於是有些人靈機一動把房子拿出來做短租,生意做得興旺,還得去租別人家的房。

最近的地鐵站是二號線的淞虹路站和虹橋火車站,直線距離並不遠,公車也就半小時路程,但是車班跟我小時候的台北市一樣少,等車的人又超多,很難在車上找到立足之地;只有到了地鐵站附近,你才能找到一些城市的感覺,那裡有卜蜂蓮花超市、屈臣氏、麥當勞、星巴克,以及近年來大街上無所不在打著台灣旗號的品牌。不過城市正在擴張,有一天二號線終會駛進愛博四村,各路人馬都已略見端倪,紛紛趕來圈地,商場工程方興未艾,街道兩側噪音此起彼落。

此地原是個新加弄村,有水有田,後來硬是給鏟地蓋樓、鑿溝搭橋,沒了村的村民自然還住這,還過著他們的日子,大叔有河就釣魚,大嬸有地就種菜。釣到魚種出菜,就拎去市場外的人行道上擺著賣;離市區遠,租金便宜,有我們這樣短租以求職的,也有長住著等生根的。很多人來自鄰近縣市,蘇南浙北、江西安徽,進不了城,待這也一樣,都是繁華大上海。

於是我們早餐能吃到五村門口山東大叔的煎餅果子、徐州老夫婦的烙饃;入夜的橋上變成夜市,賣著安徽小夥的醬肘子,江西神炒手的拉條子,麻辣燙、酸辣粉、煎土豆、烤地瓜,南北雜貨,應有盡有。他們工作賣力,你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們在橋上,看著像是辛苦而快樂,感覺人心又回到緩慢的從前。

但緩慢真是只有在從前。早晨的公車站旁,一個個跟我們一樣的年輕人,穿著發皺的西裝、灰頭土臉地想擠進夢中的上海,那裡有梧桐、有外灘。大半年後的我們離開,還會有下一對的他們進來,上海從未拒絕過任何人,一如她從未挽留過任何人,留下的會是青春的淚和汗,滴落在江聲裡,燈火依然燦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