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舊時光的曼妙滋味—青田老屋展新意◆文/高立誠《交流雜誌105年10月號第149期(歷史資料)》

漫遊青田街,老樹遮蔭,一掃暑熱;枝葉縫隙撒下的陽光,落在百年歷史的日式建築,穿梭巷弄,走進一間間老屋變身而成的餐廳、畫廊、茶室……感受時空遞嬗氛圍,傳遞老屋與老樹的記憶與生命,延續街區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價值,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永遠有訴說不盡的街道故事。

穿越人聲鼎沸的永康商圈,摩肩擦踵的遊客,生意興旺的餐館食堂帶來喧鬧,這街區最獨特的人文風情和歷史氛圍,似乎並未在人潮中被稀釋。漫步在靜謐巷弄,參天老樹成林成蔭,風吹樹梢傳來沙沙聲響,抖落一地盡是歷史的葉片。院落內粗壯的老樹,默默守候街道數十寒暑,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的老樹群使得「綠寶石」的名號不逕而走。一棟棟日式老屋,靜謐地坐落在巷弄綠蔭之中,棕牆黑瓦的木造宿舍爬滿青苔,日洋混搭風格的老屋翻修後,以藝文空間重新見客,訴說著歷史的絮語,一棟棟老屋如同時空膠囊般,保留住許許多多文人雅士的生命軌跡,將歲月風華烙印在遊客心頭。


聽老建築說新故事

日治時期,當時的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與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今台灣師大)聘請多位日本教授前來任教,為了因應教職員的住宿需求,在青田街建立許多宿舍,成為學風鼎盛的大學住宅文教區。青田街的日式木造房舍在空間上表現了「台灣風味的日式房舍」,包括傳統日式、大正時期後的西化、和在台灣的適應改變;在歷史的脈絡中意味了日本人在台建屋、落腳。

自二○○三年以來,當地居民以「老樹生在老屋中,護樹必須先護屋」的概念,積極推展保護老樹行動,拼湊出青田街從日據時期以來的歷史發展線索,兼顧樹木生存權與住戶集體記憶。如今,一路從青田街十二巷散步至六巷,短短幾個街區就有四間古蹟藏身其中。百年的菩提樹、八十年樹齡的烏心石、高聳入天的亞歷山大、大王椰子樹、長滿樹鬚的老榕、印度橡膠樹,以及順著屋簷攀爬的紫藤,「綠」正是青田街巷道中最搶眼的顏色。

不僅如此,近年透過台大委外經營,採修舊如舊的原則,將青田街的文化保存運動推上另一層次。老建築的宿命不再是大門深鎖、頹傾毀壞,民間企業接手修復後,進駐各式產業,有餐廳、畫廊、茶坊等,多元的思想在老建築裡激盪、交流與傳承,漫步青田街的巷弄,每一步都是驚喜。


巷弄尋覓舊日美好

被暱稱為「青田七六」的日式房舍,一九三一年由日本教授足利仁所建造。二次大戰結束後,台大接管房舍,由地質系教授馬廷英入住;二○○六年,正式成為直轄市定古蹟,名為「國立台灣大學日式宿舍—馬廷英故居」。老屋設計的風格,不同於傳統日式建築,展現「洋和折衷」的歐美與日式建築融合的特色,不但擁有日式走廊、全木地板、拉門與屋內榻榻米空間,更與歐式凸窗、百葉窗、手工玻璃妥善搭配;在光線的穿透下,室內呈現出光影交錯的美麗,置身其中細細品味,領略時光粹鍊後的美麗風華。前院陳列約九公尺的樟木,隨時可聞到原木馨香,屋旁壁上則展示台灣各地岩石標本,與馬廷英的專業相呼應。

馬廷英教授係台大地質系第一任系主任,為紀念馬教授並推廣科學教育,「青田七六」長期展示地質標本,將地質科學轉變成生活化的知識,成為古蹟永續傳承的應用典範。黃金種子文化公司接手,推動古蹟活化再利用,除保留當年馬教授居住原貌,並提供古蹟導覽,更可享用美食,以經營的收入負擔其本身的修繕費用,讓更多人瞭解老房子蘊藏的循環價值。


典藏人文氣息的氛圍

同樣是街區文化亮點的「敦煌畫廊」,位於八巷十二號,原是台北帝國大學教授庄司萬太郎於一九四○年所建住所,後由台大哲學糸主任洪耀勳入住。超過一甲子歲月,早已將這座屬於日治時代的木造建築摧殘得體無完膚。「敦煌畫廊」精心蒐購舊式木窗與其他老屋拆下的屋瓦片,以編竹泥牆構造方式施作牆體,採木桁架配置屋頂結構,屋頂面鋪蓋的日式黑瓦,並買來宗祠拆下的大片樟木門,搭上鐵架使其自然鏽蝕,鑲嵌入琉璃後做為新大門,既古樸又雅致。屋旁空間則為兼具藝文與品茗功能的「青田茶館」,不但充滿古樸懷舊風,更別具巧思。

綠蔭中,泡一杯茶,靜靜領略混和了茶香、花香的怡人氣息,享受身處都市叢泥中的純樸靜謐,傾聽茶館對你訴說過往的歲月。難怪,踏進茶館的人,常常忘卻時光的存在,一坐,就是一整個下午。


沉靜的品茗之樂

日本建築強調一步一景,茶則是一期一會,過去喝茶品茗被視為中高年齡族群的偏好,但老屋新生,帶來了漫步在街頭的年輕人。雖身處囂鬧市中心,卻感到位於遠離擾嚷的森林。推開「遊山茶訪」大門,踏著碎石庭徑上的石板向屋子走,陣陣茶香飄散空中。「遊山茶訪」建於一九四五年,曾是台大教授洪炎秋故居,二○一二年,由來自南投的茶農世家「嘉振茶葉」公司承租,搖身一變成為優雅的品茗空間,述說台灣茶文化的發展軌跡。大門沒有設置門鈴,想拜訪就得透過電話詢問,店家以預約制方式,一次最多接待兩組客人,細心提供舒適、隱密的居家品茗氛圍。


綠廊散發多元美學

千篇一律的水泥叢林,若有日式木造老屋點綴其中,無疑能為城市增添幾許溫暖與光影。當一座城市裡新建築與老屋和諧並存,將能碰撞出生動有趣的火花。漫步老台北,人煙稀少了、景致清幽了、時光彷彿也老了。悠遊日式巷弄,感受時空遞嬗氛圍,靜謐風雅的茶館、書店、咖啡館及小物街景,隱身巷弄的異國美食,映照出現代生活有深有淺、宜動宜靜、中西共存的多層次文化韻味。傳統與現代無縫接軌,由老屋承繼而來的歷史厚度、空間情感,延續城市的故事與生命。或許正因如此,老屋修復與活化成為全台顯學。舊有生活軌跡的留存、週邊環境共生的的空間利用,城市老舊建築再現風華,老屋的歷史脈絡與空間規劃同步激盪出文創產業的亮點,展現新型態的生活美學。

青田一遇,美不勝收,一間間老屋搭起巷弄的深度與結構,守望著都市的生命與記憶。來趟青田街吧,細步漫行,在綠蔭縫隙的陽光下,歇腳喝杯香醇咖啡、清香好茶,隨手翻翻店中陳列的藝文資訊與生活小物,品嚐閒適悠然的滋味,靜靜拾起被匆忙遺落的人情溫度,一間間茶館、藝廊、畫廊、咖啡館串起的慢活滋味,唯有親身體驗,方能體會其中風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