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燈塔婆婆」– 以感恩的心關懷街友◆文/黃譚美《交流雜誌106年2月號第151期(歷史資料)》

每週有3 天傍晚,台北市萬華區40 餘位街友魚貫走進永福路上的「台北燈塔教會」,教會牧師「燈塔婆婆」楊惠英,早已揮汗如雨,準備好熱菜寒暄等待。

5 點半後,楊惠英戴上老花眼鏡、盤著髮,在台前用抑揚頓挫、肅穆的聲音唱詩歌、傳福音,直到6點,三菜一湯從廚房陸續上桌,而街友依照慣例拿著餐具排好隊,從楊惠英手中捧過溫熱的菜飯,準備享用這一餐。


住地下室、補貼積蓄  74 歲燈塔婆婆默默奉獻


來自中國大陸湖北省、現年74 歲的燈塔教會牧師楊惠英,默默在台北萬華街頭行善4 年多,她的故事被看見,近期被媒體封為「燈塔婆婆」;不只她的存在像汪洋中的微光,4 年多來獨自守著燈塔教會,在街友、志工口中,除了被尊稱一聲大姐,更多人喜歡親暱喊她一聲楊婆婆、楊媽媽。

別以為教會總是豐衣足食,楊惠英沒領薪水,還幾乎把積蓄和每月台北市發給的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都拿去貼補教會開銷。她說,其他教會有人奉獻,這邊卻分文沒有,「我還貼錢進去,社會局每個月給我7,200 元,吃了沒得用,用了沒得吃,全部貼光光。」


初次拜訪她,她溫熱且粗糙的雙掌緊握我的手,用中氣十足的聲音不斷說著感恩和謝謝,濃重鄉音一聽就知道和台灣老長輩不一樣。她不僅在擁擠的小廚房中靈活穿梭和我攀談,也熱情帶我參觀她蝸居的地下室。


她笑著形容地下室沒窗、不透風又濕氣重,讓她的痛風不太舒服,一旦冷天、雨天就發痛,每晚還有蚊蟲老鼠「同居」,曾經睡到一半臉頰發覺有東西在爬,她伸手一拍,發覺臉上濕濕的,還以為是壁虎光臨,沒想到睜眼一看,卻赫見一隻大蟑螂。


住在這樣的環境裡,楊婆婆卻笑得很樂天,她說每當老鼠肆虐、蟑螂橫行,「我就禱告」,把困苦無奈都向上帝傾訴;雖然不宜居,每日還得爬樓梯,對她膝蓋來說負擔很大,但這裡是她唯一能倚靠的避風港;倘若催促她回湖北老家享福,她卻不願意,只笑笑說「有了感情,離不開這些人。」


自己節省度日 待人客氣大方


楊婆婆從吃到用都很省,好幾次被志工撞見,她剩飯剩菜一熱再熱,熱到酸掉還在吃,剩餘的菜湯也捨不得倒掉,下一頓飯糊著米食麵食繼續用;她身上穿的衣服,很多是撿來的,或在菜市場3 件百元的便宜貨。


在多方資源挹注教會前,楊婆婆還有一段時間常拖著籃子,到直興市場和果菜批發市場撿爛菜葉;近年台北市社會局持續提供大米,直興市場攤商也協力組成愛心組織,將免費、要淘汰的菜葉蔬果送到教會給楊婆婆,狀況才好過許多。


但楊婆婆節省的個性依然不改,教會的下午大燈總是不開,倚靠外頭斜射進來的微弱光源照明,勸她這樣眼睛會壞,她只說這樣才省電。

教會經濟狀況糟糕的時候,每月3 萬5 千元房租繳不出來,眼看著還有水電、瓦斯和電話費處處要錢,楊婆婆頭痛懊惱的模樣,讓我拜訪時手中拿著快要沒電的手機,連一聲「借我充電」都不太敢要求。但即便教會這麼拮据,我臨走前,楊婆婆還是秉持待客之道,堅持提了一袋紅白塑膠袋的柑橘要我帶走。


獨力撫養子女 60 歲才來台

楊婆婆自述,她先生早年隨蔣家來台,小夫妻分開時,她抱一個、牽一個、背一個,肚子裡還懷著一個,雖然過得也苦,但鄉親貴人相助,年輕時的她,在中國大陸湖北省的寺廟裡,為大家燒飯,也給家裡溫飽。


直到2003 年,她認為早已過世的先生,卻買了張機票飛回老鄉,出現在她面前,說要帶她到台灣來。落地後,老夫妻倆每月靠榮民補助13,500 元度日,她沒地方去,守著病床照顧疾病纏身的老伴,直到他病逝。先生一過世,楊惠英無處可去,落魄地買了車票獨自北上萬華,身無分文差點流落街頭。那一晚,她在萬華火車站和街友攀談,透過引介,先後由恩友教會、燈塔教會收留。4 年前來到燈塔教會,楊婆婆住進地下室,也扛下教會職務,一個人校長兼撞鐘,從買菜、洗菜、切菜、煮菜到講經、傳道、負擔房租水電一手包辦。


創辦人離世 燈塔教會陷瓶頸


2016 年底,燈塔教會營運一度陷入瓶頸。據瞭解,「台北燈塔教會」會務和財源原本都由創辦者、美國知名牧師王愛若(Amy Wang)掌理,但去年4 月,王牧師突然在美過世,少了金援、會務也停擺,燈塔教會頓時陷入瓶頸。

王愛若在美國服務街友27 年,享年66 歲,善行義舉讓她被稱為「街友之母」。王愛若一生也相當坎坷,年幼時曾為性工作者賺取溫飽;2010 年,她返台在台北市艋舺大道旁成立「台北燈塔教會」,日後再搬遷到現址,提供街友聚會並供餐。


楊惠英在台這幾年,因打理教會事務,由王愛若牧師帶她赴美受洗,並讓沒念過神學院的她也當了牧師。但楊對庶務一竅不通,只懂煮飯、打掃這些生活瑣碎的事務,低頭在教會默默服務與供餐。王愛若4 月過世後,10 月底教會幾乎斷炊。


這段期間,在地青年動起來,直興市場自治會加入捐助行列,每週2 次協助募集攤販食材提供給教會,還有在地公益團體提供調味品、油等一般民生物資,協助教會日常所需。楊婆婆說,去年10 月底,教會面臨2 個月欠繳房租的窘境,當時房東三天兩頭打電話來催繳,甚至揚言要他們搬家,楊婆婆嘴巴上雖說「急也生不出錢來」,但她卻連日失眠。


關懷街友的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的志工說,離艋舺公園最近、最穩定供餐給街友的慈善機構,除了恩友中心、人安基金會萬華站和台北市社會局外,就屬燈塔教會,這些善心據點少一個,就少一間可以吃飯的地方,不希望因財務問題導致燈塔教會關門。


在年輕人口耳相傳之下,楊婆婆處境的艱難被看見了,許多年輕人串連起來,跳出來幫忙,還有人在網路上發起義賣活動,盼藉義賣涼粉籌資,助楊婆婆和燈塔教會度過難關。楊婆婆每每談及此事,都不吝讚美這群年輕朋友,形容他們「親到比子女還親」,更絮絮叨叨說「都是年輕人幫我,才有信心一直堅持下去。」


義賣涼粉助教會 成功募資21 萬元


萬華地區活躍於社區營造、弱勢關懷的「艋舺古早味涼粉」老闆娘辜凱鈴,在當地小有名氣,她當時聽見朋友分享楊婆婆的故事,就在網路發起涼粉義賣活動,替楊婆婆募款,希望楊的善心可以持續協助在地經濟弱勢者。這一連串善的故事,也在義賣前一個禮拜,吸引台灣媒體報導。


義賣當天,辜凱鈴起了個大早,凌晨4 點摸黑起床準備義賣原料,也號召親友一起幫忙,賣出300 份涼粉,不少人錢丟進奉獻箱,連涼粉都不要,說是專程來捐款的。還有人只買2 份價值100 元的涼粉,就捐出1 萬元。因為義賣地點恰好就在燈塔教會前的騎樓,有不少基督徒專程來探望楊惠英,瞭解她的難處,答應後續提供支援和協助。但楊惠英生性單純樸實,也厭棄管錢,堅持錢不沾手,總是把奉獻箱往前一推,裡頭的錢通通直接交給會計。義賣當天,成功集資15 萬元,加上熱心民眾在奉獻箱內捐款,當天立即湊滿21 萬元,繳付6 個月房租,直接由房東在場簽收。後續仍有不少人持續關懷教會,房租金額可持續營運到2017年6 月。


把街友當手足 楊婆婆有個餃子夢


楊惠英說,日夜和街友相處,讓她很有感觸。一開始,她還開放教會讓街友留宿,但有人夜裡喝酒鬧事,讓她不得不取消留宿的機會,但除了少數人懶惰或生活習慣不好,她有機會仍想「拉他們一把」。


楊婆婆說,很多街友背後都有故事,可能只是因為公司倒閉、辭職在家照顧病人,或因病痛無業,慢慢淪為街友。有很多街友也想再起,她曾見過有人白天到街上舉牌,賺800 元日薪的辛苦錢,卻因過度曝曬中暑昏倒,讓她很不捨。

楊婆婆說,她很希望有人能提供場地,讓她拉拔街友一起做生意,「有的人學過烹調,還有人會開車,為什麼不利用起來?」她想運用自己的能力,帶著街友包餃子學習一技之長,或下廚讓遊民送貨支薪,協助他們自食其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