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老屋舊韻展新顏 – 關西石店子老街巡禮◆文/劉雨菡《交流雜誌106年2月號第151期(歷史資料)》

隨著時代變遷,都市景觀雖在台灣經濟起飛後煥然一新,但部分街道或地處偏僻,或跟不上都市更新的腳步,即使歷經數十年甚至百年的歲月淘洗,卻依舊保留基本原貌。從追求進步的角度來看,這些老街或許失之陳舊落後;但從人文景觀的視點來看,老街的建築與古樸卻反而能在現代化的叢林中散發出獨特迷人的魅力,讓人在撫今追昔之餘,願意親近、遊觀,乃至流連而忘返。


老屋展新顏活化再利用


近年全台灣掀起一股老屋展新顏、活化再利用的風潮,各地文創園區幾乎都是以舊有廠房進行改造,台北的華山、松菸文創園區、高雄的駁二藝術特區等,都是從歷史塵封的廠房和倉庫中解放重生,日漸滋養茁壯,並透過新舊併呈的風貌,衝撞出嶄新的生命力,成為熱門的都市景點。此外,也有透過民間文創公司的整合改造,將整條老建築加以整體規劃,其中由「范特喜微創文化公司」在台中中興街一巷進行的范特喜綠光計劃,將 12棟自來水公司的老宿舍,以綠色覺醒、記憶延續、創作熱愛及夢想加乘為主題,打造出一個藝術、人文、創意的巷弄小聚落,就是典型而成功的案例,近年也吸引各縣市政府紛紛前往取經。


相較於單點式的文創園區及聚合型的巷弄創意,老街人文觀光化也不遑多讓,根據一項非正式的統計,遍布台灣各縣市的觀光式老街大約有 50條,其中有聞名遐邇的鹿港老街、迪化老街、三峽老街、大溪老街、深坑老街、淡水老街、九份老街等,每逢假日無不遊客如織、摩肩接踵,它們吸引的不只是來自台灣本地的遊客,更有來自異國的粉絲。當然也有許多老街尚未吸引眾人的目光,還在默默地摸索自己的特色,試圖醞釀出足以讓人近悅遠來的文化氛圍。而位處新竹縣關西鎮的「石店子」老街,就是屬於後者。


一切從「有機」開始


關西鎮位於新竹縣北方,古稱鹹菜甕。該地名係因當時河川魚產豐饒,山野鳥獸繁殖興盛,獵取不盡,宛如甕中取鹹菜,垂手可得而來。日據時代大正九年(1920)因鹹菜發音與日語關西諧音,故改稱關西庄,1945年台灣光復後,正式改稱關西鎮。關西是個擁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老鎮,人口結構以客家人居多。隨著有清一代的拓墾,加上清末台灣樟腦、茶葉的對外輸出,關西做為集散地之一,牛欄河渡船口附近的市街曾經熱鬧一時。現今所謂「石店子老街」,就是當初的重要市集,而遺留至今的紅磚拱廊,更為這條老街增添幾許歷史況味。

不過,由於關西市集中心的轉移,老街兩側舊居又因人口外流,以致年久失修,直到 2014年關西才開始推動藝術文創街區工程,第一波的改造就是以「石店子」為中心。「石店子」指的是關西警局分駐所到中正路盡頭牛欄河畔之間的路段,古街名就叫「石店子」,現名「中正路」,據說也是全台最短的「中正路」。在不到 200公尺的路段之間,有些店舖已經慢慢營造出屬於在地的文化風景,例如「石店子 69有機書店」,是間由老屋改造的有機書店,曾從事品牌經營行銷的書店創辦人盧文鈞認為,「有機」代表一個種籽會持續發芽成長,所以此店不賣書,是以交換好書的方式推動閱讀,進而深化在地閱讀文化,傳遞閱讀的內在精神。盧文鈞想的是,如何讓讀者們有一處可供交流的人文對話空間,同時嘗試發掘創作新手在這個空間分享心得,讓創作走入庶民生活,也讓這個小鎮能有一方自在閱讀的天地。當然,一味的付出絕非造福鄉里的長久之計,如何開創出讓理想永續發展的營運模式,才是王道。因此,盧文鈞還將書店閣樓整理成可供外地背包客住宿,深入體驗在地客家生活的空間,並把隔鄰老屋整修成「67老街客棧」,同時也舉辦講座、音樂表演等,以維持書店營運。


有了 69有機書店的自覺與啟發,週邊幾間老屋也陸續群起效法,有傳遞藝術人文的 Dream Theater 52、冶茶 49、充滿愛與繽紛自然生活的萍手作,還有石店尾時光長廊,這是由擅長電影布景繪畫的廖深貴及藝術工作者蘇慶峰所創作的壁畫,主要描繪關西早期街景和生活百態。


Dream Theater 52是由 3間老屋所組成的咖啡館與展演空間,負責人是一位正職的老師,熱愛藝術與表演,除了喜歡石店子的老屋與環境,也期許喜歡表演與喜歡藝術的創作者能有一處自在的展演空間,於是將一間老屋規劃成一個小劇場,牆上則用來讓藝術家朋友展示作品。Dream Theater 52室內鮮活的色彩與老屋陳舊的外觀形成強烈的對比,每每讓遊客驚豔不已。


而冶茶 49的負責人賴傳莊更是將幾近化為廢墟的打鐵舖老房子,用竹子、木頭、泥土,以及其他資源物,將之打造出有環保概念且趣味盎然的展示空間。


賴傳莊原在金融界服務,但因認為「工作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為了一圓捏陶種茶的人生大夢,毅然返鄉專心學陶製茶。他的陶藝作品大多以木竹蔬果做為造型,相似度幾可亂真,可說是巧奪天工,曾多次獲得最佳工藝獎項,店中就展示著諸多非賣品的陶壺佳作,訪客往往在店中看到他的作品,還不小心以為看到的是一段天然的竹節呢!至於種茶,則是在關西、芎林交界的山區栽種所謂的「野茶」。之所以稱為「野」,因為他採取的種養方式,是不施肥、不除草、不噴農藥,任由茶樹天生天養,讓茶園中的茶樹、雜草與蟲子自行達成生態平衡。只要店門開著,賴傳莊都會熱情奉上他的「野茶」,雖名曰「野」,卻茶香回甘、溫潤生津。也因為採野種方式,目前他的茶園 1季收成不到 10台斤,只能少量包裝分享知音。


與古蹟為伴 享受靜謐時光


現今的石店子老街並不長,但週遭卻有兩處近百年甚至超過百年的老建築,一處是「羅屋書院」,一處是「關西分駐所」。「羅屋書院」始建於1901 年,歷時12 年才完工,由羅家先祖羅碧玉等人發起修建,連同關西北斗里羅氏宗祠一同建造。建築座南朝北,前有鳳山溪,後有山丘做靠背,深具風水考量。「羅屋書院」是近年來地方文史工作者給予的稱號,早期在地稱之為「河背大樹下新屋」。與一般書院的格局、營運模式較不相同,屬家族私人學堂,從其中的石雕、木雕、泥塑與磚雕圖案,都可看出客家人自古對教育的重視。此外,受日據時期洋式建築風格興盛的影響,正堂檐廊及廳下兩側出入口作有仿西洋式栱門,現今部分藝文活動還會選在書院廣場舉行,別具風味。近年包括關西藝術節、牛欄河劇場等藝文饗宴都誕生於此,為關西山城增色不少。

至於「關西分駐所」,目前已是新竹縣縣定古蹟,採洋式鋼筋水泥加強磚造,於1920 年落成啟用,前身是日據時期隸屬於新竹郡役所警察課之分室,現為關西鎮警察辦公廳舍,惟因空間不足,加上是縣定古蹟,過不久該分駐所將另遷新址,讓這棟老建築以單純的史蹟面貌對外開放。

在老街附近還有一家已停止營業的老戲院––– 第一戲院,它是關西地區第一家娛樂場所,早在1940年就已登錄有名,1960 年代後曾隨著國片的蓬勃發展而風光一時。如今看到它斑駁而簡陋的空間,不僅讓人難以想像過去的風華,也反映出關西這座山城極為有限的娛樂資源。


慢活中細細品味客家小鎮之美

目前的石店子老街,雖然規模尚小、店家有限,即使假日也難見熙攘的人群,但對於想要享受靜謐時光與懷舊氛圍的遊客而言,卻是頗為理想的去處。你可以在街弄中回憶童年時代純樸趣味的點點滴滴,可以與店舖老闆暢談人生百況,可以親自手作文創裝飾品,也可以深度品味山城的客家文創美學,來一趟知性的文化之旅。「石店子69 有機書店」目前也推出兩天一夜的「關西小鎮之旅」,內容包括老街巡禮、絹印體驗、夜遊東安古橋、老茶廠導覽、品嚐社區媽媽客家風味美食等。另外,新竹縣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則定期出版「牛欄河畔」期刊,宣揚在地文化,當你玩膩了阿里山、日月潭、墾丁和花東等台灣著名景點,逛膩了三峽、九份、淡水老街時,不妨到關西慢活一下,細細品味這座客家小鎮的人文風情,感受不一樣的山城之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