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偏鄉教育 把愛送到每個角落◆文/湯雅雯《交流雜誌106年2月號第151期(歷史資料)》

「偏鄉教育」一詞在台灣並不陌生,不管是公部門、NGO非營利組織或是大專院校及民間企業,紛紛深耕偏鄉,投入大量資源,不管是從硬體上更新、軟體上挹注人力或提供關懷教育,無非就是希望縮短偏鄉與都市的城鄉差距,把愛送到每個角落,聽見偏鄉希望的聲音。


教育部從 2000年開始先後推動偏鄉教育相關計畫,不管是「大專青年資訊志工計畫」、「教育優先區計畫」、「創造偏鄉數位機會推動計畫」、「攜手計畫課後扶助」還是「大學師資生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政府均投入大量的經費及資源,試圖透過教育改善偏鄉孩童的困境,但偏鄉教育的問題,至今仍然存在許多需要產官學界關注的議題。


缺乏師資成最大困境


台灣偏鄉教育的處境,最缺乏的一塊就是「師資」。除了因為偏鄉、離島環境比不上城市便利,生活機能也不如都市優渥,「錢少、事多、離家遠」,更是許多偏鄉教師的心情寫照,光靠一開始對教育的初衷及熱情根本不夠,加上「少子化」浪潮襲來,許多偏鄉教師被迫成為流浪教師,為了五斗米只好回到都市任教,至少工作穩定、薪水好,也因此偏鄉教師常是短期代課老師兼任,教了半年就離開。


「留不住偏鄉師!」成為台灣偏鄉教育最棘手的問題。


2013年一位年輕的台灣女生劉安婷,回台成立TFT(Teach For Taiwan 為台灣而教)組織,她號召熱血青年深入偏鄉教書,讓偏鄉教育長年缺乏師資的困局,點燃出一些新希望。很多經過訓練,並擁有使命感的年輕人,願意留在偏鄉,捐出自己兩年的時間,深入每一個偏鄉角落,讓偏鄉孩子也得到應有的教育品質,改善城鄉差距、教育不平等的問題,讓每一個孩子的出身不再限制他的未來。


劉安婷走遍台灣偏鄉,深切感受到師資匱乏的嚴重性,很多學校已經開學,卻沒有老師願意來,「偏鄉,很少有老師願意留下來!」既然光靠現有的教育制度很難留住偏鄉教師,但台灣卻又存在流浪教師找不到教職的問題,「為台灣而教」因此孕育而生,期盼仰賴新世代改革的力量,翻轉台灣的偏鄉教育,讓有理念、抱負,願意陪伴、扶持偏鄉兒童的年輕教師,改善隔代教養、資源匱乏等台灣偏鄉教育問題,並發揮長期的影響力,致力保障台灣所有孩子,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機會。


除了為台灣而教,台灣不少大學也投入偏鄉教育,例如台北醫學大學每年寒暑假都有一群學生到海外或台灣偏鄉離島進行義診衛教;北醫大校友、外界稱為「俠醫」的已故毒物科醫師林杰樑,1988年一手創立的「綠十字醫療服務團」, 20多年來每年寒暑假,都有學生到雲林沿海偏鄉,提供義診、家庭訪視、國小衛教等服務,累積了多年的經驗,學生和當地居民的感情就像一家人般融洽。


中國大陸留守兒問題嚴重


在對岸,中國大陸偏鄉教育的問題,則是嚴重的「留守兒」現象。中國大陸因為腹地廣大、交通不便,許多住在偏遠省份的父母,必須離鄉背井、遠赴城市打工,孩子只能留在老家給爺爺奶奶帶大,或寄宿在親戚家裡。因為疏於照顧,留守兒童不僅學業沒人指導,安全更是一大疑慮,甚至 2015年在中國大陸貴州省,曾傳出留守兒童疑在家中喝農藥自殺身亡的新聞,令外界相當震驚。據調查,平均 5個中國大陸學童中就有 1個是留守兒,甚至有近 4%是獨居的留守兒。


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生活的留守兒,多數也是生活在中國大陸偏鄉的孩童。根據中國大陸民間調查推估,中國大陸農村的留守兒童人數已逾 6,000萬人,問題日益嚴重,不僅引起官方重視,中國大陸相關 NGO也開始關注留守兒問題,並與台灣的基金會合作,推廣補救教學,希望透過適當的教育,翻轉留守兒的命運。


輔導課業也關懷身心


台灣有劉安婷「為台灣而教」,中國大不過簡曼麗發現,留守兒因為長期與父陸也有一位 29歲的女生簡曼麗,創辦「陽光母分隔兩地,甚至一年見不到爸媽兩三次,家園」。她看到家鄉的農村裡,孩子因為放明顯自信心不足,甚至會質疑「爸媽是否不暑假沒人管,經常發生意外,毅然決然當起愛我」。因此,陽光家園還成立「彩虹導師」,幾十個留守兒的「臨時媽媽」,教他們畫畫、有專業的心理諮商師,並設立「親情熱線」,唱遊,並找村裡的大學生或居民幫忙,透過讓留守兒有管道傾訴,拉近與爸媽的距離。這樣的庇護模式,守護留守兒暑假安全的空中國大陸的偏鄉留守兒和台灣偏鄉兒童窗期。


簡曼麗創辦的「陽光家園」從湖北省遠安縣開始推廣,因為成效良好,如今「陽光家園」也在中國大陸各省開枝散葉,不僅獲得村鎮政府經費挹注,衛生部門也為留守兒做免費的身體健康檢查,從民間到政府全方位支持陽光家園。


不過簡曼麗發現,留守兒因為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甚至一年見不到爸媽兩三次,明顯自信心不足,甚至會質疑「爸媽是否不愛我」。因此,陽光家園還成立「彩虹導師」,有專業的心理諮商師,並設立「親情熱線」,讓留守兒有管道傾訴,拉近與爸媽的距離。


中國大陸的偏鄉留守兒和台灣偏鄉兒童所面臨的問題很類似。住在城市的孩子暑假參加很多才藝班,但農村偏鄉的孩子卻從未接觸過,為了讓農村留守兒也能擁有相同的受教機會或學習資源,來自兩岸四地的大學生志工接棒陪孩子,投入偏鄉教育服務,化身大哥哥、大姊姊,帶領偏鄉兒童走出不一樣的未來。


兩岸學生攜手助貧童


舉例來說,台灣師範大學發起「孔子行腳」,效法孔子偉大的教育家風範,號召兩岸四地大學生效法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精神,以行腳的方式深入中國大陸偏鄉地區,透過課輔教學為教育弱勢族群盡一份心力。實踐 6、7年來,一年比一年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光是去年暑假就吸引 26所大學、超過 300名兩岸四地學生參與,上百名台師大學生來到北京、湖北、陝西、哈爾濱、長春、內蒙古、青海、重慶等縣市 32所偏鄉學校,化身課輔志工,和當地大學生攜手帶領留守兒進行活動,透過陪伴與課輔教學,幫助弱勢及偏鄉兒童有機會吸收更多知識,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是展開新的人生。


中國大陸因為人口眾多、教育資源缺乏,偏鄉的數量及範圍都比台灣多,也因此逐漸形成的社會問題,比台灣更嚴重。為了改善這個社會問題,中國大陸陸續成立了「陽光家園」、「希望家園」等民間輔導單位,把留守兒帶進教室,教孩子們寫功課、畫畫、歌唱等才藝。台灣的至善基金會、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等公益組織,也透過「園丁計畫」,培育在地師資,把「角落教學」等教學方式,帶到了中國大陸鄉間,深入偏鄉每一個角落。


台灣經驗可提供借鏡


兩岸的對話與交流,就從偏鄉孩童的需求開始。台灣官方還有民間的偏鄉教育理念,確實有不少地方可以和中國大陸分享,特別是與留守兒有關的隔代教養、弱勢孩童安親班的經營、教育模式等,甚至是軟實力的偏鄉師資培育,台灣走在前面,都可以提供中國大陸參考借鏡,不但有機會翻轉留守兒命運,也讓偏鄉兒童得到更好的生活照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