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一抔土的溫度 「兩岸窯」傳遞愛與關懷◆文/舒凡《交流雜誌106年4月號第152期(歷史資料)》

鶯歌是陶瓷藝術的家鄉,走在鶯歌街上,彷彿回到上個世紀初的繁華,曾經林立上百間窯廠,如今稀稀落落,從繁華到沒落再復興,燒窯藝術家們默默耕耘。陶瓷畫師坐在素坯前面一筆一畫細細勾勒,每件陶瓷,都是畫師的心血結晶,訴說著傳統窯廠的故事,蘊含下一代承襲傳統的過程。

為愛嫁到台灣 與先生一起打拼

自1987年迄今,兩岸開放交流已有30年。據資料統計,兩岸通婚數已達33萬多對,在台居住的陸配人數約19萬對。每位來台陸配的背後,都有著自己的故事。

「我和先生是自由戀愛。」張小燕回憶起和先生相識的過往,臉上帶著羞澀的甜蜜。十多年前先生到福州旅遊,二人因而相識。「當時壓力很大」,張小燕說,她知道離鄉背井在台灣生活,這一切實在不易,但相處一年後仍決定追隨愛情,毅然來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也締結一段跨海情緣。

張小燕有些委屈地說说,剛嫁過來時還有人問她:「你有看過洗衣機嗎?」讓她心裡相當受傷。有時會難過落淚,但又覺得不能怪他們,畢竟兩岸環境教育有些差異。

來台居住10年,張小燕和老公育有1子,夫家對她呵護有加,台灣的家人對她非常疼愛,是支持她留在台灣的最大動力,「不然我早就跑回去了」,張小燕說,她四處尋找相關課程,買書自學注音符號,努力融入台灣生活。愛多深,力量就有多大。

數年前,在婆婆的建議下,她開始學習畫畫。「婆婆心疼我,不希望我一直那麼辛苦。」再憶逝去的親人,張小燕的眼睛有些濕潤。

言談間總是提及婆婆,為了感念婆婆對她的貼心,因而繼承陶藝畫師婆婆的遺願,2014年她和從事陶瓷業的先生共同創辦了燒製陶瓷的工廠。因一根紅線將自己與台灣緊密相連,又是夫妻共同創業,她給公司取名「兩岸窯」。

這家將「突破現狀,勇於開創」視為始終秉持之精神的公司,位於有著台灣景德鎮之稱的新北市鶯歌,清朝時,福建泉州吳姓匠師渡海來台,取用當地的田土燒窯制陶,開啟了鶯歌「點土成金」的歷史發展,大街小巷都是陶瓷相關產業工廠或店家。

燒窯生活 混著塵土汗水

張小燕說,每次出窯都讓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因為燒窯變數多,即便經驗老道的師傅,都不能保證每次出窯的作品一定完美,燒窯的工作需24小時專注不能稍有差錯,只要上頭有一小道裂縫或缺角,都得重新來過。有這麼一句話「牛怕磨房,人怕磚廠」,形容窯廠的工作辛苦,尤其炎熱的夏天,加上窯燒產生的高溫,工作總在揮汗中完成,她感嘆:「在土灰彌漫的瓦窯工作很不容易,許多技術都產生斷層。」

對於技藝傳承的斷層,「兩岸窯」也積極透過年輕技師的培訓來解決人力問題,面對老師傅漸漸年邁,願意投入的年輕人愈來愈少,在窯廠這個灰塵彌漫又熱又悶的工作環境,真是一大難題。唯一慶幸的是,還有年輕畫師願意投入她的公司。

而窯廠內負責彩繪的畫師們,各個經驗豐富,雖然放眼望去釉藥看起來都是差不多的顏色,但畫師腦中早有幅藍圖,哪種顏色釉藥該塗哪裡,運用自如。在傳統技藝基礎上,張小燕嘗試錳七彩結晶釉與法華彩鎏金工藝結合,採用黃金水手工繪畫。産產品素燒後成坯,以特製纖細帶管泥袋勾勒,使其呈極細紋飾延伸線雕立體感,再填彩高溫1,300度燒成。在高溫釉下彩瓷器上使用純度達99%的黃金水再次燒成。產品一上市即令人耳目一新,原來傳統素材也可以如此有變化與充滿藝術性。

堅持手作 盼讓人感受心意

「兩岸窯」剛在台灣上市時,有些客人很排斥,還有極端的人直指她「騙人」,張小燕說,好幾次差點和客人吵起來。讓她感到欣慰的是,很多人後來成了客戶,慢慢變成朋友,還因此獲得許多幫助。

承襲婆婆對藝術的手作堅持與繪畫藝術,窯廠延續了傳統,並從創新的思維走出自己的路。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每一件作品,張小燕都一一檢測把關,堅持殘次品不出門、不上市,她說「招牌出來不容易,要堅持品質。」

從一抔土開始,手拉抔塑形,燒窯、上釉、繪畫,簡單的一只瓷器,承載著雙手的溫度與全神貫注的投入。張小燕說,「手作是我們的堅持,希望客人收到時都能感受到這份心意。」問及製陶的過程哪個環節最享受?「當客人收到產品,給予正面的肯定總是讓我心頭暖暖的!」從張小燕臉上滿足的笑容,看見了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的結合與傳承。

新住民甘苦 盼社會理解

看著展示櫃,張小燕特別介紹一件繪有福建永定土樓的作品,那是她的故鄉。在台創業的她已有數年沒回老家,張小燕說,願意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給大家,不只是自己「基本走過來了」,還希望社會能多理解陸配生活的不易與辛苦。 社會的包容度往往是這群新移民女性是否能順利適應台灣的關鍵,加上嫁來台灣後,生兒育女,常常看到她們還沒融入台灣社會,就得承擔照顧及教養子女的責任,生活上充滿困難與壓力。「我很幸運!」張小燕說,嫁為台灣媳婦後,在自己的努力和家人支持下,可以在人生旅途上發光發亮。但很多陸配從家鄉飄洋過海到陌生的台灣,如何適應及融入已是極大挑戰,更遑論部分還存在家庭關係隔閡、就業的問題。

她建議,政府應該對陸配有更多正確的瞭解,事實上,大部分的陸配都很想融入社會,希望陸配在台灣的福利和保障能夠更加完善。她也呼籲同嫁作為台灣媳婦的陸配,在台勇於面對人生的歷練,一切歸零重新學習,打破文化隔閡,努力融入台灣社會,「不要只是抱怨,要敞開心房,多一點正面能量,人生才會有所改變!」

愛心不落人後

現在,「兩岸窯」的產品除在兩岸開拓市場外,還出口到美國、日本等地,公司效益蒸蒸日上,員工向心力也逐漸凝聚。今年2月,她帶著產品到中國大陸展銷,成效頗佳,未來將持續增加展銷次數。

事業有成後張小燕更不忘投入公益慈善工作,連續兩年捐出自己兩套作品供拍買,並將所得全數捐贈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行善不遺餘力,也鼓勵其他朋友投入公益,一起幫助弱勢。她很開心,「希望能力所及可以幫助別人,自己心裡滿足就開心了。」

樂於助人、主動伸出援手,一直是台灣人很溫暖的內在DNA,也是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張小燕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愛,從「兩岸窯」的創立,我們已經得到了答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