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福山部落 當代莫那魯道的新戰場◆文/見暘《交流雜誌106年8月號第154期(歷史資料)》

電影「賽德克‧巴萊」中的莫那魯道,驍勇善戰,不願族人在日本人面前卑躬屈膝,毅然帶領族人「血祭祖靈」,殲滅霧社村公學校裡所有的日本人;現實中的莫那魯道─林慶台牧師,則是不忍族人生活在困苦與缺乏的環境中,毅然主動請纓前往深山部落服務,美麗的泰雅原鄉「福山部落」,儼然成為他的新戰場。

公路的盡頭 心靈的居所

沿著新北市烏來區107公路一路蜿蜒,沿途經過烏來瀑布、雲仙樂園、內洞森林遊樂區等一般民眾時常造訪的烏來景點,當五重溪瀑布(又稱蘭吼瀑布)夾著盛大湍急的水聲歡迎來訪遊客,也就預示著福山部落不遠了。

位於107公路盡頭的福山部落,地處南勢溪上游,是泰雅族人移居烏來的最初地點,由於開發少,也是烏來5個里(忠治、烏來、教義、信賢與福山)中最具原住民風格的部落。

一入福山部落,充滿原民風格的彩繪房屋便強烈地吸引遊人的目光。彩繪用色大膽、對比鮮明,一如性格分明的泰雅民族。這些部落彩繪是由泰雅族藝術家瓦利斯.哈勇號召各路英雄好漢,為福山部落設計的畫作,將泰雅族的生活、信仰與文化活躍鮮明地呈現在遊人面前。

從彩繪區繼續往前深入部落,路越走越窄,原以為前頭已無路,殊不知柳暗花明豁然開朗,抬頭一望,一個高聳十字架矗立在眼前。這裡是107公路的最盡頭,卻也是部落最接近神的起頭—「福山教會」座落之處。

外觀有如一艘方舟的福山教會,是林慶台主動請纓到福山部落服務後,發起「方舟計畫」募款修繕的新建物。該建物以福山教會舊建築為基底,搭建5個巨型十字架作為主要支撐結構,上頭披覆弧形半遮蔽的木格柵屋頂,使坐落在山林裡的教堂,成為採光通風俱佳的綠建築。

新會堂外觀的發想,源自於《聖經》裡的「挪亞方舟」故事,以方舟拯救世人不被洪水淹沒的意象,象徵福山教會作為保護部落居民、庇護流浪靈魂的心靈居所。一如挪亞建造方舟希望有更多人因上船而得救,林慶台也希望藉著這座新會堂,讓更多的部落居民得著心靈的救贖。

部落讓林慶台看到以前的自己

在成為家喻戶曉的「莫那魯道」前,林慶台服務於宜蘭南澳金岳教會,因被魏德聖導演的誠意打動而暫停牧師職務,投入電影演出。林慶台原本以為魏導安排的是小角色,未料魏導讓他在「賽德克‧巴萊」獨挑大樑,成功演活「莫那魯道」一角而聲名大噪。

意外變成明星的林慶台,始終未忘記自己作為牧師的使命。4年前,已成名的他幫新北市觀光局代言,來到福山部落拍攝宣傳短片,發現當地居民家庭問題嚴重。幾經瞭解,福山教會已有一年多沒有牧師,於是他毅然決然推掉接踵而至的片約,自願派駐福山教會。

初來乍到福山,百廢待舉。會堂殘破頹圯,部落居民人心迷惘。他一邊著手進行會堂的修繕,一邊進行教育與關懷的工作。從小在深山長大的他,對這個深山部落有著濃厚的情感,而他年輕時的清苦境遇,以及迷失自我的荒唐歲月,也讓他對部落居民的處境有著更多的同理。他將他的故事轉化為正面能量,激勵著許多部落居民。

林慶台始終相信,「教育可讓真理在內心結果子」。為了提供部落孩子課堂以外的教育空間,有著木工背景的林慶台,在經費拮据的情況下,親力親為,搭建了一個部落教室,作為族人交誼、聚會,以及上課進修的場所。不忍家庭失和的孩子有家歸不得,林慶台下一個夢想是,擴展部落教室的空間與用途,營造一個家的環境,讓他們來到這裡有歸屬感。

另一方面,關懷的工作也不曾停止。卸下明星光環的林慶台,除了週日在教會傳講當初拯救他的信仰,平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騎著機車,到處探訪部落各個角落,關懷居民的需要。只因林慶台看到他們,彷彿看到以前自己。

電影中,他是部落的英雄,抵抗日本人的統治,一心要恢復部落的榮耀;現實裡,他是神國的僕人,決心要對抗部落發展的困境,找回部落的尊嚴。對林慶台來說,福山部落是他的新戰場,他一手建立的方舟,有如一艘戰艦,帶領族人打擊黑暗與咒詛,航向真理與良善的道路。福山部落坐擁天然無雕塑的山林美景,而林慶台牧師,無疑是其中最美麗的人文風景。

泰雅‧印象

福山部落作為一個烏來的泰雅族部落,處處充滿著泰雅的元素。事實上,「烏來」這個地名的由來,正是從泰雅族語而來。「烏來」在泰雅族語裡的意思是很熱的水,當年泰雅族人初來這塊土地,開墾時發現地上冒出熱水,就很驚喜的喊「烏來,烏來」!「烏來」因此得名。

從福山教會經過福山國小延伸到彩繪房屋一帶,為舊時的「李茂岸」(Limogan)社,位處南勢溪與大羅蘭溪交會點,曾是烏來地區勢力最大的部落,也是昔時宜蘭、桃園、烏來泰雅部落的社交聚集地。整個區域猶如充滿著泰雅風情的原鄉桃花源,遺世而獨立。

福山國小座落在青山懷抱中,是大台北唯一的原住民小學。從1917年(日治大正6年)的「李茂岸番童教育所」,到今天的福山國小,具有百年歷史的福山國小已是當地泰雅文化的重要基石。從校園內的泰雅族木雕、圖騰意象以及泰雅文物館,可看出福山國小傳承百年泰雅文化的重要角色。

「菱形」是泰雅族的圖騰,代表祖靈的眼睛,在天際俯瞰著族人,給予族人安慰與勇氣。圖騰代表一個族群的象徵與認同標誌,透過分割、連結的組合,菱形圖騰常運用在泰雅部落的日常生活中。距離福山國小不遠的一面浮雕牆,刻繪著菱形圖騰組合成的數字文字,為福山部落極具泰雅特色的小角落。

日治‧痕跡

如同許多深山裡的原住民部落,福山部落亦遺留許多日本統治的遺跡。部落裡有一條日治時期開鑿的水圳,引自大羅蘭溪,當初是為了教導泰雅族人種植水稻而建設,現已不具備灌溉功能,反而成了一條綠意盎然的生態廊道。

沿著水圳旁的古圳步道循大羅蘭溪走到盡頭,一個寬廣的山谷映入眼簾,即「蝴蝶公園」所在地。站在「蝴蝶公園」的賞景平台上觀看潺潺溪水,遙想日治時期日本與泰雅兩個文化迥異的民族如何在這塊土地上共處,而蝴蝶公園最深處正在施建中的彩虹橋,則睥睨著山谷,彷彿祖靈正在橋上迎接泰雅勇士回到那永恆的家。

福山部落大羅蘭2號民宅的對面,一條古道橫跨大羅蘭溪兩岸,隱沒在山林之中。這條貫通烏來福山村與桃園復興鄉巴陵村的「福巴越嶺古道」,總長約27公里,古樸而原始。步道最高點(縣界越嶺鞍部1,735公尺)與最低點(大羅蘭吊橋400公尺)落差有1,335公尺之距,原是由泰雅族人踏踩出來的,後由日人修築完善,見證了泰雅族群的遷徙史,以及日人的治台史。

2、300年前,泰雅族人由巴陵西南方翻越過海拔2,000多公尺的達觀山區,遷移至福山、烏來一帶,走出這條交流及通婚用的社路。1913年,日軍佔領巴壟(今上巴陵),為了聯繫桃園廳與台北廳的山區,並兼以開採木材的經濟考量和控制泰雅族群的軍事考量,乃依循原始山徑,修築由福山到巴陵的山地警備道路,即福巴越嶺古道。

類此由日人修築的古道,遍布整個台灣山區。古道上多半設立數個日警駐在所,作為監視與控制「番人」的據點,一如電影「賽德克‧巴萊」中的霧社地區。

如今,日治的痕跡已成歷史,但族人突破部落困境、爭取原住民主體性的過程仍未停止。莫那魯道的抗日戰爭已成追憶,而林慶台的新戰場,正在福山部落展開新的篇章。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