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感動中國」的台灣人 張平宜◆文/蔡浩祥《交流雜誌106年8月號第154期(歷史資料)》

從一間無水無電、衛生條件極差的麻風村小學校舍,到九年一貫制,學生數達500人的大營盤小學,還帶領畢業學生們培養一技之長,投入健康文創,首位榮獲「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台灣人、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執行長張平宜受訪坦言,16年來往返兩岸,為當地貧童爭取受教權,付出一般人難以想像的艱苦。但看到孩子們原本無助的眼神,逐漸柔化成對世界的希望,讓她感到非常欣慰。

與麻風村的不解之緣

張平宜是台灣雲林人,曾任《中國時報》撰述委員、《時報周刊》編輯,長年耕耘社會弱勢議題,曾因愛滋病及日本終戰50年省思三大反人道罪行等系列報導,先後獲得吳舜文新聞報導獎、新聞局新聞專題獎肯定,是一位專業調查採訪記者。

談及與麻風村的因緣際會,張平宜表示,當年正逢台灣唯一公立麻風療養院─樂生療養院搬遷事件,導致台灣社會輿論沸騰,長期獻身台灣麻風病人關懷的谷寒松神父為拆遷問題尋求媒體協助,當時她正懷著第二胎,挺著9個月身孕前往樂生探訪,開啟她與麻風病人的第一次接觸。

1999年8月,張平宜走訪四川、雲南等數個交通難以到達的麻風村,看到麻風村被孤立在社會邊緣的淒涼,連正式身分都難以取得,在地圖上幾乎是隱形的一群人,就這樣觸動張平宜的心,自此與張平宜結下不解之緣。

回憶起初到麻風村的情景,張平宜仍歷歷在目。她在四川德昌麻風村碰到一個老人,外表邋遢至極,兩隻腳僅剩腳桿,嚴重潰爛到用布層層裹住,布又髒又臭,乾黑的血跡中滲著鮮血,每拖行一步,地上留下斑斑血跡。

隨後,張平宜試著問老人家痛不痛,啞巴的他臉上神情痛苦,只能發出咿呀呀的聲音,那個畫面至今還鮮活在她腦海中。

她表示,當年一路走來探訪過至少20幾個麻風村,過去中國大陸偏遠地區的麻風村,就像與世隔絕的神祕禁地,外人難以一窺究竟。對比當今醫療將麻風病帶入「可防可治不可怕」階段,足見當年社會環境之閉塞,實在讓人難以想像。

張平宜指出,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制訂一系列治療方式,推薦各國使用。這不僅是一線曙光,也是麻風病人真正的希望;治療一週後,即消失傳染性,2至7年可獲痊癒,世界各地也逐步廢除麻風隔離療養院所及村落,「麻風病人不該再受到歧視」,她堅定地說。

張平宜說,看到麻風村孩子身體雖健康卻承擔疾病宿命,背負著還沒長大就沒有未來的悲哀,讓她無法狠心掉頭離去,於是許下心願,決心幫助麻風村的孩子接受正規教育,建設一條回歸社會的希望道路。

為麻風村孩子鋪設一條希望道路

其實,辦學對張平宜而言,是始料未及的人生安排。從小叛逆的她說,學生時代對不合理的事情都要去衝撞,高中時因為教官規定學生剪短頭髮而抗議,結果高中三年換了三個學校。

她表示,沒想到後來卻考上師範大學,自己也不覺得會是個好老師,卻走上辦學之路;不覺得自己會當個好媽媽,卻多了幾百個大涼山的孩子,「大概是一種『懲罰』吧!」張平宜笑著說。

決定要為麻風村孩童辦學的張平宜,聽聞涼山州17個縣19個麻風村,僅越西縣高橋麻風村有一所小學,也就是現在的大營盤小學。她趕在學校倒閉前夕抵達,發現兩間搖搖欲墜的房子,70個學生,桌椅嚴重不足,學生們有人站著上課,唯一代課老師竟是個種蘋果工人。

張平宜說,當時代課老師的工資一個月才24塊人民幣,學校又在麻風村內,根本沒有正職老師願意來,後來靠著不斷募款、演講、寫文章,還一度義賣蠟燭,當了好一陣子賣蠟燭的女人,最後在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下,留住大營盤小學,並逐步擴建成占地20畝的希望學園。

「辦學除了校地、設備,學生和家長的心態也是很重要的。」張平宜表示,2000年大營盤投入重建,當地孩童固然高興,但家庭環境普遍不佳的情況下,許多家長認為應及早出來工作,不太有意願送孩童來就學,她一度還跟不講情理的家長搶學生,跟政府據理力爭。

大營盤小學重建至今,每個階段的發展,台灣人的大愛總是居功厥偉。小學教學樓「紀忠樓」有來自時報文教基金會支持,女生宿舍樓「福增樓」有台灣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及洪蘭夫婦共同的捐贈,還有成都旺旺集團曾提供「旺旺早餐」,以及英仕基金會長年贊助的餐食補助等。

隨著大營盤小學慢慢成長,所需資源也越來越多,有意在大陸成立基金會落地的張平宜,藉著榮獲「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獎項,得到時任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接見,並當面向王毅提出。王毅雖表示樂見其成,卻礙於大陸現行法令,使基金會成立歷經波折,最終在2014年9月成立專項基金,前後耗時共11年。

張平宜說,目前大營盤學校師生約500人,其中100多學生來自涼山11個縣的康復村,學校12棟建築,坐擁綠色生態校園,是全中國大陸唯一蓋在麻風村的九年一貫制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學,今年並將發展均衡教育,爭取更多教育資源,造福偏鄉學子。

帶領麻風村學生加入社企行列

截至目前,張平宜已培育近400名小學畢業生,100多名中學畢業生,其中已有2名大營盤學生即將大學畢業。為了讓畢業學生能培養一技之長,2008年張平宜帶著15位大營盤第一屆初中畢業生,拿著剛出爐的身分證飛到青島,從大山到大海,開展與弟弟的健身器材公司進行建教合作,並於2016年底組成希望創翼設計工坊,投身健康文創產業。

實地走訪希望之翼學苑,拜訪了這群青年創客,他們個性雖有些害羞靦腆,但個個允文允武,才華洋溢,在他們的生活空間隨處綻放創意與巧思,不管教室或宿舍,抑或是學校外觀,都彩繪成繽紛色彩,洋溢著青春希望。

談到希望創翼設計工坊目前發展,張平宜說,我們從構思打樣到成品,除了積極打造第一套屬於希望之翼的健身器材外,也即將出書,寫的是大家從學校邁入社會,如何鍛鍊心志,自我成長的故事。

張平宜曾撰寫過《悲歡樂生》,描述台灣麻風病人的悲歡人生;在涼山工作10年心路歷程,她也出版了《台灣娘子上涼山》,儘管她與麻風村孩子的故事說不完,不過這回換成學生來執筆,可說是另一種觀察與嘗試。

她說,當初拋出寫自傳這個議題,可把希望之翼的學生嚇了一跳,他們問「我們這樣的人生值得紀錄嗎?」生長在麻風村,被歧視的過去,已經養成他們習慣壓抑的個性,寫不寫,如何寫,有一陣子陷入痛苦醞釀。

但張平宜鼓勵他們誠懇面對自己,當他們勇敢說出:「是的,我們來自麻風村,我們不能選擇出身,不能選擇父母,但我們可以用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用雙手創建屬於自己的未來。」那一刻,她16年來含辛茹苦,一切都值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