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黃昏裡掛起一盞燈—兩岸實體書店拚轉型◆文/李怡芸《交流雜誌106年8月號第154期(歷史資料)》

鄭愁予的詩談及,「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黃昏裡掛起一盞燈」,這番意境也可說是書店最佳寫照。一盞燈,在夜裡傳遞著沈靜,落地窗透出燈光,裡面是讀書的人,這是實體書店才有的景致。即使在網路、電商高度發展的今日,兩岸的實體書店仍散發著獨特的光輝,吸引著愛書人。

多元經營成趨勢

面對網路及休閒多樣化的衝擊,實體書店多元經營、全方位拓展成趨勢。相較於書的利潤較薄,兼營咖啡餐飲或是其他文創商品的多元行銷,是目前台灣不少書店的營生模式。2012年,曾擔任過立委、客委會主委的羅文嘉在桃園新屋和台北市的瑞安街開設了「水牛書店」。在台北的水牛書店,原本只是複合咖啡店兼提供盲人按摩,假日在店門口販售的農產,很快的銷售就遠勝書籍,於是在書店旁成立了專門販售農產品的「我愛你學田市集」,這樣的營收讓水牛書店得以在租金昂貴的台北生存下來。

中國大陸書店更是結合了線上與線下。以中國大陸的書店尤其是實力顯著的發行集團來說,近年來對非書經營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如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的書店空間,除了書亦複合文創商品、咖啡、書吧甚至兒童遊戲區等。隨著書店涉足多元產品規模的擴大、品種的增多,書店非書品的經營範圍也從店內拓展到店外,線下實體店延伸到線上平台。而隨著部分書店自營文創產品的推出,非書產品銷售也由零售走向訂製。

在線上推廣方面,一些書店著力強化「微行銷」、「微銷售」,實體書店透過大數據分析,借助各大平台網上書店、微信平台推廣等舉措,對相關非書品進行推廣,進一步開拓了銷售渠道,滿足讀者多元購買需求。而在今年舉辦的首屆「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活動中,書店類入選的共有8間:單向街書店、貓的天空之城概念書店、南京先鋒書店、蒲蒲蘭繪本館、三聯書店三聯書情、溫州市新華書店、文友書店和即墨新華書店。

地方文化元素 自營特色產品打造獨特性

結合在地情懷的農特產,是兩岸獨立書店兼具與地方互動、提供特色美味、銷售文創商品的三贏模式。台北市新生南路巷內,從愛護地球和保護老樹出發的「伊聖詩私房書櫃」,一面提供綠色設計、慢食、環境議題的書目,一面提供無添加烘焙輕食與有機飲料,並不定期舉辦小農市集;宜蘭的「小間書菜」二手書店,讓人以書換取店主彭顯惠的先生及其農友生產的有機農作物。

中國大陸實體書店亦積極打造自有品牌、彰顯文化特色,如山西新華書店集團打造出 「晉韻華彩」(山西文創項目)與「水墨丹青」(書法教育系列產品)兩個系列品牌;江西新華發行集團創立了「潤之墨」書法系列產品、「尚文堂」兩個文創品牌。「潤之墨」書法系列主打產品包括硬筆、毛筆兩大類型。硬筆書法產品內容依據義務教育教材小學階段編寫;毛筆產品文具亦強調低碳環保、使用方便等特點,適用於中小學生及其他書法練習者。

雲南大理的「雜字書店」,一面出版刊物《雜字》,該刊第11本《我們這兒是集裝箱》與精釀啤酒品牌「牛啤堂」跨界合作,把書裡的文字內容做成創意衍生品:唐璜男啤與唐璜女啤。而文案則摘自《雜字》創始人女賊的文字。兩款黑啤更在首屆大理精釀啤酒節上亮相。此前,位於大理旅遊景區的「雜字」,也以文創概念,利用當地產的普洱茶和梅子,開發出「女兒茶」、「失身酒」等商品。

空間美服務佳拚轉型

2013年4月創立的「鐘書閣書店」,開業不久即獲譽「上海最美書店」,還被視作中國大陸實體書店轉型的一個標竿。鐘書閣能夠獲譽上海「最美書店」,首先在於裝飾形式上的「美」。以閔行店為例,是運用「萬花筒」的設計元素,表達出「書中的萬花世界,萬花筒中的大千繁花」等概念。

鐘書閣閔行店的前身是鐘書書店,主要銷售教輔、文具,但轉型成為鐘書閣後,定位更大眾,且強調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負責人金浩表示,書店即是「為讀者找好書,為好書找讀者」。他認為書店不應該只賣書,更應該重視服務在經營中的獨特地位,因此他要求員工,做事不僅要讓讀者滿意,更要讓讀者感動。

首先在書店內部陳設上,鐘書閣閔行店的整體布局強調以讀者為中心,書架擺放儘可能地降低,方便讀者取閱。空間設置上預留很多活動空間,區域內設有休閒座椅,並設有咖啡吧甜品。

尤其,鐘書閣的不少店員都掌握一項特殊的「找書」能力,不管客人提的要求多麼模糊,比如「一個美國作家寫的,白封皮,最近剛剛再版」,他們在偌大的書店轉一圈,就會從幾萬多冊書中挑出來。周到的服務一直是「最美書店」的一個重要因素。

政策扶持至關重要

除了實體書店求新求變,力求突破逆境,政府的政策扶持仍是書店生存至關緊要的強心劑。中國大陸於2016年6月7日,由中宣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各省市也相繼有實體書店扶持政策。

以2016年北京市實體書店扶持項目評審結果顯示,共有71家實體書店申請到扶持資金,其中5家國有書店分別獲得100萬元扶持資金,字裡行間書店、單向街書店等24家專精特新書店以及22家區域書店分別獲得幾萬元至幾十萬元人民幣不等的資金扶持,20家農村書店也獲得了相應扶持。字裡行間書店總經理陳紹敏就指出,「《指導意見》落地後,大環境方面的變化感受非常明顯,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及重視給了實體書店很大信心,越來越多人願意嘗試開書店。」

簡政放權,為實體書店發展「鬆綁」,是中國大陸自2016年6月《指導意見》下發以來,各省局、市局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如今年4月,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在其下發的《關於上海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便要求,簡化行政審批,降低准入門檻。但陳紹敏就指出,其實年年審批有些沒必要,建議以3年為一個節點。「民營書業的發展需要時間,它是一個持續的行業。一年的話,有些項目可能還沒有進展,一些投資成果不大。」

細部落實成效或許仍有待時間觀察,然而中國大陸自2011年出現實體書店倒閉潮,到2013年中央下發《關於開展實體書店扶持試點工作的通知》,再到2016年11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實體書店經營狀況的跌宕起伏已受到社會各界密切關注。

反觀台灣,書店業者多半感慨,雖然強調書店對於推廣閱讀的重要性,但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援仍嫌不足,面對大環境的衝擊,台北市重慶南路書街全盛時有一百多家書店,但近年只剩20間。面對書店倒閉以及編輯低薪、作家收入大減等整體產業結構問題,文化部長鄭麗君曾指出要從圖書統一定價開始,但業內人士不諱言,圖書統一定價所帶來的效應仍有不少爭議之處,搶救之路,仍然漫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