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面對窮忙危機 兩岸新世代力求翻轉◆文/張淑伶《交流雜誌106年10月號第155期(歷史資料)》

中國大陸儘管正經歷26年來最低經濟成長率,但相對於全球經濟表現,2016年6.7%的數字還是算好的。在這個仍顯得生氣蓬勃、充滿機會的國家裡,年輕人會「窮忙」嗎?

其實,中國大陸社會的城鄉差距很大,大城市的年輕上班族和來自農村、但到城市工作的年輕「農民工」,各自面對不同的挑戰。

不同的,可能是他們從事的職業類別、休閒娛樂種類、甚至是外表體面與否;但相同的,則是面對昂貴的租屋或買房成本,開始有了「薪資永遠追不上買房」的絕望感。貧窮,除了明確的薪資收入定義,更多時候是面對物質社會的匱乏感受。

在中國大陸 念大學不保證生活無虞

13歲,初中還沒畢業,周婕就開始到工廠打工了,廣東省珠三角一帶,這種用假身分證打工的情況很普遍。在工作8年後,她說,自己其實沒存到什麼錢。當初這麼早出來打工,是想要存錢讓哥哥唸書,但是出來幾年發現,一個人在外的開銷蠻大的,一年能存個人民幣三、四千塊就不錯了。

中國大陸今年3月出版了一本「大地上的親人」,作者黃灯,內容以她來自農村親人的訪談為主,探討中國大陸農村及農村人口的問題,部分文章2015年曾在中國大陸微信網站上熱傳。周婕是黃灯的姪女,書裡有許多年輕人打工的際遇,他們經常一天工作15或16小時,沒有時間出門玩,只是偶爾買點小東西讓自己開心,依然存不了太多錢。

周婕教育程度不高,只能在低薪的環境中轉換工作,那麼,讀到大學一定會比較好嗎? 黃灯舉了另一個姪女小敏為例,她2005年考上廣州中山大學會計系,但畢業後只能進入一家很小的公司,為了省錢,和舅舅一家住一起。她發現公司只是把她當廉價勞力,於是跳槽,但每天忙忙忙,狀況沒什麼改變。

小敏決定搬離廣州,回到離家鄉近的湖北省武漢,薪水其實跟在廣州差不多,當時是2010年,只有兩三千元月薪,但物價比廣州低很多,可以存點錢,只是買房依然是個夢。後來,她結了婚,懷孕辭職,先生在家裡的資助下在郊區買了房。

黃灯說,小敏的妹妹也在同區買房,先生收入還不錯。妹妹教育程度比她低,但兩人的命運沒有太大差異,這是小敏父母始料未及的。 十幾年前,農村人對大學生還是有相當的尊敬和期待,但如今,就像黃灯在書中所說,如果沒有極好的社會關係、如果不在地域選擇上妥協、或透過婚姻在經濟發展的地方立足,僅僅是念了大學,憑藉個人能力,已不可能順利進入體制,獲得一分收入過得去、穩定而體面的工作。

當然,這也是眾多農村或普通城市人口想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發展的理由。不少年輕人說,「大城市機會比較公平」,大家憑真本事而不是家庭關係找工作,但相對的,他們也必須付出更高的生活成本。

台低薪青年不敢結婚 陸青背債也要成家

根據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提供的2016年全國城鎮就業人員平均薪資數據,北京以月收入人民幣9,240元排行第一,前5名依序是北、上、廣、深、杭。不過,中國大陸各地薪資水平差異大,多數省分的平均薪資未能超過全國平均,墊底的省分平均薪資不到北京的一半。

在台灣,薪資調查依據不同年齡層更細化。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顯示,去年大專以上教育程度者,20到24歲平均月工作收入僅新台幣2萬5,893元,25到29歲也僅3萬3,509元,還不如全體平均的3萬9,238元。

當日本、台灣的「青貧族」因為低薪而不敢結婚、不願消費時,中國大陸的低薪青年,儘管存不了什麼錢,卻在傳宗接代的社會觀念下仍勉力結婚,甚至因此付上全家負債的代價,成為負面循環。

北京以服務農民工子女為主的非政府組織「行在人間」創辦人李大君告訴筆者,過去計劃生育下造成男多女少,導致男人結婚必須比拚財力來競爭。一個普通青年結婚,起碼得花上人民幣30到40萬在小縣城買房,再加上10萬聘禮,林林總總的費用至少要60到70萬元。

20來歲的年輕人,不可能靠自己的薪水結婚,得從家中積蓄支出,甚至另外借錢。結一場婚,可能就讓家中的債務「世襲」,臨近退休年齡的長輩也因此不敢退休。李大君說,這就是為什麼城市的大街上不乏老齡清潔人員,來自外地的60歲以上農民工越來越多。

兩岸青年都辛苦 陸青對未來較樂觀

台灣年輕人低薪的原因,部分和台灣的產業結構有關。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今年4月在一場研討會中說,主計總處認為台灣低薪問題出在製造業外移,其實只說對了一半,主要癥結在於貢獻GDP達6成的服務業,有9成的從業人員做著低薪的傳統服務業,僅1成從事高階的金融服務業,使得傳統服務業占GDP比重僅18%、金融服務物業占GDP僅6%,進而影響台灣低薪。

也就是說,台灣的服務業也需要升級,要能吸納高階人才並更加規模化,展現出國際競爭力。 當代低薪的年輕人,可能和許多人印象中的「貧窮人」不同,這些年輕人看起來外表尚稱體面,甚至也有一定的社交生活,但是高昂的房租、緩慢的(甚至沒有)加薪、派遣或約聘而非正職的工作,都讓年輕人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無望感,甚至因此不敢結婚成家。

房屋比價平台「屋比」9月初公布一項資料,顯示年輕人即使租屋而非買房,壓力都很大。以台北市為例,套房平均租金每坪高達新台幣1,648元,一戶10坪的套房月租就要1.64萬。

顯然,平均領2.6萬的20到24歲台灣年輕人不會真的就花自己6成薪水租屋,通常就是分租雅房。但是工作多年後若還是過這樣的生活,對許多離家工作的青年來說,確實很沮喪。

若要說兩岸年輕人面對「窮忙」和薪水追不上房價,態度最大的差別是什麼,應該是對未來的盼望。 台灣人或許受到近年經濟整體環境沒有顯著改善、實質薪資甚至倒退16年的影響,不少年輕人感到鬱悶,積極者則以赴海外工作作為突圍之道。大陸青年則多半認為,現在雖苦,但未來一定會發達。

今年8月,一份由全球市調公司易普索(Ipsos)對26個國家國民執行的民調顯示,被問及「整體而言,國家正在正確的方向上前進」,以中國大陸有87%受訪者持肯定態度最多,堪稱在國家發展上全球最樂觀。

改善青年低薪 產業結構與教育是關鍵

要改善台灣年輕人低薪的問題,中央社曾引述文化大學勞工關係系教授李健鴻提出3項建議,包含訂定「最低工資法」、「輔導年輕人從派遣轉正職」跟「加強在職青年職訓」。

台灣從明年元旦起基本工資月薪將調升至2.2萬元,時薪調升至140元。但勞團喊出的最低工資月薪是2.7萬元,理由是國際勞工組織ILO 131號公約明訂最低工資需「維持勞工基本家庭生活需求」,2.7萬元是依此而來。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則說,不應該只單靠調漲基本工資,就想要改善台灣低薪環境。他建議參考國外做法,在稅務上提供誘因讓企業幫勞工加薪,也可透過勞資談判幫勞工加薪、改善產業結構等方法。但關鍵還是產業結構要改善,否則無法落實勞資協商,改善低薪的效果很有限。

在中國大陸,要如何處理青年低薪的問題?除了產業升級,教育也亟需變革。 李大君說,中國大陸當前提出製造業升級的「中國製造2025」需要較高端的技術人才,也是藉此讓工作者更具競爭力、擺脫低薪的政策規劃。

「大量的職業學校都在往富士康輸送工人」,李大君說,中國大陸的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技術含量很低,學了「電子商務」的學生畢業後去當個為電商平台送貨的快遞小哥,學了「會計」的學生畢業後當超市的收銀小妹。缺乏專業技能讓這些青年很難擺脫低薪宿命,而賺錢的永遠是掌握大資本、能夠「以錢滾錢」的老闆或房地產擁有者。

中國大陸政府有心扭轉這個情況,甚至近年已投入鉅資改善職業教育,但30多年來的教育沈痾不是說變就能變,想培育人才,缺乏師資就是最大問題。 改善青年窮忙現象,兩岸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