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白先勇與《紅樓夢》的一生緣◆文/賴廷恆《交流雜誌106年12月號第156期(歷史資料)》

奔走兩岸間的著名作家白先勇有個夢,期盼21世紀,兩岸能攜手來次「文藝復興」,並建議從《牡丹亭》、《紅樓夢》兩大古典作品著手。尤其《紅樓夢》讓白先勇魂縈夢牽,自稱已與《紅樓夢》「結了一生的緣」。

北京高考《紅樓夢》成為小作文題

得知《紅樓夢》成為今年北京高考語文的小作文題,讓白先勇備感興奮,認為這是推動中國大陸年輕人讀《紅樓夢》的重要一步。剛過80歲生日不久的他,為此而接受邀請,破天荒地把直播帶進台北的家中,以「《紅樓夢》是永不過時的青春書」為題,為對岸全國各地的中學生上課,當天報名人數立即突破10萬大關,極為踴躍。

白先勇追憶,他與《紅樓夢》的初相見,早在5、6歲時,家裡堂姐妹熱衷蒐集「美麗牌」香煙盒子上印有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人像畫,讓當時年幼,只能一旁跟著湊熱鬧、聽故事的白先勇,得以耳濡目染《紅樓夢》的小說情節與人物形象,且就此「情根」深種,「我想我一輩子都沒離開過賈寶玉。」

9歲時白先勇曾因染上肺病,無法上學,被隔離養病的4年期間,幸好有《紅樓夢》廣播劇陪他共度。小學、中學時代的白先勇,才總算有機會捧讀《紅樓夢》,由一開始似懂非懂的少年愁滋味,一路伴隨他走過慘綠歲月,始終不變的床頭、案頭書;乃至日後於美國加州大學教授《紅樓夢》,一教就是二十幾年,直到1994年提早退休。

《紅樓夢》堪稱文化百科全書

「《紅樓夢》是中國最偉大的一本小說,根本是天下第一奇書。」在白先勇眼中,《紅樓夢》書中的每一句話,每個人物的出場、服裝均相當講究,「我花了幾十年慢慢琢磨」。「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小說的本質,難免帶有三分俗氣,而本身也是小說家的白先勇,講起《紅樓夢》最了不得之處,莫過於每個人物一出場,彷彿「吹口氣就活起來了」。

一再讚嘆「我怎麼就是不明白,每人都有自己的口氣」之餘,白先勇也提到在他心目中,整部《紅樓夢》中寫得最好的人物,非王熙鳳莫屬,「出場就是與眾不同,人未到,聲先聞」。

話鋒一轉,白先勇指出,《紅樓夢》實為一部文化的百科全書,這也是兩岸年輕人何以必讀必看。他首先娓娓道來,《紅樓夢》始於清朝乾隆盛世,堪稱融匯詩詞、歌賦、戲曲、小說等諸多面向,完整繼承中華文化傳統。

再者,《紅樓夢》涵括中國儒、道、釋的思想,青壯年當為儒家,積極入世,經世濟民;中年落魄,人生不順遂,應用道家的知所進退;晚年則是看開一切,歸於佛家思想,「每個階段看《紅樓夢》都有一種新的體悟。」《紅樓夢》即是儒、道、釋三種思想的哲學辯證、對話,「賈寶玉與賈政最後的對話,是父子和解,也是儒、道之間的對話」。

不會用微信 為推廣《紅樓夢》上直播

向兩岸年輕人推廣《紅樓夢》文化,一生情緣已繫於斯的白先勇,為「當仁不讓」的最佳人選。他所做的一切,乃是替《紅樓夢》作註解,方便學生看。此番面對讓他「有些緊張」的直播鏡頭,看著螢幕中進入線上教室的人數迅速破萬,白先勇端坐於家中客廳,戲稱:「高考考《紅樓夢》了,這是學生最切身的考試,那我就幫他們考試」。

「我想,直播是現在傳播最廣、最快的一個方式,而且偏遠地區也能同時看到,這是一個挺好的傳播方式。」白先勇講述首次直播課的體驗。至今仍不會用微信的白先勇,選擇擁抱直播此一新興事物:「網民越來越多,這是未來一個趨勢。我想以後網上上課一定會變成主流了,所以我覺得這個還蠻要緊的」。

童蒙時期即與《紅樓夢》結緣,十餘歲因《牡丹亭》而癡迷崑曲的白先勇,退休後為其一生至愛、影響至深的兩本書,四處奔走、無怨無悔;除此次為《紅樓夢》而首肯網上直播外,之前白先勇也擔任青春版崑曲《牡丹亭》的總製作人及藝術總監,2004年於台灣首演後,隨後也在對岸引發轟動,並陸續在世界各地巡演,所到之處,場場爆滿。

表演藝術之美可超越文化、言語

白先勇回顧五四運動以來,為求追趕西方、救亡圖存,學堂變學校、通盤西式教育,導致文化「全由西方世界發言」;超過一整個世紀的「自廢武功」,既帶來難以估計的後遺症,也讓「小孩子不懂得崑曲,不知傳統的文化」。以「崑曲義工」自居,白先勇毅然號召各界共同搶救傳統文化,並全力推動崑曲教育走入校園。

直指問題的根源在於教育,白先勇喟嘆:「自五四運動以來,我們的教育制度重理、工科而輕人文;我們的大學教育史,是『一部追趕西方的科技史』,人文學科資源不夠、地位不高,多年來中、港、台三地的教育制度更將傳統文化課程排除」。

白先勇不禁想起,當年《牡丹亭》來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約兩千人的劇院公演,其中近半是非華裔的觀眾,且大多對中國戲曲的認識僅止於京劇,從未聽聞過歷史更加悠久的崑曲。全劇長達9小時,剛開始他還擔心看到一半,觀眾就會離開;孰料演畢落幕,觀眾起立鼓掌長達十多分鐘、久久不歇。至今白先勇仍記憶猶新,為此津津樂道:「我在想,一個表演藝術的美學高至一個地步,是可以超越文化、言語的」。

用教育找回文化自信

全場觀眾起立熱烈鼓掌的謝幕場景,之後也在彼岸的北京大學上演──全長9小時的《牡丹亭》,在此分為3天登場,「二千多個位置,天天滿座,年輕人這麼忙,仍然用9小時看完,看完之後那種熱情,那種對文化的認同,很難想像到那地步。」也讓白先勇更加堅定,讀過《紅樓夢》、看過《牡丹亭》,必然會被文化之美瞬間吸引。

雖然西方哲人羅素曾言:「只要中國有毛筆存在,中國文化就不會消失掉。」但白先勇憂心忡忡地提出警告:「現在毛筆不在了,不是很危險嗎?」強調本身絕非輕視、同樣也尊重西方藝術,白先勇指出,中國山水畫等文化遺產,也有很高的成就,何必捨近求遠?

白先勇認為,恢復文化教育,並讓年輕人瞭解傳統文化,才能重建自信,此事並非一朝一夕就可立竿見影。他以歷史上法國曾遭德國數度打敗為例,但法國人的文化優越感、自信卻從未動搖過,「我們擁有數千年的文化成就,有《紅樓夢》這麼了不起的小說,應該把文化自信找回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