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百年山佳風華◆文/見暘《交流雜誌106年12月號第156期(歷史資料)》

一列火車,可以承載多少記憶?一百年的歷史,可以訴說多少的滄桑?

山佳車站,一個因煤礦而誕生的車站,小小而安靜地座落在大棟山腳旁,在還沒成為觀光景點前,只是附近居民通勤的日常。小小的日式車站,承載著百年歷史,游移在廳廊與月台間的旅客身影,交織出人生的悲歡離合。列車於古老車站進站出站的瞬間,時空彷彿凝結,只留下這座百年車站,以及那成為永恆的記憶片段。

古老年代

「山佳」地區於清朝時有安溪人吳夢花開墾,屬海山堡山仔腳庄,因其緊鄰龜崙嶺山麓而得名「山仔腳」,日治大正9年(1920年)改「山仔腳」為「山子腳」,台灣光復後才改名「山佳」。然而,無論其地名如何更迭,當地人仍習慣以閩南語「山仔腳」稱之。

「山佳車站」始建於日治明治34年(1901年),最初稱為「山仔腳停車場」,大正9年(1920年)改名「山子腳驛」,至民國51年(1962年)改名「山佳車站」至今。早期以運煤為主,之後才改為載運旅客,行經台北與桃園的列車皆會行經此站。雖已度過百年歲月,但車站古樸的外貌未有太大改變,使遊客今天仍能透過山佳車站,遙想當年礦業興盛的繁華年代。

繁華歲月

小小的山佳,卻見證了台灣煤礦業的大歷史。台灣煤礦史自1876年清朝政府在基隆八斗子的第一個官方經營的煤礦,到2000年左右關閉了最後一個煤礦,共經歷了約125年。

因交通與煤礦品質等問題,台灣煤礦的主要開採地集中於苗栗以北的地區。台灣北部煤田分基隆、台北、新竹、竹南、苗栗五個煤區,其中「山仔腳」煤田與南港、景美、石碇、清水坑、三峽-大溪等煤田同屬台北煤區。「山仔腳」煤田的核心位在山仔腳東北方,綿延8公里,在日治明治37年(1904年)測製的《台灣堡圖》上,山佳車站西北方已繪有「太高坑」的礦坑,可見其採煤年代甚早。在採煤鼎盛時期,山佳車站煤年運出量曾高達2萬5,000公噸之多。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為因應相關工業的需求,台灣煤礦也出口到日本本土。日本政府也和日本財團合作,將台灣煤礦出口到中國大陸華南和東南亞地區。1917年後,由於台灣製糖業和其他工業的發展,促使日本政府增加台灣煤礦的開採,1917年新增了81個礦區,1918年,增加到113個,到1919年,礦產量甚至突破百萬公噸。

由盛轉衰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日本戰事不利,加上礦場遭到轟炸,台灣煤產量下降。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因為失去外銷市場,煤礦業曾一度停止生產,但隨著工業發展的需要,1951年的煤產量回到一年165萬公噸,主要供應給電力公司發電使用。

台灣煤產量到1960年的年產量將近400萬公噸,但嚴重的生產過剩,導致礦場相繼倒閉。1960年代到1970年代,能源的使用逐漸轉移到石油燃料,雖然1973年的石油危機,使台灣煤礦產量回到300萬公噸的量,但隨後的低油價政策,使台灣煤礦業開始沒落。

台灣煤礦後來之所以式微乃至全面停採,除了石油能源和進口煤礦的競爭之外,另一重要因素是1984年3場嚴重的礦災接連發生。當年6月20日,土城海山煤礦因煤塵爆炸,導致72人死亡;緊接著7月12日,瑞芳煤山煤礦也因礦災導致101人不幸罹難;同年12月5日,三峽海山ㄧ坑煤礦又生災變,這次也高達93人喪命。

2000年,台灣最後4個煤礦場,三峽的利豐煤礦、裕峰煤礦,新店山區的安順煤礦以及石碇的台誠煤礦,宣告停工,台灣煤礦業正式畫下句點。在礦坑陸續關閉後,多數礦坑也逐漸消失,只有極少數被保留下來,或轉型為觀光景點,或湮沒於荒煙蔓草間,留給當地人們的,只剩無限唏噓的回憶。

礦坑記憶

在山佳車站後方,有個隱身在偏避山坡上的礦坑,看起來廢棄已久,極不起眼。往礦坑內一探,兩台腐朽的礦坑台車傾倒於坑口,彷彿向來訪遊人暗示此處曾經是礦坑;再稍往前深入,只見崩塌的砂岩、不見盡頭的黑暗,以及遠處傳來的潺潺流水聲。

從現狀實在很難想像,這是當年產量為山仔腳所有礦坑之冠的「蓋淡坑」。蓋淡坑煤礦品質精良,早在清朝同治末年就開始開採,最盛時年產量為3萬公噸。日人據台後,因看上蓋淡坑的煤礦資源,才興建山仔腳驛作為運輸煤礦的專用車站,山佳車站可說是因蓋淡坑而生。因緊鄰山佳車站的交通之便,蓋淡坑很快就成為繼九份一帶的新興礦坑,於鼎盛時期,採礦人數最多可達千人以上。

盛極一時的蓋淡坑,直到1950年代後期,因產量日漸減少,已不敷開採成本,因此於1959年封坑。封坑後的蓋淡坑,由樹林區公所與地方人士共同整修維護,始能保存下來,然近年因經費短缺,該地逐漸荒蕪成廢墟,如無指標及當地民眾的指引,很容易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中。

以前礦工們流行一句話,「要做死一個,不做死一家」,意思是說,今天出門挖礦,能不能夠回來都是一個未知數,但是不做的話,一家的生計都成了問題。台灣煤礦業曾創造當地的經濟繁榮,解決許多家庭的生計問題,但採礦業的高風險,卻也是礦工家庭長期揮之不去的隱憂。每個礦災背後,是無數破碎的家庭;每個死亡數字後面,是多少聲嘶力竭的呼喚。小小的山佳車站,承載的不僅是煤礦,帶來的不只是繁榮,當繁華落盡歸於平靜,那藏在當地人民記憶深處的悲歡離合,只能透過這個百年車站,讓後代子孫追憶。

再現風華

山佳車站於附近礦坑封坑後,不再承擔運輸煤礦的功能,改為擔負起附近居民通勤的任務。作為目前台北、新竹間唯一現存興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日治時期車站建築,山佳車站於2002年正式公告為縣定古蹟。2008年,台灣鐵路局推動鐵路改善工程,計劃將站內現有的一座月台,改設為兩座月台。但此舉違反《文化資產保存法》,當時的台北縣(今新北市,下同)文化局及文史工作者憂慮破壞古蹟,與台鐵僵持不下,改建工程因此喊卡。

不過,鐵路改善工程反而成為這個百年小站重生的契機。經過台北縣交通局、文化局數度開會討論,認為該月台歷年來已經過多次維修,早非原來面貌,所以整修月台並無不妥,但車站主體卻具有文化意義,因此決議在原有車站主體旁增建新站,原有車站則保留,規劃為古蹟景點。

2011年,山佳車站新站房啟用,而古蹟站房卻因多次颱風的侵襲,殘破不堪。經過一年多的修復,山佳車站於今(2017)年初修復完工,以嶄新的面貌呈現世人眼前。

重新整修過的「山佳車站」,保有別具特色的日式小站風格,有小小候車室、粗粒洗石子外壁與廊柱、木造屋簷等,古樸的日本與西洋複合式建築,非常受到遊客歡迎。如穿著日本和服坐在候車室拍照,彷彿穿越時空回到日治時代,絲毫沒有違和感。

山佳車站內還展示復刻迷你版山佳車站、擬真版的山佳鐵道模型、光復時期台鐵旅客時刻表,另外還有放大版人物立牌、車票及大小朋友都愛的一日站長穿戴體驗服等,都能讓遊客重溫那遙遠年代的小站風情與鐵道風華。

走過一百年歲月、看盡人生百態,百年小站從繁華、衰敗,到如今重生,「山佳」這個逐漸被世人遺忘的美麗名字,重新吸引遊人的目光。小站的月台上,一輛輛停靠的列車帶走一批批的乘客,帶不走的,是煤礦的歷史、人情的溫度,以及每個生命與百年小站有過交集的乘客,記憶深處那成為永恆的美麗片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