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正港的台灣人:甘惠忠神父◆文/微聲《交流雜誌106年12月號第156期(歷史資料)》

今年國慶大典上,在領唱國歌的南科實中國小部合唱團中,出現了一位外國臉孔的領唱者,成為這次國慶的新亮點。這位白髮睿智、面容慈祥的長者,就是眾人熟知、投身台灣心智障礙兒特殊教育逾50載的「特教之父」──甘惠忠(Oconnell Brendan Michael)神父。

一生奉獻於台灣特殊教育

1936年2月28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市的甘神父,於1963年8月從神學與宗教研究所畢業後晉升為神父後,因秉持著服務人群的天主大愛,在教會指派下,從美國舊金山搭上貨輪,遠渡重洋21天後來到台灣,首先落腳在苗栗泰安山區。為了在以客家族群為主的地區幫助貧困的人,他努力學習客語、中文,並以一輛機車走遍山林,在來回一趟至少都要耗費一天的路途中,經常背著大批日常生活物資,前往不同教堂主持禮拜。在苗栗生活的11年間,他多次親眼目睹心智障礙者,或被關在家裡、見不得人,或像野放於山林,沒有親人關懷。

40多年前的台灣,一般人對於心智障礙者有著「白癡」或「智障」等充滿負面及貶低的觀念及不雅稱呼。由於甘神父的二妹在出生後被診斷患有唐氏症,當時美國的特殊教育才在發展中,相關制度及資源都未臻完善健全,家人對於二妹的照顧及教育問題也曾面對許多難處與無奈,因此甘神父對於家中有心智障礙者的村民,其心裡的痛苦、處境的艱難,以及父母因為絕望而放棄孩子的無奈,特別能夠感同身受。這個經歷使他決心將一生都投注在台灣的心智障礙兒的特殊教育工作上。

喚起社會對「早期療育」的重視

由於深感對特殊教育學識尚有不足,1974年甘神父返美進修,隔年取得特殊教育碩士學位後,旋即返台,並於1976年接任台南市瑞復益智中心主任。在有熱心人士的幫忙之下,瑞復益智中心於1982年登記立案,成為台灣最早的心智障礙兒日間托育立案機構。甘神父針對3歲以下的心智障礙兒,提供醫療與教育的「早期療育」,目的是要把握黃金療育期,讓孩子們能儘早克服因發展遲緩所帶來的不便,以減少日後生活障礙。甘神父也堅持「日間托育」,而非全日制機構教養,白天提供孩子復健與教育,下課後讓他們能返回家中享受溫情,而不是終年將這些心智障礙兒關在教養院裡,與外界隔離。

當時,甘神父告訴家長們:學習遲緩的孩子,需要接受特殊的教育,將來能自理生活、照顧自己,才不會成為家庭的負擔。但甘神父的努力,在當時並沒有得到迴響。他曾請社工到台南的各婦產科醫院介紹瑞復益智中心如何幫助心智障礙兒,卻沒有一個孩子因此來到中心。直到成大醫院小兒科朱曉慧醫師上門尋求協助及合作,情況才出現轉機。朱醫師一年至少診斷出300名心智發展遲緩兒,除提供醫療協助外,她認為早期療育才能真正幫助這些心智障礙兒。因著醫師的專業建議,此觀念才逐漸推展開來,並為家長們所接納,台灣的早期療育就此一步步建構及發展起來。

沒有教不會的孩子 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1987年,甘神父接受天主教台南教區董事會的委任,在台南玉井創辦德蘭啟智中心,繼續心智障礙兒的早期療育日間托育相關服務。之後,甘神父於1997年在台南學甲創辦「伯利恆文教基金會」,並附設「嬰幼兒發展中心」及「慈母幼稚園」(2015年已改制並更名為財團法人天主教伯利恆文教基金會附設慈母非營利幼兒園)。除了在嬰幼兒發展中心提供6歲以下心智障礙嬰幼兒早期療育、日間托育及親職教育等服務外,在慈母幼稚園更開始推動學齡前幼兒的「融合教育」,經由同時招收2~6歲發展遲緩幼兒及一般正常幼兒,讓他們一起學習、生活與相處,使一般孩子可以學習接納及包容跟自己不太一樣的人,特殊孩子也能從一般孩子身上學到如何自立,希望藉此提供一般孩子與特殊孩子互動學習的機會,培養出愛人、愛己並主動關懷他人的幼兒。

此一作法在當時社會遭受到很大的挑戰,但是甘神父不畏阻礙的持續推行。園長說:「神父總是說沒有特殊教育,只有一般教育,沒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如今,「早期療育」以及「融合教育」已經成為推動心智障礙兒福利服務的主流,心智障礙兒的權益也逐漸獲得政府相關法令及政策的保障,這些成果很大一部分都是受到甘神父的精神所影響。

《國籍法》修法 一圓當台灣人心願

在台灣奔走推動心智障礙兒特殊教育50多年來,甘神父早已將台灣當作他的第二個家,也曾說過希望以後可以葬在台灣。雖然為了方便返美探望家人而仍保有美國國籍,在他心裡卻一直有「想當真正的台灣人」的心願,期盼有朝一日能取得台灣的身分證。甘神父雖因推動心智障礙兒特殊教育的卓著貢獻而獲獎無數,但礙於我國國籍法規對外國人歸化的雙重國籍限制,這個心願多年來始終未能實現。其他同樣對台灣有特殊貢獻的外籍宗教和醫療人士,如:空中英語教室創辦人彭蒙惠、在澎湖醫院照顧痲瘋病患的白寶珠、在台灣文教媒體界有「傑瑞叔叔」之稱的丁松筠神父等,雖一生為台灣貢獻良多,但也都有此類似情形,囿於法規,只能取得外僑永久居留權。

近年,政府為解決外籍配偶歸化的實務問題,另一方面也為了吸引更多優秀的外國人留台,具體落實延攬優秀外國人才政策,以提昇國家競爭力,我國《國籍法》修正案終於在去(2016)年12月三讀通過,新增了對我國有特殊功勳或有助我國利益的各領域高級專業人才申請歸化,無須喪失原有國籍的條文。所以已領有外僑永久居留證的甘惠忠神父,無須放棄美國國籍,在今(2017)年1月6日終於如願拿到中華民國身分證,也成為《國籍法》修正案後第一個取得身分證的外籍人士,他一心想當「真正的台灣人」的願望終於實現。

有如一粒麥子種在台灣土地上

甘惠忠神父為台灣心智障礙特殊兒童教育奉獻長達50餘年,早已超越了國界與宗教。如同早年許多遠渡重洋、踏上世界地圖上名不見經傳的台灣這塊小島的外國神父或宣教士們,因著基督信仰中神愛世人、為世人捨己的精神,將他們的專業、智慧及青春,無私無悔地付出在這片土地上,有著比台灣人更愛台灣的精神,幫助台灣逐漸脫離貧困與落後。甘神父為台灣心智障礙兒貢獻他的一生,就如同一粒麥子種在這裡,所付出的一切終能發芽、成長、茁壯,期盼他美好的生命榜樣,可以成為在這塊土地出生成長的你我學習典範,使我們能夠懷抱大愛、摒除歧見,為著下一代更美好的未來同心攜手努力,讓台灣成為真正的福爾摩沙。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