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新聞教父」鄭貞銘 點墨兩岸《百年風雲》◆文/徐維遠(旺報兩岸暨要聞組、北京駐點記者)《交流雜誌106年12月號第156期(歷史資料)》

繼2015年出版的《百年大師》轟動兩岸後,為讓各界對兩岸百年歷史有正確認知,有「新聞教父」之稱、同時從事兩岸交流達30年的中國文化大學名譽博士—鄭貞銘教授,2017年11月再推出記錄兩岸百年人物的《百年風雲》,適逢兩岸交流30年,更顯意義非凡。撰寫《百年風雲》過程中,鄭貞銘老師召集來自兩岸各界熟悉黨政、外交、經濟、軍事等各領域的學者與媒體人共同執筆,本著嚴謹與客觀的學術精神,合力完成記錄兩岸百年風雲人物的歷史鉅作。

兩岸共同書寫歷史,儘管在官方層面仍有不小難度,但來自民間的兩岸學者專家對探討、梳理、撰述兩岸歷史工作的熱忱與使命,從不因迂迴曲折的兩岸政治因素而感到受挫。鄭貞銘更是少數憑藉個人積累多年兩岸人脈、不倚仗官方資助,獨自集結兩岸人力,成功完成兩岸歷史書寫工程的台灣新聞與歷史學者。

百年系列 完成歷史理想

2017年10月5日,拜訪鄭貞銘位在台北郊外的住所,環境隱蔽清幽,聆聽他的「百年系列」是從何而來、又將往哪去。

鄭貞銘回想當初大學填志願時,第一志願是政大新聞系,第二則是師大教育系,「對台大歷史系也躍躍欲試」,新聞、教育和歷史,都是他的愛好。如今他高齡81歲,從記者、編輯到報社董事長,在新聞界服務23年,過程中也執起教鞭,有54年教育工作經驗。鄭貞銘說,「到了晚年,很大理想沒有實現,就是歷史。」這個缺憾,促使他開啟「百年系列」的撰寫歷程。

《百年風雲》挑選百年內兩岸在各領域有影響力或有重大貢獻之人,用獨立客觀及嚴謹精神,為曾「獨領風騷一百年」的兩岸人物留下歷史存證。不同於鄭貞銘先前以單一領域書寫人物歷史的著作,在這本書內同時記錄來自不同領域的人物故事。

《百年風雲》所記載兩岸人物分為5大領域:叱吒風雲(黨政)、馳騁沙場(軍事)、經世陶朱(財經金融)、縱橫國際(外交)和穿引中外(外國人物)。

黨政人物部分,兩岸人物包含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蔣經國、鄧小平、陳誠、周恩來、林森、嚴家淦、孫運璿、劉少奇、謝東閔、朱德、李登輝、連戰、吳敦義、陳水扁等;軍事領域有何應欽、俞大維、郝伯村、張自忠、張靈甫等;財經有李國鼎、張榮發、李嘉誠、馬雲、王健林等;外交則有錢復、葉公超、蔣廷黼、沈劍虹、錢其琛等。

另外,也納入對中國有貢獻的外國人物,如開創中國現代大學教育的司徒雷登、著作富含中國情懷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相當同情中國抗戰的《時代》雜誌創辦人亨利魯斯等。

《百年風雲》並非鄭貞銘「百年系列」的始作,早在2000年,鄭教授已編纂一套以記錄中外新聞界記者為主的《百年報人》;之後,他完成以學者人物為主的《百年大師》。鄭貞銘說,當時常常寫到半夜2點鐘,在寫作過程發現很多大師在晚年境遇不佳,對此感慨萬千,有時不禁悲從中來、獨自落淚。

《百年大師》引起兩岸轟動,甚至刷到第九版,證明知識含金量高的歷史傳記還是會受到社會大眾與閱讀者歡迎。鄭貞銘這幾年也在兩岸舉辦「大師講座」,在中國大陸跑了將近百所大學,台灣各院校也是足跡遍佈。他表示,有感社會價值迷失,希望《百年風雲》這本書能讓更多年輕人看到,從歷史人物身上得到啟發。

兩岸專家參與書寫 首次嘗試

《百年風雲》書中的5大領域,分別邀請5位在兩岸學有專精的學術或新聞工作者擔任執筆,如編採大陸黨政人物方面,邀請上海交通大學的學者擔任主編,軍事人物則由台灣國防大學教授擔綱編審,等於由兩岸學者共同參與的歷史人物編撰工程。鄭貞銘說:「至今未有人嘗試過。」

鄭貞銘在自序中提到:「新聞與歷史皆記錄為職責,皆需探索與追求才能有較為真實的歷史面貌與公正的評論,然後成一家之言。」他從研擬名單就以歷史學者的嚴謹精神來處理。

例如,挑選百年外交人物,他尋求過他的政大學妹、當時曾擔任外交部次長、現任陸委會主委張小月,當時還邀請6名大使一同討論兩岸外交界人物名單。不厭其煩地請教專業領域人士、以嚴謹的學術標準對待每一處細節。

鄭貞銘談起撰寫過程應具備好幾種素養,包含歷史學家素養,以求建立「信史」;文學家修養,增加文章可讀性、故事性、生動性,深入淺出;兼具新聞記者精神,以公正客觀、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態度,記錄人物事實到出版前最後一刻,對已逝世的人物,書寫時須消化大量資料,仍在世的人物,則盡可能親自採訪,或設法向其親屬考證史實;需備有宗教家精神,下筆情懷出自關心土地、悲天憫人;最後是企業家精神,撰寫人物傳記不是為了出書而寫,而是讓社會青年受到啟發,因此還要擅長對外「推廣行銷」。

兩岸史觀分歧難避免,來自海峽兩岸的撰述者雖有相同背景,但集體書寫過程如何克服兩岸之間對歷史事實的不同認知?鄭貞銘說,他清楚兩岸史觀存在差異,但寫作上會要求執筆者必須功過並論、客觀呈現,尤其在黨政領域特別慎重,希望執筆者要有獨立性、客觀性。他舉例,負責中國大陸黨政人物的一位上海教授,對於毛澤東、朱德的撰述功過並陳,不但呈現正面貢獻的一面,所作所為對於中國大陸產生傷害者,也不畏懼地一併寫出來。

鄭貞銘說,在中國大陸舉辦講座暢談兩岸歷史,曾有一場最多4千人,但幾乎沒有遇到不同意見者,先前著作《百年大師》近日也與北京簽約,即將發行簡體字版。不過,《百年風雲》談及黨政人物,未來在中國大陸接受度如何,鄭貞銘並無全然把握;但無論如何,「執筆者都站在獨立客觀原則出發」,每一篇稿件也都會經過作為總編輯兼總策劃的鄭貞銘的檢視,校正好幾次,才可定稿。

應以史為鑑 高瞻遠矚

兩岸交流今年走向第30個年頭,同樣參與其中、走遍兩岸的鄭貞銘說,目前兩岸關係緊張,執政者要多一點歷史修養,要有歷史定位的思考,即便難免發生短暫的歷史逆流,執政者須更高瞻遠矚,思考如何把人民帶往康莊大道。

鄭貞銘在自序中提到,「百年滄桑歲月,生逢亂世,無數人飽經戰亂流離之苦,身不由己地背井離鄉,直至跨過巨流河,走向大江大海;經歷了台灣經濟建設的興起,重塑自由中國,再造美麗島,於是見證了台灣民主浪潮的興起。」

《百年風雲》毅然地攤開了兩岸百年歷史捲軸,鄭貞銘用超越生命的筆尖,為兩岸人物一一點墨,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斑斕或是黑白,都將在這個時代的後人眼中,漸漸暈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