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王崑成的老人食堂◆文/岑 梵《交流雜誌107年2月號第157期(歷史資料)》

3年多前,因為不忍看到老人單獨用餐,景況堪憐,於是決定將祖厝無償作為老人食堂。這位勇於發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無私奉獻的人,就是2016年12月三立電視台選拔「台灣真英雄」(Hero at Taiwan)的得獎者王崑成。今天在這間老人食堂用餐的阿公阿嬤不再一個人孤伶伶的吃飯,而且吃得更營養健康,生活也多了許多歡笑。

發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

讓王崑成走上大愛之路的起因是,幾年前他看到一位年已耄耋的老人獨自用餐,只吃殘羹剩飯,內心備受震撼,加上農村年輕人口大量外移,許多老人疏於照顧,平時有一餐沒一餐,於是王崑成發願開辦老人食堂,並說服長輩親友共同出資8百餘萬元,翻修祖父留下來卻已荒廢了40多年的三合院古厝,「讓在地的長輩們、獨居老人也好或是年紀大的,他有一個地方可以休閒,然後可以用餐。」王崑成說。

經過3年的重建,兒時記憶中的祖厝再度鮮活起來;可貴的是,這間三合院不限家族使用,而是無償作為「老人食堂」。這間位在嘉義縣溪口鄉柴林村的三合院,從2014年11月開始提供老人膳食,如今已變成最溫馨的補給站,每週一到週五都提供老人用餐,讓村中老人家可以不再孤單無助、食之無味。

每到午飯時間,阿公阿嬤們像小學生一樣排隊端餐盤、打飯菜,某位阿嬤就說:「在這裡吃飯比較好,吃比較多菜,我在家吃的很少,我在家都吃一菜一湯而已。」到老人食堂吃飯變成阿公阿嬤每天最開心的時刻,笑聲笑語不斷。不僅如此,王崑成還規劃銀髮族課程和學童課後安親服務,希望老人和這裡的學童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顧,而且還邀請志工老師協助完成課業。老人家一起玩樂、一起運動、一起唱歌、一起話當年,讓老人家可以活絡筋骨,每個月還舉辦一次分享音樂會,並成立劇團,鼓勵長輩來演自己的故事。老人也可幫忙照顧課後學童,老少同歡,不亦快哉!謙虛靦腆的王崑成說:「只要看到長輩吃得好、玩得開心,一切都值得」。

柴林腳基金會關懷據點已成為長照2.0的C級單位,蔡英文總統還曾特地南下造訪,參觀老人用餐及活動情況。不居功的王崑成說,這一切都歸功於志工的付出,以及志同道合的友人協助。去年獲得「台灣真英雄」上台受獎時,他還特地邀志工一同上台分享榮耀。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 老人照護刻不容緩

由於壽命延長及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齡化已是全球較先進國家的普遍現象,現今超過65歲的老齡人口更達人類歷史之最,預期到2050年,老齡人口將達21億之多。依內政部2017年3月9日公布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人口老化指數(老化指數係指每百名14歲以下的幼年人口所應對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指數大於100時,表示老年人口大於幼年人口)在2017年2月首度破百,達到100.18,意味著老年人口首度超過幼年人口。內政部推估,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將於2018年超過14%,台灣已明顯進入高齡社會,再過10年恐再超過20%,相當於每5人就有1名老人,屆時台灣將與日本相同,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員。以縣市別來看,嘉義縣老年人口比例為全台之冠,達18.03%,其次為雲林縣的17.18%。

嘉義縣及雲林縣分居前兩名,顯示農業大縣年輕人口大量外移,無論官方或民間對老人的照護都需要投入更多資源。為因應高齡化社會的到來,政府正在推動「長照2.0」,「長期照顧服務法」經過朝野多年折衝,也已在2017年6月3日上路,不過根據衛福部估算,「長照2.0」所需的醫護相關人力尚缺8,400多人。如何有效運用政府與民間的資源,解決老人照護問題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尤其像嘉義、雲林、屏東、澎湖等縣,人口老化嚴重,但照護資源卻遠遠不足。

另外,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指出,台灣人平均壽命雖然逐年提高,但一生從生病到死亡,平均臥病達7年之久。相較下,丹麥、芬蘭等北歐國家,卻以「死前兩週才臥床」為目標。當我們一方面開始要擴大長照的服務能量時,也該同步降低失能率,能讓更多年長者人過得健康有尊嚴。

開辦老人食堂蔚為風潮

除了像王崑成這種無私奉獻的民間人士,目前也有許多地區為了因應老齡化現象,紛紛結合政府與社區資源,開辦老人共食服務。

例如嘉義縣政府為了讓老人家得到妥適的照顧與開心生活,在張花冠縣長的規劃下,從2014年9月17日開始,便結合社區志工與民間基金會合作設立「作夥吃有厝味老人食堂」,讓在地的老人家走出戶外,大家一起用餐,享受早期農村社會大鍋飯的溫馨歲月。縣政府每年給予一定比例的食材費用,嘉義縣水上鄉中庄村村長陳武秋更無償提供祖厝中的倉庫設置為日間課程及食堂廚房的場地。除深化老人共食服務,食堂也發揮類似「長輩安親班」的功能,透過運動、遊戲,讓長輩們充實度過每一天,特殊節日還會舉辦活動,例如在2017年10月4日成立老人食堂的義竹鄉頭竹社區當天,舉辦「中秋心、感恩情」活動,邀集晚輩們幫阿公阿嬤「洗手面」、獻花、送中秋禮餅和柚子,用以感恩長輩們曾經對家庭和後代子孫的付出。

嘉義縣社會局表示,老人共食推動係由下而上,營造以老人是社區「家己人」,有固定時間可以同堂共享,讓老人吃得高興、有厝味,並藉此走出戶外,讓高齡者能活躍老化,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為」,高齡者不再是一群等待被照顧的人,讓原本被照顧者變成可照顧人,老人可以照顧更老的人。截至2017年年底,全縣已有42個老人食堂,營造友善老人的社區環境。

2014年11月29日當選雲林縣東勢鄉東南村長的丁乃非,當時年僅23歲,成為縣內最年輕村長,她才剛當選就積極籌設老人食堂,並於2015年9月2日正式掛牌,供應附近村莊65歲以上老人軟、爛、易入口的免費午餐。

2016年8月3日開辦的彰化縣溪州鄉大庄村「老人食堂」,從開辦以來,佳評如潮,老人聚一起「呷飯配話」,談天說地,好不快樂,前來搭伙的人數,從最初的40人爆增到120多人。82歲的鄭姓村民說,「家人都外出工作,以前中餐都隨便吃,有時吃前一天的剩菜,有時吃早上的饅頭,老人食堂付40元就有豐富的一餐,又能跟好友聊天,這長期飯票比重陽敬老金更貼心、更實際」。

彰化縣二林農會也於2017年9月7日開辦「老人共食計畫」,每週開伙1餐,有別於一般的老人共食「吃得飽」,農會更強調「教育」的功能,「吃飽」也要「吃巧」,就是老人前來,還能學到衛教和避免「三高」的烹食技巧,讓老人家吃得飽又吃出健康。此外,二林農會也會邀請醫師講解「老人的用藥安全」,讓老人家明瞭坊間地下電台藥品詐騙模式。

讓愛心有更穩定的資金支撐

儘管愛心無限,但資金來源常常是民間力量永續發展最困難的部分。老人食堂針對行動不便的長輩由志工送餐,酌收50元費用,弱勢免費,不足部分由柴林腳教育基金會贊助,相對支出而言,可說遠遠入不敷出。擔任柴林腳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的王崑成說,「柴林村約有1,900人,老人就佔了400多人,比率超過2成,雖然目前成立了溫馨補給站,但這個公益服務平台還須要有更穩定資金來源,目前已經成立關懷據點,再招募贊助者及更多志工來幫忙」。

至於有政府財政支持的老人食堂,其實多少也面臨資金籌措的問題,有些食堂一週只供應1至2餐,每餐收25元或40元不等,端看資金的穩定性,但也有老人家要求免費供餐,由當地政府全額補助,但此一要求無異會觸及公平性的問題。目前主要做法大多是將社區做為一種類似「社區型自力照顧系統」,以社區志工為主力,讓每個人都能靠自己的力量生存。誠如彰化縣溪州鄉鄉長黃盛祿所說,「這是運用社區的力量,解決社區的問題,鄉村人口老化確實存在,但相對的,它也存在鄉村的人情味,很多人來吃,也許不是想吃飽,而是想跟鄰里好友逗陣、抬槓,而許多志工媽媽也在服務老人家中獲得自我價值以及村民的肯定」。

更重要的是,老人身體或心理健康不佳,社會反而必須花費更龐大的醫療資源與成本。老人食堂的多元化,讓老人家走出家門,互相照顧,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作伴吃飯,一起聊天,一起運動,活得健康,自然少病少痛。從成本概念考量,老人食堂可說是農村照護老年人的重要幫手,既可替政府分憂,更能減省醫療資源的支出,花小錢、省大錢,一舉數得,是一樁絕對划算的「生意」。不過,愛心還是需要穩定的資金支撐,才能長久,邁入高齡社會的台灣,需要更多的「王崑成」,也需要你我盡一己之力,相互扶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