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傳統菜市場的新潮革命◆文/見 晴《交流雜誌107年4月號第158期(歷史資料)》

你對菜市場的印象是什麼?是人聲鼎沸的陰濕空間?是瀰漫各種腥臭味的空氣?是堆滿雜物的走道?還是滿地髒污髒水濕漉漉的地板?

相信這些印象,是許多人對菜市場的共同經驗。傳統菜市場成立一段時間後,如缺乏妥善的管理與自律的攤商,很容易便流於髒亂破敗,雖上了年紀的老顧客仍會光顧,但對於年輕一輩來說,卻是望之卻步。不僅年輕顧客不願意造訪,攤商第二代也大多不願意接手。久而久之,不只菜市場無新血加入、逐漸缺乏活力,對於攤販的永續經營,更是一大挑戰。

然而,當改造之風吹往傳統菜市場,你也會驚呼,原來,菜市場可以跟你想的不一樣!

強敵壓陣 拼轉型

俗話說:「要認識一座城市,就要看它的市場。」市場是城市生活的縮影,是庶民生活的日常。菜市場販賣的東西琳琅滿目,有蔬果、有魚蝦、有雞鴨、有牛豬,有服飾鞋包、有生活雜貨、有廚房用品、有傳統美食,吃的、用的、穿的,在此都可一併購足。由於種類眾多、價格實惠、地緣便利,往往是婆婆媽媽最愛造訪之處,也是鄰里各種情報的交換場所,充分反映當地的庶民文化,也是外地人了解當地風土民情的一個窗口。

然而,近年來如家樂福、好市多等大型賣場的興起,傳統超市如全聯也轉型擴點,加上便利超商切入超市搶市,無論衛生與品質,甚至是價格與地緣便利性,傳統市場漸失優勢,年輕客群大量流失,逛的人幾乎清一色是「老」面孔。加上傳統市場建築年齡動輒數十年,攤商觀念守舊,年輕人大多不想接手,導致攤位後繼無人,傳統市場面臨轉型的關鍵轉捩點。

過去多年來,台北市政府積極處理傳統市場改建。例如東門市場自1930年成立以來從未改建,鐵皮屋頂、木板建材斑駁不堪,與鄰近繁華的永康商圈,形成強烈對比。老舊的建築、破敗的環境,促成今年1月東門市場改建計畫的全面啟動。

然而,轉型之手若僅靠政府推動,畢竟難以持久。因為,真正賦予傳統市場新生命的,不僅是政府的市場改造計畫以及硬體建築的翻新,攤商經營思維的轉變才是關鍵。新的思維讓菜市場不僅僅是披上新的外觀,而是一舉變身連小學生都愛的文創市集!

轉個念 菜市場也能成為打卡新景點

面對大賣場與超市的大軍壓陣,一些傳統市場的自治會或攤商已意識到危機,不用等政府介入,很早就主動採取行動。1992年成立的天母士東市場,就是打破傳統市場守舊思維的先驅。

走進士東市場的大門,空氣難得清新,毫無腥臭味,走道寬敞乾淨,所有攤商皆很自律,攤上的商品整齊擺放毫不凌亂,賣魚賣肉的血水髒水更不會到處亂濺,完全顛覆一般人對菜市場的想像。

讓士東老菜市場大變身的幕後推手,是自治會會長許桂招。她於2010年當選會長後,積極投入改造運動,才花了幾年,就讓環境整個翻轉過來。起初攤商對她頗有微詞,例如她大力執行每個攤位商品與雜物不能越線,惹怒了不少攤商。但時至今日,經過整頓後的市場,因為環境日趨整潔,竟吸引外來年輕人進駐開設咖啡店與生魚片握壽司店,在菜市場買菜買累了,還可以吃吃壽司、喝喝咖啡休息。

士東市場的改變,很快就引起注意。2017年5月,看上士東市場攤商思維相較其他市場開放,由台灣設計師凌宗湧、郭俠邑等人為首成立的「美好關係」團隊,主動找上許桂招,想挑戰傳統菜市場的改造工程。

初聽到消息的許桂招,心情頗為雀躍,其他攤商一開始也樂見其成,畢竟,有人免費幫忙設計,有何不可?但開完說明會後,不少攤商卻步了,「他們認為,賣東西賣這麼久,設計師為了收納與美感,把他的東西亂擺亂放,以後生意還怎麼做?」

最後,經過協調,19間願意配合的攤商,在2017年5月22日當天,集結中原大學、台東高工土木工程學生,還有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設計師,一日之內就將19間攤位大改造。改造後的攤子猛然有百貨公司的質感,原本清冷的燈光變得溫暖,新釘上的木質收納櫃將雜物巧妙的隱藏起來,商品陳設處上方打上造型吊燈的燈光,每件商品頓時變得賞心悅目、垂涎欲滴。臘腸店、乾貨店大量使用竹編元素,復古風凸顯傳統古早味的在地味道,設計師的用心,隨處可見。

改造後的士東市場搖身一變為五星級菜市場,濃濃的文創風一夕爆紅,很快就成為年輕人打卡拍照的新景點。士東市場的美學改造也引起台北市政府的注意,有意將之作為傳統市場改造的標竿,今年1月甚至進化為首個導入悠遊卡支付的傳統市場。

市場小學計畫 讓小學生愛上菜市場

士東市場不是唯一的特例。相較於士東市場自發性的改造,台北市政府於2015年啟動「市場小學計畫」,選中80年歷史的萬華新富及東三水街市場進行改造,目的是讓年輕人回流、小學生愛上,拉近世代的距離、重拾菜市場的活力。市政府有意透過菜市場的在地連結特性,與當地小學生進行一場生動的生活美學課程,菜市場對小學生而言不再是「大人的地方」,從食材採購、器皿學問、色彩搭配與生意細節,傳統市場就是最好的生活學習教室。

台北市政府找上「水越設計」團隊,結合居家品牌IKEA(宜家家居),幫助新富及東三水街的老攤翻新。與士東市場改造時遇到的阻力如出一轍,市場攤商聽到有人要幫忙免費改裝,起初很多人搶著報名。但說明會後,跑的跑、反對的反對,因為攤商都已做了幾十年,突然有個設計師來對店內擺設指指點點,怎麼可能接受?

但大豐魚丸店的鄭靖騰不這麼想。今年43歲的鄭靖騰是魚丸店第三代,13年前父親過世後,由他接班,身為年輕的一輩,他企圖把店鋪弄得有聲有色,對店鋪改造一直抱持著濃厚的興趣。因此,當2015年水越設計與IKEA有意挑幾個攤商改造時,他索性與另兩個攤商成了第一波示範攤。一開始其他攤商都看衰他,懷疑是不是生意不好才要改?就連母親也對改裝看法保守,認為攤上拉白布條像靈堂,牆面刷黑不吉利。

然而,他的堅持事後證明是對的。在設計師周育潤的巧手下,改造後的魚丸店,燈光明亮溫馨、環境乾淨整潔、收納整齊有序,生意馬上變得更好。「有一位常來市場的客人,每次都不買炸物,改造完後竟然買了!我就問為什麼?他說,感覺變好吃就買了。」鄭靖騰這才發現,原來罩幾個暖燈就有產品品質提升的效果。看到魚丸店的改變,先前笑他的攤販,也紛紛拉下臉來跟他詢問,裝潢是怎麼做的?

2017年中旬,台北市政府市場處再度與水越設計合作,進行新一波的改裝輔導。攤商一改過去態度,搶著要讓店鋪變好看,好招來更多生意。現在走進東三水街市場,可以見到不少攤子別具特色,處處充滿驚喜。

傳統市場找到新的生命

從天母到萬華,從士東市場到東三水街市場,當攤商思維轉變,傳統市場也能找到新的生命。菜市場變成「潮」市場,不僅挽回人潮,也塑造潮流;不但讓老顧客找回論斤秤兩的樂趣,也讓菜市場成為小學生童年回憶的重要組成部分。擺脫思想的窠臼,轉個念,為生活添加新意,給生命更多可能,日常生活也可以是最潮的時尚!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