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從《闖蕩》看台商的中國大陸創業路◆文/林則宏(聯合報記者)《交流雜誌107年4月號第158期(歷史資料)》

在「228」71週年這天,中國大陸發布被稱為「惠台大禮包」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在共計31條措施中,12條涉及提供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19條措施涉及為台灣民眾在中國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民眾相同待遇,包括向台灣民眾開放134項大陸「國家職業資格考試」,為台灣民眾取得從業資格和在中國大陸應聘提供更多便利等。

│惠台措施 用利益換認同

毫無疑問,北京當局動員31個黨政部門整合出這批最新「惠台措施」,目的無非是希望能吸引更多台灣企業與民眾西進中國大陸發展,基本上如同陸委會在第一時間回應所稱,「旨在提升其單方獲益的經濟發展目標、吸納台灣的資源,並期以利益換取我方的政治認同,此為其整體對台政策之一環。」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項新的對台「讓利」措施發布後,確實在台灣社會掀起一些漣漪。1111人力銀行在隔周所發布的調查就顯示,上班族搜尋對岸工作職缺的瀏覽數激增五成。這也讓台灣人才是否會加速流失的話題,再度受到關注。 一方面由於台灣自身經濟與薪資長期停滯不前,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原本就具有內需市場龐大的先天優勢,而其經濟又成功維持長期中高速增長,的確擁有更多的發展可能與更龐大的潛在商機。加上北京當局基於政治考量,近年來不斷加碼提供台灣企業與民眾各種政策紅利,在一推一拉之間,勢必會讓部分台灣民眾興起是否該跨海尋夢的念頭。

那麼,究竟該不該下定決心離鄉背井到中國大陸打拚?這其實並不是一個簡單要或不要的選擇題。但從金鐘獎導演謝欣志費時兩年時間拍攝,於早前在公共電視台推出的紀錄片:「闖蕩-台商的中國創業夢」,透過四個在中國大陸拚搏台灣人的真實故事,或許能提供台灣民眾更多的思考面向。

謝欣志從事影像工作已20年,1999年以16mm短片「後院」榮獲金穗獎優等短片,2009年又以「福爾摩沙的指環」獲得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在此次前往珠三角拍攝「闖蕩」這部紀錄片前,已先後製作過關於大陸農民工、留守兒童等不同主題的紀錄片,對中國大陸並不陌生。

│以紀錄片述說中國大陸的社會脈動

在謝欣志看來,很多台灣人對中國大陸的認識還停留在「低價中國」時代,並不清楚今日的真實面貌。以他個人為例,不過幾年未踏足中國大陸,為了拍攝紀錄片再次來到中國大陸,都能感受到這些年發生的劇烈變化。光是為了能更容易在中國大陸生活,他就得花上一段時間去學習如何使用微信支付、滴滴打車。

中國大陸實在太大了,要如何透過一部紀錄片讓台灣民眾重新認識今天的中國大陸?謝欣志認為,商人或許是一個好的切入點。畢竟商人最為貼近整個社會的脈動,因為對他們而言,這是攸關生死的問題。

多數來到中國大陸「闖蕩」的台灣人,大概都懷抱著與紀錄片中「小綠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經康同樣的夢想。李經康帶著自己研發的「自拍機器人」到深圳創業,在片中,他不斷叨唸著:「深圳第一,就接近中國第一;中國第一,就接近世界第一!」

然而,儘管掛名公司董事長,李經康在深圳住的卻是一個不到兩坪大的房間。為了實現中國第一、世界第一的夢想,李經康帶著他的產品參加創業大賽,會見每一個可能的投資人。經常一通電話就得拎起行李,從深圳搭機奔往數百公里外的目的地。每天不斷地快速移動、奔波,李經康甚至走到腳底都磨出數個水泡。

另一對在東莞開針織廠已20多年的台商夫妻,從最輝煌時期擁有4、500名員工,到如今只剩20多人苦撐。相較於整個台灣社會為了「一例一休」紛紛擾擾,負責公司業務的台商太太,對著鏡頭淡淡地說,「我一個月只有休一天,真的沒有休假」。

一名目前從事文創設計的珠海台商二代黃南雄,同樣為了圓夢在中國大陸各地奔波,只能透過手機視訊不斷安撫電話另一頭哭泣的年幼孩子:「爸爸很快就回去了」。他說,在中國大陸,每個人都很積極、都想成功。但對他而言,究竟什麼才算成功?黃南雄說,「我覺得,賺到人民幣100億元才是成功,我在等那個風口起來。」

最後一位不過30出頭的台灣年輕人,在深圳以每個月人民幣1,500元租下一個「床位」。同樣是大江南北走訪客戶,希望利用他眼中認為有價值的人脈和資源為客戶解決資金等方面的問題。

儘管手上已有數個案子,卻沒一個真的接近成熟;儘管還必須靠著母親的支助才能維持在深圳的生活,但他依然用著像是對全世界宣告般的堅定語氣說,「機會還那麼多,我會持續找下一個、第二個、第三個去嘗試」;「我只要做成一個,就可以吃十年。」

謝欣志說,這四個主角是他從二十多個台商中挑選出來的個案。在中國大陸拍攝紀錄片這兩年,他接觸到許許多多創業者,無論是台灣人還是大陸人,每個人都讓他明顯感受到一股願意費盡所有力氣去追求成功的強烈渴望。即使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他們依然咬牙前走。因為他們都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成功,而且一旦成功所得到的成就與財富都會是世界級的。

他就遇到一個倚靠借貸的創業者,白天工作,晚上還得打工來想辦法還錢。他告訴謝欣志,自己最羨慕的是那些每天早上能坐下來好好吃完一頓早餐的人。因為,他每天都是隨便買份早餐後邊跑邊吃,深怕自己一旦腳步慢下來,訂單就會被搶走了。

謝欣志坦承,整個紀錄片的調子並不是那麼光明、樂觀,他也不是要告訴大家,台商如何在異地創業成功的勵志故事。但從影片中每一個細節,或許能讓觀眾認識到今天的中國究竟發生了什麼,並且感受到片中主角們內心那股焦躁和他們肩頭上的沈重壓力。

│透過劇中人物的真實經歷帶給觀眾反思

當前中國大陸不斷對台灣提供各種機會,但這並不是必然成功的保證。影片中,李經康從他的蝸居桌下紙箱裡拿出一大疊、一大疊資料說,「創投要來投資我,給我搞一個盡職調查表,我被搞到人仰馬翻。這麼多,我整理這麼多資料。」李經康展示著一份份創投業者跟他簽下的合約說,「這麼多人說要投資我」,結果呢?這些年下來了,「一塊錢都沒進來,一塊錢都沒有!」

謝欣志說,他並不想給觀眾一個簡單或明確的答案,畢竟現實世界是複雜的。他只是希望透過幾個人物的真實經歷,讓觀眾看完後自己心中能浮現出一些問題。例如:面對一個市場龐大、資金充沛、競爭激烈的中國大陸,不可能擁有相同條件的台灣,該如何定位自己的未來?如果不願意去過影片中主角們那樣極其操勞、高壓的生活,如果金錢或事業上的成功不再是人生唯一的嚮往,那麼我們真正要追求的又是什麼?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