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灣妖怪演義力闢文創產業沃壤◆文/何敬堯(台灣妖怪小說家)《交流雜誌107年6月號第159期(歷史資料)》

世界之大,千變萬化,婆娑之島,妖異無窮。台灣是一座海島,島上山野黯林,蟄伏無數鬼怪精靈,海中也潛遊不可思議的黑影。

山海之間的妖怪,或為天地自然孕生,或由人類傳言誕生,這些故事,不只口耳相傳於民間,也被寫成故事流傳。這幾年來,台灣正經歷「妖怪大發現」的時代,許多學者、創作者都汲汲營營從台灣古書、田野調查、民俗祭儀之中,搜查這些古老的魔幻奇譚。

世界各個民族都擁有許多鄉土傳說,例如民俗學家柳田國男的《遠野物語》是日本妖怪大觀園,中國五千年歷史從《山海經》、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唐傳奇等,都呈現中國妖鬼的經典形象。

這些鄉土奇譚,向來是創作者的靈感寶庫,例如2016年上映的《大魚海棠》融合了《山海經》、《莊子》等古籍故事,電視劇《畫皮》、《狐仙》等當代戲劇也從清代名著《聊齋誌異》汲取靈感。近年來,台灣創作者努力尋找小說、戲劇開發的突破口,鄉土傳說便成為一個極為重要的故事素材寶庫。

台灣妖怪崛起:魔神仔、火鱷、虎姑婆、燈猴

台灣妖怪千變萬化,「魔神仔」是最耳熟能詳的怪物。只要山中有人迷路,電視新聞最常附會是被「魔神仔」拐走。

魔神仔據說全身長毛,但也有人說它像青蛙一樣,渾身濕黏。最常見的一種形象,則是「魔神仔會戴紅色衣物」。因此,當有人在台中大坑的山區目睹「穿紅衣的小女孩」,便議論這是山中魔神仔的同胞。甚至,傳聞越滾越大,名號也越來越響亮,也有導演以這則都市傳說為主題,拍成電影《紅衣小女孩》。 台灣四面環海,關於海洋的妖物故事也不少,除了常見的「海和尚」、「人面魚」之外,最奇特的傳說莫過於澎湖的火鱷。

在《台灣府志》書中記載:「癸亥年五月,澎湖有一物如鱷魚,長四、五尺,步沙而上,鳴聲嗚嗚。居民以楮錢送之下海,是夜登岸死焉。」 這一年是康熙22年(1683年),據說有一隻怪鱷步沙而上,鳴聲嗚嗚。這是台灣最早的妖鱷紀錄,在一些傳說中,鱷魚更是周身火焰翻騰,如江日昇《台灣外記》:「一魚長二丈餘,四足,身上鱗甲金色,邊有火焰奪目,從海登陸。」火鱷怪譚,很廣泛地流傳於台灣數百年,清朝官員更盛傳火鱷之猝死,就是象徵鄭氏運勢的衰亡。

不過,究竟這隻妖鱷的來歷是什麼?繼續追查澎湖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就會聽到這隻怪鱷,可能是一則悲劇愛情故事的男主角。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在澎湖的漁翁島從事漁夫工作的人類少年,與海中龍宮的龍女相戀。但這段戀情被龍王知曉之後,龍王勃然大怒,就詛咒男子變成怪鱷,讓龍女化身為海中的金珊瑚。龍王不願意他們雙方結合,還命令怪鱷要永生永世守護金珊瑚。

除此之外,流傳於台灣最熱門的妖怪故事,莫過於「虎姑婆」。這則故事講述深山中的老虎精怪,化為慈祥和藹的老婆婆,假扮成一對姊妹的姑婆,欺騙她們而得以進入家中,想要在夜裡吞食姊妹兩人。 虎姑婆的故事,普遍流傳於中國大陸閩南一帶,因漢人渡海來台,而將此故事帶來台灣。不過,當虎姑婆故事流傳到台灣之後,經過台灣的在地化,也演變出獨特版本的情節與結局。

例如,在台灣流傳的故事,晚上虎姑婆暗中吞食妹妹時,姊姊疑問是什麼聲音,虎姑婆會謊稱正在吃某種食物。台灣各地講述這則故事時,經常會將某種食物說成當地的特產。例如,澎湖會說在吃黑豆,台南會說在吃薑筍,台中則會說吃雞腿,而最大多數台灣人講的,則會說在吃花生。這些食物,其實反映了各地常見的鄉土食材。

雖然,現今許多學者都相信虎姑婆是漢人帶入台灣的妖怪故事,但是在原住民排灣族的民間傳說中,也流傳「沙利庫」(Sariku)的妖怪故事,而這個故事與虎姑婆故事有九成以上的相似(姊妹變成兄弟的角色)。在過往歷史中,漢人與原住民經常處於敵對的立場,為何漢人的故事會流通於原住民的口傳文化中?這些難以解釋的現象,還有相當大的詮釋空間。

另一則與兩岸交流相關的妖怪傳說,則與過年相關。閩南漳洲流傳一首童謠:「廿九暝,年暝到,囝仔嬰,莫亂走。拉蚶又炒豆,放炮燒燈猴。」所謂的「燈猴」是一種照明器具,是竹製的小型燈籠,以菜仔油為燃料。

年關將近之時,閩南有一種習俗,會將湯圓黏在室內的各種器物上,向這些器物表達感謝之意。但因為燈猴經常是烏黑油膩,無法將湯圓粘上去。

也因此,台灣自古就流傳燈猴的故事。據說,燈猴日久有靈,就會成為燈猴精,很氣憤自己吃不到湯圓,所以就向玉皇上帝告狀說凡人浪費食物。因此,玉皇大帝大發雷霆,決定在1月1日的時候,將台灣島沉入海洋。後來,經過許多神明的求情,玉帝了解真相,得知是燈猴說謊,所以就取消了讓島嶼沉沒的決定。所以凡間之人,就在1月1日互道恭喜,恭喜陸地並沒有沉沒,人們平安度過除夕夜。

諸如此類,台灣妖怪故事有些與中國文化相關聯,有些則是因應海島環境,因此誕生的特殊妖怪,都十分奇妙。若再加上台灣原住民各族社流傳的神話,妖鬼神魔故事更是多采多姿,蔚為大觀。

│兩岸共創魔幻手遊:《妖怪鳴歌錄》的妖異世界

近年來,筆者對台灣妖怪故事充滿興趣,曾編纂台灣古書中的妖怪文獻,製作《妖怪台灣》一書,甚至將這些妖怪文獻,作為書寫小說的素材,撰寫一部以台灣妖怪神魔為主角、海島歷史為背景的奇幻小說《妖怪鳴歌錄》,例如火鱷、虎姑婆、燈猴也在書中粉墨登場。

《妖怪鳴歌錄》書中,架構出「靈界」與「人界」兩個地域,靈界是妖怪鬼神共居的世界。在靈界之中,澎湖海域之上,存在一座妖魔城市「鬼市」。小說劇情描述,鬼市中的數名妖怪,因緣際會前往人界海島,展開一連串冒險故事。

這部小說,被台灣的遊戲開發團隊青睞,將小說改編為手機遊戲,預計在2018年6月正式上市。

這款遊戲除了改編自小說,延續原作中「妖怪+音樂」的世界觀設定,同時也從原作中延伸更多細節與故事,遊戲的初期階段也會呈現總共36位風格殊異的台灣妖怪。

在遊戲中,玩家將可以扮演蛇郎君、虎姑婆、林投姐、金魅等6位主角,組成「妖幻樂團」,一齊演唱自古流傳於台灣的妖鬼謠曲,重新讓人們認識這些「妖怪偶像」。但是在妖幻樂團的冒險旅途中,邪惡勢力也在背後虎視眈眈。 《妖怪鳴歌錄》是台灣奇幻小說的一場實驗,希望能尋覓海島幻想故事的嶄新可能。同時,它也與遊戲產業跨界合作,讓妖鬼力量多元開發。

手遊製作人張偉峰團隊,之前曾為台灣的金光布袋戲打造一款人氣手遊《金光群俠傳》,成績不俗。這一次除了要挑戰新穎的台灣妖怪主題,更會融入更多台灣在地特色。台灣團隊與上海手遊公司共同合作,究竟會呈現何種面目,值得期待。

台灣妖怪文化正在起步階段,不只在知識、觀念上還有許多詮釋空間,在文化創造的層面上,也有許多創作者前仆後繼,開發出手遊、桌遊、模型、插畫集等作品,可見未來還有許多發展潛力。

只要人們還對世界充滿幻想,對於不可思議的故事充滿熱情,妖怪故事就會流傳不歇。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