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客家「新瓦屋」的耕讀生活趣◆文/夏語柔《交流雜誌107年6月號第159期(歷史資料)》

近年,台灣興起一股老屋保存與再利用的潮流,善用不同時代的象徵融合,將富有歷史情懷的各式老屋,在整建與改造下呈現嶄新意象,重新演繹百年風華。座落於新竹縣竹北市的「新瓦屋」,在多方努力下,以創意為老建築帶來新生命,也呼應客家人「好客」、「共好」的精神。

走進客家庶民生活

台灣老屋融合不同時期的特色與元素,不僅呈現時代變遷的縮影,更能看見歷史發展的軌跡。大廈林立的竹北市區,保有歷經兩百餘年歲月的古厝聚落,完整呈現農村的居民生活與歷史軌跡。回溯清乾隆年間,林氏家族渡海來台,於竹北開墾建立客家聚落,園區內多處保存清嘉慶年間的「泥磚屋」(土埆厝),典型的一堂二橫伙房格局(三合院),以「忠孝堂」公廳為聚落中心,圍牆門樓題有「西河世第」,見證百年歲月的家族光輝。

新竹縣竹北市的「新瓦屋」曾被納入高鐵新竹站特定區的都市計畫範圍內,在地方文史工作者及六家居民的共同呼籲與努力下,2011年由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接手管理,並展開一連串空間規劃,經行政院核定為全國第一處「客家文化保存區」,同時進行水田景觀復原計畫,為竹北六家農村的歷史風貌留下見證。 活化再利用的「新瓦屋」,也展現客家人的好客精神,園區內的生態池,每年5月至7月為荷花開花期,粉色荷花朵朵綻放;秋天則開滿蒜香藤紫花,一年四季皆有迷人風景。另開墾一分多的田地,重現六家聚落的原鄉風情,依時序耕種稻田,時而變身開心農場,讓民眾可以親身接觸大自然。

將藝術融入瓦屋

從一個老屋逛到另一個老屋,享受不同空間藝術所帶來的感動,彷彿聽到多元藝術作品和老房子交織出來的喃喃細語;活化再利用的「新瓦屋」,有多家文創工作室、藝術家駐村,並不定期舉辦藝文活動,將新世代風貌帶向客家傳統聚落。例如,最初由創意市集延伸的「思微藏物生活空間」,舉辦藏物市集約有3年之久,吸引各領域手作者展示作品,成為文青、年輕藝術工作者發揮的舞台。

曾經入圍金曲獎的新竹橫山子弟劉榮昌組成的「打幫你」樂團,客語是「幸好有你」、「多虧有你」的意思,在學習樂器的過程中順便學句客家話,感受熱情的客家文化底蘊,喚起在地的認同情感。不僅如此,「打幫你」樂團更試圖在「傳統中創新」,以客語、閩南語、國語融合,搭配二胡、笛子、嗩吶等多種民族樂器,歌詞中引用台灣傳統念歌或山歌歌詞,將傳統音樂元素融入現代流行音樂中,創作屬於「台灣味」的音樂饗宴。

而平均年齡僅有21歲的「Mr.One Cajon樂團」於2017年年底進駐「新瓦屋」,除了樂器展示、教學及音樂表演結合在地文創藝術外,每季更在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舉辦音樂性講座,期望帶給居民感受不一樣的音樂,以實際行動展現對家鄉的熱情。

書店成為另外一個亮點

走進巷弄,「或者書店」格外顯眼,取名意寓:「或」之隨意,「者」之薈萃。「或」,或坐或臥,或讀或寫;「者」,意味作者、讀者。書店一樓為實體書店,擁有7千本藏書,並設有親子共讀場域,以及藝術展演空間。二樓則結合13好市集等在地小農提供的輕食餐飲,還可自行DIY手沖咖啡,輕鬆氛圍令人愜意。以書店作為空間經營的起點,「或者」不僅是一間書店,而是扮演推廣多元閱讀與思考,拉近親子關係,縮短人們與土地距離的最佳使者。

農會新賣點 流行新風潮

去農會買東西已然成為一股流行風潮,買的不再只是新鮮蔬果,除了提供小農與市場更直接接觸的平台,農會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使命,即是帶入更多深層的議題,讓關心農業、土地與食物的人相遇。

例如,位於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的縣農會農民直銷站,賣場就設在古色古香的客家傳統巷弄間,由農會經營的「新賣點」,每天從產地直送的生鮮蔬果和加工農產品,以顛覆傳統的福利社經營型態,拉近產地到餐桌的距離。週末可見許多父母帶著孩子一同前往,選購好食材、聆聽農夫講故事,體驗手作DIY,將食育於生活,實踐吃當季、在地的「好食」生活。而農民直銷站不僅吸引民眾「到農會買東西」,更成為年輕族群在老建築前拍照、打卡的熱門時尚景點,進而推廣認識、深根在地客家文化。

又如「綠禾塘」,這家友善小鋪除販售一些小農產品、手作文創外,也不定期邀請各領域的專業人士舉辦發表會或經驗分享,透過市集的互動,宣導友善耕作、友善環境的理念,例如運用園區內的一塊稻田,讓社區民眾和小朋友參與水稻的耕作、成長,透過紀錄和觀察,深化對土地情感的同時,也肩負起傳遞綠色環保、友愛環境的使命。

懷舊之外 人情更美

許多人可能很好奇,「新瓦屋」並不是充滿商機的場所,藝術家為何會願意進駐?深入走訪才發現,進駐「新瓦屋」的藝術家,有著不同於一般商家以營收為優先考量的經營模式,他們看重理念和經驗的分享,致力於藝術和文創理念的扎根,期望建構一個可以讓年輕藝術家揮灑的舞台。

老屋乘載過往歷史的記憶,而其修復與再現連結著現代與過去的故事與人文情懷,整建及改造的工作,使傳統得以延續,唯獨濃厚的人情味,無法復刻,在疏淡的節奏裡暖意源源不絕地湧現,與客家精神相互輝映。

歷經兩百多年的歲月,「新瓦屋」的房舍外觀雖歷經演變,但其歷史價值及深蘊的內涵,卻從未改變;造訪一趟「新瓦屋」,只要稍微細讀,猶如紀錄片細描慢繪的視角,精采細膩的人民生活小史,都是時代珍貴的顯影。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