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雙溪印象:遙想淡蘭古道風華◆文/見 暘《交流雜誌107年8月號第160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提起「雙溪」,一般人想到的都是台北市的「內雙溪」或「外雙溪」,對於位在新北市平溪和貢寮間的「雙溪」,普遍較為陌生。尚未被許多人知曉的雙溪,似乎也不以為意,當隔壁的平溪因為天燈而盛譽國際時,雙溪仍舊保持屬於自己的恬靜,不疾不徐,按照自己的步調,靜靜地慢活在群山之間。閒散慵懶的街道,低調樸實的居民,讓人很難想像,這裡其實曾有一段繁華熙攘的歲月。

│淡蘭古道中繼站

雙溪古稱「頂雙溪」,因牡丹溪及平林溪在此交會而得名。區內溪流遍布,學者林衡道為它起了「山中威尼斯」的美名,作家劉克襄則將之與日本「奧之細道」比擬,增添雙溪幾分的詩意。

清代時期雙溪水運發達,是淡蘭古道(連接淡水廳及噶瑪蘭廳)的中繼站。當時的貨船從福隆逆流上到遠望坑渡口之後,便換小船將貨物載到「頂雙溪渡口」,也就是現在的雙溪長安街尾處,由此可以想像雙溪作為水陸轉運中心的重要性。舊時商旅沿著淡蘭古道從艋舺前往宜蘭,途經雙溪時正好天黑,必須住宿一晚翌日再啟程,就是這一晚的逗留,造就雙溪的商業蓬勃發展。

雙溪的長安街由於街尾是渡船頭,拜地利之賜,短短的街上各式商店雲集,中藥店、米店、洗衣店,甚至旅館、鞋店等皆可見踪跡,全盛時期的長安街甚至有「雙溪西門町」的雅稱。

當年馬偕至宜蘭傳教時,多次取道雙溪,基於每次途經的住宿需求,後來索性自己搭建旅館,就是今日雙溪教會的前身。創建於清光緒12年(1886年)的雙溪教會,位於雙溪的另一個要道東榮街上,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今日的教堂為1954 年所重建,教堂旁的重築紀念碑以文言文刻著:「耶穌曰:我即途也、真理也、生命也,非我則末由就父」,有別於今日通行的白話文經文,充滿古樸的韻味與濃濃的歷史感。

後來鐵路鋪設,淡蘭古道重要性不再,以水運起家的雙溪也因此消寂一段時間。然而,礦業的興起,卻讓雙溪的發展迎來了第二波的高峰。

│黑金歲月

雙溪的礦產從日治時代開始開採,除了從北台灣一帶延伸的煤礦礦脈外,還有全台罕見的汞礦。礦業極盛時期的雙溪,不僅東榮橋上摩肩擦踵,兩條交會的溪流,也因為洗煤的關係,呈現黑色。東榮街上商家林立,有柑仔店、麻油店、糕餅店等,原來都是巴洛克式建築立面,與大稻埕一帶的老宅風格相仿。可惜後來因為馬路拓寬,今日的東榮街上舊建築已不復見。倒是附近長安街上的「林益和堂」保存完好,讓人還可透過林益和堂的老建築遙想雙溪昔日的風華。

位於長安街3 號的「林益和堂」,不但是街上百年老店,也是雙溪最著名的文化地標,同治13年(1874年)由林燦廷中醫師創立,是雙溪第一間中藥鋪,現由林家第四代林顯揚經營。今日的「林益和堂」翻修於日治時期,外觀所見的立面花台及紅白瓷磚,帶有濃厚日治時期西式洋樓建築風格。店內更有如藏寶閣,收藏各式各樣清末鼻煙壺及古玩。由於堅持品質,「林益和堂」藥材都來自大稻埕的頂級貨,而代代相傳的祖傳秘方,更使「林益和堂」聲名遠播。 礦業的興盛帶來商業的繁盛,人員往來增多,便有了娛樂的需求。今日途經東榮橋頭,一道狹長陡峭的階梯隱藏在樹林中,據當地人表示,這道階梯便是通往過去的妓院,現已改為一般民宅。

妓院之外,還有戲院。東榮街上的一個不起眼的小巷,一座售票口就隱身在巷內,原來是雙溪繁盛時期兩家戲院之一「東和戲院」的舊址。戲院的主建物已經拆除,只留下東側與南側的兩面牆,東側的牆面爬滿草藤,圓形的拱門與斑駁的牆壁散發著滄桑美感。

│文風鼎盛

雙溪作為古時的商業重鎮,很早就吸引許多大戶人家在這裡蓋豪宅,加上文風鼎盛,古厝林立、文人輩出,便成了雙溪另一個特色。

走進長安街尾的渡船頭,一棟醒目的兩層樓古厝映入眼簾,引人駐足。古厝屋頂造型有如一頂明朝官帽,面向牡丹溪,觀景位置絕佳。建築形式融合中西,一樓幾乎全用石砌而非磚造,二樓觀景台女兒牆用鏤雕而不用水泥,就連門聯也是使用石刻而非一般的紅色宣紙,種種不同尋常的建築方式,暗示這是一戶大戶人家。

這棟古厝原來的主人,是在日治時代與官方關係良好的周步蟾。外號「周總理」的周步蟾,原在渡船頭附近經營「源泰茂商號」。乙未之役,日軍自鹽寮入雙溪,佔據其宅邸作為指揮所,周步蟾因擔任通譯而發跡。靠著經營礦業與日人特許的鴉片事業,周家迅速累積起巨大的財富。

周步蟾是雙溪聞人,曾任頂雙溪街首任庄長、頂雙溪區長等官職,因喜愛吟詩,大正13年(1924年)與詩友建立「雙溪吟會」,昭和3 年改名「貂山吟社」。雖次年周步蟾即過世,但他為雙溪留下周家古厝與貂山吟社兩項文化資產,他本人也在基隆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隨著日人戰敗離台以及礦業榮景不再,周家逐漸沒落。今日的周家古厝已被附近「林益和堂」的林家購入,而古厝旁偌大的空地,也已不見那曾經煙霧裊裊的鴉片館,取而代之的,是殘破頹圯的牆面。凋零的老房子訴說著逐漸被人遺忘的雙溪老街歷史,在落日餘暉下,更顯滄桑。

祖莊廷燦,在明治34年(1901年)中了貢生,返鄉後與當地舉人連旭樁合設漢學私塾「梅竹園」,栽培地方子弟求學。已有200年歷史的「莊貢生古厝」,就藏在竹林私徑中。古厝左右護龍做凹壽門面,左右對堵與牆身上的「喜上眉梢」、「花開富貴」等吉祥意象的石雕,雕工樸素,雅趣盎然。

至於連旭樁,於清同治6年(1867年)高中舉人,為雙溪第一位舉人。連舉人古厝為三合院式古宅,正廳門上懸掛的「文魁」匾額,為福建巡撫丁日昌於1875年所立,左右兩側門上則刻有「出忠」、「入孝」字樣。今日連舉人古厝仍住有連家後代,連老先生對於來訪遊客來者不拒,熱情招待,讓旅人的心靈不僅被雙溪的天然美景洗滌,也被濃濃的人情味溫暖滋潤。

│低碳雙溪

隨著礦業沒落及礦區封坑,雙溪的黑金歲月因此畫下休止符,被煤礦染黑的溪水,也恢復原來的清澈。今天的雙溪,已不再帶著礦業的沉重,取而代之的,是低碳的輕盈。

2014年,淡蘭古道獲納入國家發展委員會「建構國家級綠道網絡綱要計畫」,正式成為「淡蘭國家級綠道」。今年6月的淡蘭百年山徑大會師,就在雙溪渡船頭舉行,這個台北的後花園,重新吸引世人的注意。

今日的雙溪最適合來個低碳小旅行,在雙溪火車站旁租台自行車,沿著中華路直行至太平路、東榮街、長安街一帶,沿途小店、老街、古厝、教堂,都值得停下來造訪。經過百年打鐵舖時,別忘了跟老師傅聊聊天,體驗以傳統手藝打造鐵器具;斜對面的「海山餅店」更是不能錯過,堅持五十多年老手藝的海山餅店,最受歡迎的單品就是「寒天蛋糕」,純天然雞蛋製成,不含香精,鬆軟又Q 彈好入口,儼然是台版戚風蛋糕。

表面上靜謐的雙溪,充滿了歷史的厚度。一個位居水陸要衝的交通樞紐,經歷一百多年的滄桑,如今繁華落盡,參與其中的人物,宛如過眼雲煙,隨著滔滔河水,一去不復返。留下來的老建築老故事,等待旅人慢慢遊歷,細細體會,挖掘出沉在甕底的那份深刻與濃醇。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