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老朋友─孫越◆文/李微音《交流雜誌107年8月號第160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各位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孫越」,一貫的開場白,一樣的沉穩嗓音,孫越的公益形象,早已深植在每個人心中。孫越在他的人生上半場,是個演反叛角色起家的演藝人員,雖知名度如日中天,卻始終是一個人的榮耀;然而,一個偶然的轉折,讓他的人生下半場,成為一個影響千千萬萬人的生命典範。
│信仰改變他的人生劇本
孫越本名孫鉞,16歲投身軍旅,第一份薪水用來買菸抽,1949年隨國軍來到台灣。在一次軍中聚餐時,被拱上台演戲,意外挖掘出他的演戲天賦,於是他加入裝甲兵「水牛劇團」,開始演藝生涯。1962年,孫越參演首部電影作品《白雲故鄉》,之後多飾演反派角色。1969年,他以《揚子江風雲》一片獲得第7 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讓他攀上人生第一個高峰。
演反叛角色起家的他,曾創下2年拍200部片、同時軋9部片的驚人紀錄,雖然名利雙收,但內心卻無比空虛,且因為反派形象太過鮮明,導致兒女在外面都不敢認他,讓他身心受創,甚至動過3次輕生的念頭。直到1978年,他和陶大偉共同主持《小人物狂想曲》,與陶大偉建立深厚的友誼,沒想到陶大偉,竟成為他人生轉折的關鍵人物。
有一天,他突然收到陶大偉寫的一封道歉信。這讓孫越覺得很疑惑,他們倆相互開玩笑開慣了,為什麼陶大偉要一本正經地寫信跟他道歉?陶大偉在信裡坦承,在演藝圈裡,大家都在爭,爭排名、爭片酬,即使他們倆這麼要好,但其實暗地裡他也在跟他爭。但有一天,他讀到《聖經》一句話,寫道:「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這句話點醒了他,所以他要跟孫越道歉。
陶大偉不尋常的道歉舉動跟《聖經》的這句話,帶給孫越無比的震驚。他回顧自己過去的50年,非常認真的演戲,也賺到他想賺到的東西,但為什麼,他沒有想像中的快樂呢?而在他所接觸的演藝界前輩中,許多人的地位都是他所羨慕的,但為什麼在近距離認識後,卻發現其實他們的生命沒有想像中值得羨慕呢?就為了《聖經》這句話,孫越走入教會。他想知道,如果賺得全世界不是最重要的,那麼什麼是最重要的?如果生命是最重要的,那麼什麼是生命?他急於想要從《聖經》裡找到答案。
漸漸地他發現,「道理」跟「真理」是不一樣的,「道理」告訴我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常常什麼都知道,但什麼都做不到。但「真理」給人力量,讓人有力量去做那該做的,拒絕那不該做的。他說,那就是他想要的。
│成功「變臉」
這個帶給孫越力量的信仰,讓孫越的人生轉了一個大彎。首先是戒菸。孫越的肺不好,他知道必須要戒菸,但就是做不到。有一天,兩位仰慕他的年輕人來找他,他菸癮發作,正點菸時,腦中突然浮現《聖經》的一句話:「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當下他有如當頭棒喝:抽菸的確是他的自由,但並不能為這兩位年輕人帶來任何好處,反而讓這兩位年輕人吸入二手菸,還可能模仿他變成老菸槍,如果是這樣,為什麼還要抽呢?就是這句帶著力量的話語,他當下把菸熄了,從此,他戒了37 年的菸癮,沒有再碰過一根菸,甚至還成為董氏基金會終身義工,為台灣《菸害防制法》立法奔波請命,也用自身例子苦勸老菸槍戒菸。
再來是投身公益。1983年,《宇宙光》雜誌邀請他參加「送炭到泰北」公益活動。在泰北,他夜裡守著一個吊著點滴、命在旦夕的孩子,直到醫生無奈地宣布「孩子死了」。雖然年輕時孫越經歷過戰亂,但看到一個小小的生命在他懷抱裡死亡,對他而言依舊非常震撼。他百感交集,認為自己過了數十年的安逸生活,所有時間都在「經營自我」,決定此後要修改人生的方向,將重心放在「成就他人」。
從泰北回台後,孫越積極投入各項公益活動,更在以《搭錯車》一片獲得第20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後,毅然宣布以後一年只用4個月拍電影、8個月要做公益。1989年拍完了《兩個油漆匠》後,60歲的孫越更決定全心投入公益,舉行「只見公益,不見孫越」記者會,再也不做有酬勞的演出,自此結束長達40年的演藝生涯。
從一開始的反派,到《小人物狂想曲》成為諧星,到賣咖啡變成雅痞,再到《搭錯車》的老莫,然後得到金馬獎影帝的榮耀,60歲的時候,他卻選擇放掉他最熱愛的演戲。他曾坦承「至今仍想演戲」,但自覺幫助人的責任,大過於滿足演戲的慾望。不是說戲劇不好,而是他找到更值得委身的價值,以及可以做到這件事的力量。
張小燕曾開玩笑說,孫越是唯一沒整形,但是變臉成功的人。演反派起家的孫越,曾經深為自己的「壞人」形象所苦,但當他下定決心讓他的人生下半場演出不一樣的戲碼時,他的名字便與「公益」再也分不開。他成為許多人的「老朋友」,沉穩的嗓音,安慰著許多躁動不安的心;和藹可親的「孫叔叔」形象,更陪伴許多孩子度過青澀懵懂的童年。
2010年,第47屆金馬獎頒發特別貢獻獎給他,孫越上台領獎時不改幽默個性,稱自己是電影界的「逃兵」,也希望自己的例子,可以鼓勵更多年輕人一起投身公益。
│鼓吹「唱副歌」哲學
對「成就他人」大有負擔的孫越,看到許多跟他一樣人生走向遲暮的老年人,不僅對即將到來的死亡手足無措,對於如何度過晚年亦毫無頭緒,因此他用生命態度及具體行動,宣傳他的「唱副歌」哲學。
他認為,一如「副歌」是一首歌的尾聲,但也是最精華的部分,他想透過自己的晚年人生精華,讓銀髮族接受生命終將殞落的事實,度過「好玩」的餘生。 孫越從小有個嗜好,就是看天上的雲,即使步入人生晚年,仍不改其趣,每次看雲,總有不同的聯想。幻想並非小孩的專利,當孫越開始準備老年生活時,決定要用更趣味的方式過日子。如此不只自己會比較快樂,身邊的親友也會受到感染。
2015年,孫越在GOOD TV 推出《孫叔唱副歌》節目,每段僅3分鐘,都是他的人生精華,打動人心又受用。他曾說:「這是我用生命製作的節目,老年生活可以很積極、很開心,快樂的人不一定有錢,有錢的人不一定快樂,我不健康,卻很快樂。」
孫越54歲戒菸,但超過30年的菸齡,讓他飽受肺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折磨,必須每日到醫院復健、拍出肺部積痰,但他不以為苦,「就把看病復健當作要去做件好玩的事」。有次他發燒到40度,到急診室卻觀察起醫生身後的油畫,還關心醫生的聽診器是否為女友送他,醫生調侃他看病不專心,他也一臉淘氣地哈哈大笑。
孫越常把「好玩」掛在嘴邊,曾理直氣壯的說:「為什麼老人不能接受新的事物?」他70歲開始學電腦,接著玩iPad、和朋友傳LINE,在網路接收新鮮知識。他很喜歡「我是一棵老松樹」這首兒歌,老松樹雖然「老」,但還是有碧綠的葉子,因為它雖然歷經風寒,仍擁有豐富的生命力,無論在什麼年紀、什麼環境,還是可以保有青春的生命氣息!
「不要總覺得完了、我跟從前不一樣了。記住,任何的時間都能享受!」孫越認為,老年生活也可以過得很有趣,老年人也可以很可愛,只要我們不排斥老,懂得欣賞老的痕跡,就算年紀大,也可以做個活活潑潑、生氣盎然的老人。
│有信仰 死亡無所畏懼
孫越深受周聯華牧師「每天當最後一天在過」的影響,立志要認真度過每一天。他曾花了一些時間反省,決定要修補與週遭朋友的關係,並且對他的家人更好。對於死亡,他看得很坦然。他說:「生命到了盡頭只是個中間站,是個過程,死亡就只是把肉體摔了一跤而已。」
他曾說,「我知道我會死,這件事在我家族、朋友間都可公開談論,我也常演講跟大家說生死,沒什麼好恐懼。」所以當他於2007年被告知罹患肺腺癌,他沒有出現一般人的憤怒、驚慌、無法接受等情形,因為他知道「上帝掌管我前面的道路」。
│留下永遠的典範
2018年5月1日勞動節,我們的老朋友孫越息了地上的勞苦,回到天家,享壽87歲。他讓我們看到,生命可以如此精彩,可以如此榮耀;他讓我們曉得,死亡可以如此輕鬆,可以如此灑脫。有光,可以使黑暗少一點;有鹽,可以使腐敗少一些。孫越的生命如光和鹽,留下的典範,給我們無限的緬懷。
孫叔叔,謝謝你,成為我們的朋友。
孫越重要殊榮:
1969年以《揚子江風雲》獲第7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1983年以《搭錯車》獲第20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2009年獲聘總統府國策顧問 2010年獲第47屆金馬獎特別貢獻獎 2011年榮獲總統馬英九贈勳、獲頒二等景星勳章
孫越經典語錄:
公益廣告「留一盞燈,給最後回家的人」 公益廣告「捐血一袋,救人一命」 公益廣告「夜深了,趕快回家吧」 公益廣告「我不認識您,但是我謝謝您」 咖啡廣告「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 個人語錄「您好,我是你的老朋友孫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