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金庸揮別江湖 驚動全球武林◆文/耿梓墨《交流雜誌107年12月號第162期(歷史資料)》

「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享譽華人世界的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在通往天堂路上拄著拐杖,轉身回眸,與武林中人揮手告別。這幅漫畫在網路上瘋狂流傳。

金庸一生寫了十五部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創造上百個經典人物。一如筆下的小說主角,金庸前半生漂泊流離、多災多難。但災難磨利了他的筆、漂泊打開他的視野,造就金庸蓋世的才情與豪氣,成就中國武俠史上最波瀾壯闊的書劍江山。

武俠精神享譽華人世界

金庸生於1924年,浙江海寧人,詩人徐志摩是其親舅舅之子。他曾說,這輩子最大心願是當歷史學者。他原可像「表哥」徐志摩般喝洋墨水,念初中時卻遇到八年抗戰爆發,開始流亡學生的漂泊生涯。

如同令狐沖、楊過,桀驁不馴的金庸曾兩度被學校「逐出師門」,還因戰亂拿不到大學畢業證書。但他憑藉過人毅力,在中央圖書館工作時博覽群書,奠定武俠小說的文史基礎。

1948年金庸被上海《大公報》派往香港,展開新的人生。他寫武俠小說其實是偶然,1955年梁羽生結束《新晚報》連載,金庸被總編輯羅孚要求逼寫出處女作《書劍恩仇錄》,這部開山之作一炮而紅。

一出手便驚動武林,金庸佳作一發不可收拾。他原本打算創辦一本專登武俠小說連載的刊物,在報販的勸說下改成辦報。1959年香港《明報》創刊,創刊號連載的便是風靡華人的《神鵰俠侶》,為了牽就讀者的喜好,金庸一直不敢給小龍女「賜死」。

如果說,武俠小說是金庸的倚天劍,報紙社論便是他的屠龍刀。金庸掌舵《明報》三十年間,先以武俠小說吸引讀者關注,再以犀利社論剖析中國大陸政局,總共寫了7千篇社論,被譽為「香江第一健筆」,最後建立了明報報業王國。

金庸小說在華人世界大受歡迎,從小說、漫畫到大銀幕,都具有一定地位。但引介到西方世界還是這幾年才開始。

今年年初,英國泰斗級出版人麥克洛霍斯(Christopher MacLehose)在全球發行金庸的《射鵰英雄傳》英文版第一卷,此後也將陸續推出全部的《射鵰三部曲》(包括《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每部四卷,共十二卷。

金庸作品走向全球武林

麥克洛霍斯的老朋友彼得•巴克曼(Peter Buckman)將金庸作品賣給出版社。而巴克曼與金庸作品的邂逅純屬偶然。某次他在網上搜索全球最暢銷作家,金庸的名字赫然排在前五,然而巴克曼卻從未聽過這個名字。不只是他,整個英國出版界都對金庸一無所知。

「金庸一直沒能引起英國出版界的注意,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麥克洛霍斯說,「而且金庸不僅是一名中國大陸作家,他還來自香港。香港回歸之前,我的一位表親曾是英國派駐的香港總督,在香港居住多年,他是我們家族中最聰明的人之一,他的中文也很好,為何他從未跟我提起過金庸?或許他太忙了,沒工夫讀書吧。」

巴克曼邀請當時正居住在中國大陸的女譯者郝玉青(Anna Holmwood)執筆,翻譯《射鵰英雄傳》的樣章,郝玉青是英國、瑞典混血,曾在英國牛津修讀歷史,到北京大學學中文,現居杭州,她的微博簡介自稱為「金庸《射鵰》三部曲的英文譯者。現任製片人,電視節目開發」。

巴克曼將它遞交給了很多家出版商,其中就包括麥克洛霍斯。「第一次閱讀金庸的作品,我便為其深深著迷。」麥克洛霍斯表示,金庸在中國大陸被歸類為武俠小說大師,作為西方人,他對「武俠」的概念很陌生,然而金庸講故事的方式引起他極大的興趣—金庸不單在講一個故事,同時也在講述一種關於歷史的思想,彷彿是整體視野與觀點的一部分。

麥克洛霍斯透露,當《射鵰英雄傳》的英譯本完成後,巴克曼還將其遞交給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芬蘭、巴西、葡萄牙等七國出版商,還有兩三家美國出版商,他們讀完後紛紛表示要在他們的國家、以他們的語言出版《射鵰英雄傳》;金庸作品將以英譯本為起點,真正走向世界。

不過麥克洛霍斯表示,這些出版商也並非立刻接受金庸,書稿發出後一年多都無人問津,直到有一位編輯回信表示他非常喜歡這個故事,將會出版它;然而編輯將金庸推薦給他的出版人後,這位出版人也只是將書稿擱在一邊,直到半年後才終於翻開。

「這位出版人並不相信一冊以上的書能獲得成功,在他看來兩冊書就已經很多了,所以當他得知《射鵰三部曲》總共有十二卷時,他立刻拒絕了。」

麥克洛霍斯說,「但是,如果你真的讀進去了,又怎麼能不將十二卷全部出版呢?」對於西方出版界來說,接受金庸筆下漫長又陌生的東方故事並不容易,過程耗費大量時間。還好麥克洛霍斯慧眼獨具,他推開了那扇塵封的門,終於讓金庸作品走向全世界。

《射鵰》英首卷佳評如潮

目前,英譯本第一卷《射鵰英雄傳:英雄誕生》(A Hero Born: 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在亞馬遜官網上得到了4.1的評分,六成六的讀者給出滿分五星;第二卷將在2019年出版。

《射鵰英雄傳》英譯本第一卷「英雄誕生」今年2月在英國出版,從人物名稱到武功招式的翻譯都備受關注。「九陰白骨爪」被譯成「Nine Yin Skeleton Claw」、「降龍十八掌」譯成「the 18 palm attacks to defeat dragons」。黃蓉洋名叫「Lotus Huang」,至於《射鵰英雄傳》中的鵰,變成Condor(美洲禿鷹)。

郝玉青受訪時大談翻譯金庸小說的趣事,對於《射鵰英雄傳》譯成「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鵰被譯成Condor(美洲禿鷹),而不是Eagle(鷹),郝指早在1983年就有人將「鵰」譯為Condor,為讓英文讀者能夠連貫,Condor雖是美洲原生種,亞洲沒有,仍決定延用先前翻譯。

至於書中角色,郝玉青選擇部份音譯,部分意譯,郭靖用拼音Guo Jing、其父親郭嘯天翻成Skyfury Guo、黑風雙煞譯成Twice Foul Dark Wind、梅超風和陳玄風成了Cyclone Mei和Hurricane Chen、楊康父親楊鐵心譯作Ironheart Yang、黃蓉譯作Lotus Huang。

郝玉青解釋,黃蓉和郭靖初見時女扮男裝。兩人互通姓名時,黃蓉說:「我姓黃,單名一個蓉字。」中文讀者從文字上知道「蓉」是個女性化名字,進而理解她是女扮男裝,但因為「蓉」有許多同音異字,郭靖並不清楚。然而,一但把「黃蓉」用拼音翻譯,這一層感覺就完全失去了。

為達到相同效果,郝玉青選擇用女性化的英文名字Lotus(蓮花),由於這是兩人相遇的關鍵時刻,她在參考英語讀者意見後,也加入一段原文當中並沒有的文字:「他(郭靖)的同伴意味深長地看着『他』,但郭靖不知道甚麼是Lotus,因此不理解當中顯露的重要訊息。」確保英文讀者和中文讀者都能讀懂這段場景的精髓。

九陰白骨爪,金庸筆下最突出的展示是骷髏頭蓋骨上五個洞,正好插入五個手指。郝玉青用骷髏(skeleton)代替白骨(bone),譯成Nine(九)Yin(陰)Skeleton Claw(爪)。黃河幫招式「夜叉探海」則是Trident Searches the Sea by Night。

不翻譯是最大的損失

郝玉青說,翻譯《射鵰英雄傳》是她覺得最難的挑戰,她說,金庸小說裡涉及大量歷史背景、文化習俗、人物、食品、中藥,單是理解這些事物並準確翻譯出來,就相當不容易。如何翻譯原著中虛構出來的蓋世神功、無敵招式,更令她頭痛。

「我主要還是靠上網查找視頻資料,偶爾會稍微比劃一下動作,體會書中描述的場景到底怎麼回事。」她又說:「我知道沒有翻譯是完美無缺的,總有地方讓人不同意或者不喜歡。但我一直堅信:不翻譯才是最大的損失。」

關於《射鵰英雄傳》的英文翻譯,麥克洛霍斯表示,郝玉青在翻譯過程中就住在中國大陸,她也在不斷地研究和學習金庸作品。根據第一卷出版後的迴響,英譯本非常通俗易懂,沒有任何英語國家的讀者抱怨看不懂譯文。

書商規劃每年推出一本,《射鵰三部曲》將分十二年出版。麥克洛霍斯強烈建議中國大陸的金庸迷讀英譯本:「你終於有機會用英文讀金庸小說了,為什麼不試試呢?這一定會非常有趣。當然,如果翻譯中有任何你覺得不恰當的地方,請告訴我。」

武俠大師金庸與世長辭,作品走向西方世界才剛起步。若說《魔戒》和《哈利波特》是在西方世界紅到紫的作品,華人世界的小說鉅著,必定非金庸的《射鵰英雄傳》系列小說莫屬。隨著《射鵰三部曲》超越語言的藩籬,打入外國人市場,金庸作品博大精深,必可驚動全球武林。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