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青年創作者以戲為文化搭橋◆文/李欣恬《交流雜誌108年2月號第163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兩岸表演藝術界近年來有頻繁的交流,除了蓬勃發展的傳統戲曲,劇場界的新生代創作者,更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不管是台灣青年創作者的作品登上大陸舞台,或是大陸來台青年在台灣所發表的作品,都展示出青年創作者豐富的創作力,這群新生代創作者的作品,不只關注個人生命故事,同時更有大時代、現下社會的時代記錄,在在引人入勝。

書寫現代人過勞 反映當代社會面貌

現任職於台灣戲曲學院、擔任國文老師的周玉軒,是從比賽平台中崛起的創作新秀。事實上,她筆耕多年,擁有深厚的國文素養、戲曲涵養,日前參加兩岸劇本創投平台徵件比賽,以作品《忘川引》一舉獲得關注,吸引大陸市場投資新台幣約2,500萬元,用作節目和舞台製作費,以大陸為首演地區。這樣高額的資金挹注,投注在新秀劇作家作品,是台灣少見的規模。

周玉軒現年35歲,說起話來輕聲溫柔,畢業於台師大國文系、中央大學中文所戲曲碩士,平常教學工作之外,本著對創作、戲曲的喜好,運用課餘時間創作,她自承寫得非常慢,但不曾因為工作忙碌而停筆。2018年她也有新作問世,和編劇張至廷合編《畫皮》,從《聊齋誌異》取材,探討人體皮相與內在情感之間的糾葛,深入人心。

周玉軒的創作像是一名細膩的旁觀者,她抽絲剝繭時下現象的內裡,因而獲得評審的關注。《忘川引》就是她觀察亞洲地區的工作人,大多有過勞現象,在勞動中總忘了休息,折損健康;她巧妙透過大家所熟知的人物「孟婆」作為「過勞者」的隱喻,最初投稿時,她將劇作取名為《孟婆練習生》,內容說的正是不只人會過勞,連在冥河地帶熬煮孟婆湯的孟婆,都過勞了,想找接班人。

周玉軒說,她一直對傳說故事裡的孟婆懷抱好奇心,「我們並不知道她確切的模樣,在我的想像力,她應當是地府裡最忙碌的角色,當其他鬼神有休息時間時,唯獨孟婆必須一直熬湯、端湯給亡者喝,有天她終於受不了了,想要找接班人,代替她的職位,這和現代人的工作狀態也很相近。」

有趣的是,周玉軒讓孟婆在劇中因過勞而產生失憶症狀,為此,她就有了更多重塑「人生」的空間和狀態,「她因為過度疲累而想不起來自己是誰,也忘記自己的初衷,必須調養自己,把自己找回來。」周玉軒說,在閱讀孟婆的相關資料,發現她是一位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的人,「為此,我可以重新為孟婆塑造人生,帶給觀眾更多想像力,讓世人提到孟婆,不會只想到煮湯。」

中國大陸哲騰文化創辦人傅若岩,長年往返兩岸,尋覓好劇本,他認為台灣劇本創作力豐沛,而周玉軒的《忘川引》則是一部有大格局的作品,「既有想像力,還有傳統戲曲、音樂劇的發展元素,同時在製作面上,還可以融入時下大陸在推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非常有發揮潛力空間。」

小劇場正夯 迷你創作帶著走

傅若岩談到,中國大陸市場龐大,需要有更多好劇本投入市場,特別是以小劇場作為規模的作品,尤其缺乏,「有些好作品,不適合在大舞台演出,但卻可以在小劇場裡作為定點長銷劇,可以一演再演,匯聚觀眾不斷前來欣賞,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

另一部獲得大陸市場關注的作品《陰錯陽差》,已在2018年率先於大陸首演,這是來自台灣演員高敏海初試啼聲之作,他同樣是自兩岸劇本創投平台徵件比賽發跡。高敏海平日從事演員工作、畢業於台灣華岡藝校表演藝術科,會寫作《陰錯陽差》是小試身手,他說沒想到會獲得關注。

《陰錯陽差》劇本取材傳統東方元素,說的是陰曹地府裡的牛頭和死後下地獄的鬼魂,但場景卻設定在現代化的辦公室。故事架構描述一名死去的人,鬼魂來到陰間,因生前業力而需受刑罰,便開始和牛頭討價還價。在戲劇表現手法上,只使用兩名演員相互對戲。

高敏海說,「這個故事主要想談論人的因果業力,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效應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這不是一齣嚴肅的戲碼,而是以黑色幽默的手法談論人生。」

陸青登台 兩岸姻緣一「戲」牽

藝術是感性與理性兼具的工作,許多藝術創作者,多半將自己的創作和人生合而為一,以生命發聲,也以真實情感耕耘自己的一方天地。

來自大陸江蘇的編劇劉天涯,父母親為她取名時,大概沒想過她真的會人如其名,為愛走天涯,在大陸和台灣劇場導演謝東寧相識,即快速閃婚,嫁來台灣生活。兩人相差24歲,當年可說是一見鍾情,如今一人導戲、一人編劇,共創劇團,編織戲劇夢,也是人生相互學習的伴侶。

劉天涯近年在台發表的創作量高,題材多元,從翻轉挪威劇作家易普生經典作品《玩偶之家》的《玩命諾拉》,描述手足故事的《那邊的我們》,還有2018年和日本導演平田織佐合作,改編其代表作《東京筆記》,翻轉為台灣版本《台北筆記》,未來可望在2020東京奧運上演,都有亮眼的表現。

此外,來自香港的編劇何應權也耕耘出一片天地,原本在香港開設補習班的他,因為大病一場,使他重新思考人生意義,於是他決定收掉補習班事業,來台灣求學,沒想到在台落地生根、結婚生子。何應權對文學題材特別有興趣,去年底發表作品《一個暈倒在水池旁邊的印第安人》,就是自香港作家吳煦斌小說作品改編而來,描述一名印第安人誤闖文明世界,在歷經各種實驗之後,決定要回歸山林,以戲劇手法,表現人們在面對文明與原始之間的擺盪和衝擊,最後他也出乎意料地修改作品結局,讓劇中的印第安人最後並沒有回歸原始生活,反而開始涉入文明社會,將狂野的內在隱藏起來,參與都會生活。

烏鎮藝術節 挖掘新秀搖籃

由台灣導演賴聲川所發起的烏鎮戲劇節,近年也是發掘兩岸新秀的搖籃,其中的青年競演項目,讓新生代創作者有機會出頭天。台灣導演洪千涵和其團隊就在2015年,以作品《曾經未曾》獲得最佳戲劇獎,獲得獎金約新台幣100萬元,返台後不僅成立創作團隊「明日和合製作所」,同時也持續穩定推出新創作,是現今台灣表演劇場界崛起的創作團體。

《曾經未曾》由編劇馮琪鈞以個人搭飛機和陌生人互動的經驗為靈感,描述在密閉的飛機空間裡,比鄰而坐的乘客,竟有如母子,彼此關心、照應,直到下飛機,再度變回陌生人。

當年獲選關鍵,在於比賽限定團隊僅能以「吻」、「圓圈」和「燈」三要素作為表演內容,人數限定5人,燈具僅限定3顆,在在考驗編導手法調度場面和空間的能力,同時也考驗舞台設計人員的應變能力。洪千涵團隊就在這有限的規模下完成演出,讓評審團大受感動,評審之一的大陸編劇家史航就將其評選為成熟之作,「保持著剛剛誕生時的生命溫度,很柔和,但不缺乏力量 。」兩岸交流互動又何嘗不是如此。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