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青赴陸創業甘苦談◆文/陳柏廷(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副主任)《交流雜誌108年2月號第163期(歷史資料)》

兩岸交流逾30年,台灣人西進大陸打拼的情況,從零星個案到數不勝數,而故事的主角也逐漸從「一卡皮箱走江湖」的台商,慢慢轉變成「一身創意闖南北」的台青身上,唯一不變的是,勇闖大陸期間那一篇篇扣人心弦的「甘苦談」。闖蕩異鄉,有成功也有失敗,不論成功與否,這群「台青」正在譜寫出台灣人在大陸的新篇章,也一步一腳印地堆砌出台灣的能見度。

「勇氣」 赴陸台青共同點

作為兩岸線記者,出於採訪及駐點北京、上海的工作需求,近5年來頻繁往來兩岸,幾乎已成為職涯常態;但對身在大陸打拼的台青族群而言,諸如此類的「空中飛人」模式,恐怕早已是稀鬆平常,甚至可說是「一塊小蛋糕」(a piece of cake)。 這些年下來,我看過隻身赴陸打拼的台青,因成功而喜悅的表情,也見識過攜手西進的台青兄弟檔,誓言要闖出一片天的激昂,其中更不乏有「拋家棄子」的台青爸媽,談及台灣兒女時的無奈寫照。只是不管當前各自處境如何,「勇氣」二字,無疑是所有台青的共同點。

而談及「勇氣」,我腦海立馬浮現的是簡子復;當然這並不是意味簡子復對於西進大陸的一切無所畏懼,而是他所展現出來的「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勢。毫無任何誇大的意味,至少我沒有那種勇氣。

2018年的10月藉著一次採訪機會,我又約訪了大陸時下最火熱的線上占卜娛樂服務平台「桃桃喜」創辦人之一的簡子復。之所以是「又」,那是因為約莫在2016年底與或2017年初,在友人牽線下,我展開與簡子復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與簡子復的首次碰面,是在北京西邊的一間小咖啡廳。那天午後,未滿30歲的簡子復與同行的友人,幫我點了一杯拿鐵咖啡,隨後,簡子復樂觀地開始聊起如何將「線上占卜」推廣至號稱「無神論」的大陸市場。結束後,簡子復幫我結了這杯將近人民幣百元的咖啡;這是他首次向我展現的創業勇氣,我事後才明白,當時他的創業金也不過台幣30萬元。

2年後的碰面,簡子復依舊不改樂觀,只是他的身分已經搖身一變成為產品註冊用戶逾50萬,估值達千萬人民幣的公司創辦人,當年約6萬人民幣的創業資金,身價如今已經翻了上百倍。

回憶起創業初衷,簡子復指出,他2015年參加了大陸獵豹移動在台灣舉辦的紫牛創業大賽,藉著參賽機會第一次踏足北京,並參訪了百度、美團、小米等大陸知名互聯網公司,對他來說,這就像一場震撼教育。

簡子復強調,如果「桃桃喜」的產品能在大陸做到一定體量,就可能成為全球市場規模最大的產品,屆時還可以透過這類娛樂化方式,把易經、節慶民俗等中華傳統文化推向海外;「大陸互聯網的騰飛,為創業者提供了很多機會。」 「在北京創業就像在大聯盟打棒球」,簡子復直言,要玩就一定要到最好的賽場裡去,況且大陸與台灣沒有語言、文化等方面的障礙,其實更適合有能力的台灣年輕人來闖一闖。

抱團登陸 把夢想變成現實

當然,同樣具備勇氣的還有隻身在廈門創業的曾翊展。在台灣有5、6年導遊經驗的曾翊展,夠大膽又機靈,看準廈門是大陸對台政策的前沿,又是熱門的觀光景點,決定落腳廈門海滄區的騰邦欣欣旅遊產業園,並創立了「寶島夢工廠」。 「我不只是憑空作夢,還要把夢想變成現實。」曾翊展的「夢工廠」,其運營團隊、員工乃至物料、設備全部講求「原汁原味」,都來自台灣,包括觀光工廠、文創品牌等。

談及夢工廠吸引廣大觀光客的最大法寶,曾翊展表示,「就是一站式體驗」。 透過類似觀光工廠的概念,讓前來的遊客學習製作專屬鳳梨酥、體驗太陽餅如何DIY、品嚐蝦餅如何遇上「冰淇淋」,遊客特別是陸客們可以在這裡一次性體驗諸多極富創意的台灣特色產品。

曾翊展認為,台灣其實有很多精緻、有故事的文創品牌、小型觀光工廠,但畢竟市場太小,而這些中小品牌要獨自來大陸發展則勢單力孤,所以才讓他萌生抱團登陸的想法。

網購與物流發達 低成本實現創業夢

至於90後的台灣女孩吳宜庭,也在蓬勃發展的大陸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出身中醫世家的吳宜庭,高挑的身材,落落大方的談吐,這是我對吳宜庭的第一印象。坦白說,同樣在大陸創業,女性可能遭遇的挑戰,遠比男性高得多。

吳宜庭稱,2011年時她赴大陸就學,期間看到大陸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網路購物與物流業又十分發達,讓台青可以低成本方式實現創業夢,是相當適合的環境。 吳宜庭2017年3月在南京「眾創碼頭」創立的四季瑞禾,主打藥膳調理包,目前業績每月可達3、40萬元。她認為,大陸民眾越來越講求健康養生,藥膳的營養價值對人體的健康有良好的保養調理作用,這類產品在大陸有巨大的潛在商機。

政治、家庭、資金 台青登陸最大挑戰

台青赴陸打拼,有「口袋滿滿」、「實現夢想」等光鮮亮麗的一面,但也有「鎩羽而歸」的辛酸故事。大陸市場雖然充滿機遇,但也伴隨著挑戰與困難,在還未達到成功的彼岸之前,更多換來的是一身遍體麟傷。

小凱(化名)的西進故事,幾乎是在我有限經驗中所聽過,台青赴陸失敗最深刻的例子。同樣是在帝都咖啡店的場景,但不同於簡子復的樂觀氛圍,與小凱的會面,感受到的是無盡的失落。如果說要形容什麼叫「跌到谷底」,當日的小凱堪稱是最現成的例子。

擁有一身好歌喉的小凱,原本寄望能在諾大的北京市場,找到人生的表演新舞台,但政治因素打碎他的美夢。 小凱抱怨,大陸的部分同行經常有意無意要他表態政治立場,這樣的作法讓他不堪其擾,「我只是想要好好的唱歌,這跟我的政治立場有什麼關係」;事實上,碰面當天,小凱已收拾好行李,準備隔日就返台。

小凱的例子絕非只是個案,而政治干擾其實也是台青西進大陸最不願面對的情況;雖然多數台青選擇以迂迴的方式繞開這類問題,但可以預見的是,這種「潛規則」情況,在當前兩岸態勢下,恐怕只會多不會少。

撇除政治問題,赴陸創業最常聽到的便是「拋家棄子」,與家人的關係面臨考驗。三天兩頭就往來兩岸的曾翊展稱,現階段也只能把老婆小孩留在台灣;此前曾有台灣雜誌製作所謂「候鳥爸爸」的專題,形容的正是曾翊展這類隻身赴陸的台青或台商。

此外,曾翊展也直言,台青赴陸創業最頭痛的是「調頭寸」,有時候前期資金到位了,後期的資金卻還沒有著落,有時候進駐創業園區的行政公文蓋了2、30個章,但批文卻連個鬼影都還沒見到。

教職僅提供短期保證 變數大

至於近年大陸積極向台灣青年博士招手,雖然看似條件優渥,但卻隱藏諸多不確定性。尤其是在大陸新一輪對台31條啟動後,對岸招手的力度越來越強。 不過,有近期曾經赴對岸面試的台灣博士就直言,雖然對岸開出的條件非常好,看起來可以馬上解決在台就業難的「燃眉之急」,但是所提供的教職通常都是2至3年為限,長遠來看,變數很大。

阿權(化名)就說,坦白說,大陸開出來的條件很好,即便是面試也提供來回機票錢,但問題是,大陸的學校所釋出的教職就只有2年的期限,「2年後又該怎麼辦呢?我還有家庭要養,這樣的風險實在太大」。

平心而論,阿權的擔憂並非全無道理。這幾年在大陸駐點期間接觸過不少在大陸就業的台籍教師,的確有不少人私下直言,台籍教師畢竟不同於大陸本地老師,礙於政策其實很多研究計畫都難以申請,而且部分台籍老師還必須負擔大量的授課時數,基本上根本沒時間做自己的研究。

風光的背後是無數汗水與努力的堆疊,台青西進大陸「有苦有笑」,「喜悅中難掩一絲落寞」。台青西進大陸的故事仍將持續譜寫,而他們的奮鬥歷程,也將成為全球看見台灣的新視角。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