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海基會style 協助在陸「國人」返鄉的引路者◆文/戴敬文《交流雜誌108年4月號第164期(歷史資料)》

「沒啦、沒啦,這些都是應該的!」這是李純惠接聽民眾來電或處理案件最常出現的結語。對她來說,每一件兩岸民眾服務案,背後都是好多人,甚至一個家庭的寄望。幫助民眾是責任、也是初衷,這是她22年來在海基會工作的寫照以及始終不變的原則。

民眾返鄉的引路人

1990年代時期,剛從學校畢業的李純惠無意間在報紙徵才廣告中看到海基會「招募文書處理人員」,心想「這個我應該可以吧!」一腳踏進服務兩岸民眾第一線,一做就是二十幾年。

平常講電話嗓門大,李純惠得知成為雜誌故事的主角,則顯得有些低調羞澀。她海派熱情的性格,更獲得「阿季(台語)」的稱號。常有民眾事後致贈小禮物到海基會表達感謝,她總是說,「吼!這沒什麼啦,幫民眾解決問題最重要。」為善不欲人知的服務熱忱,除了熟悉兩岸文書驗證,近年也投入協助滯留中國大陸的台灣民眾,尋找出一條「平安回家」的路。

服務工作包羅萬象

海基會自1990年成立以來,主要辦理兩岸民間交流涉及公權力之事務性與技術性的工作,服務內容包羅萬象,除了協助政府了解民眾需求、辦理兩岸文書驗證、機關間的行政協助及兩岸民眾意外事件的緊急協處以外,也包括幫兩岸民眾調處商業、旅遊、家事糾紛等各種情況。

李純惠說,她經手過很多種服務案件,甚至偶爾還要充當民眾的「婚姻協調人」。她曾經接到民眾來電陳情,說著說著就哭了出來,原來是丈夫長年在中國大陸經商,導致雙方婚姻亮起紅燈,希望海基會能「協助讓丈夫『回心轉意』」。

面對超出「海基會能力範圍」以外的工作,同樣身為兩個孩子母親的她,深刻理解陳情人獨自在台灣經營家庭的辛苦,「或許對方要的不是協助,而是一個願意傾聽的對象。」李純惠說,雖然「清官難斷家務事」,但還是盡力提供關懷,沒想到陳情人心情平復後,反開玩笑地說:「妳好像海基會的『張老師』專線,讓我感到很安心、很溫暖」。

近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趨緩,進而影響台商與台幹事業前景,部分民眾甚至無法順利返台,長期滯留當地,面臨身無分文、證件過期、健康困難等窘境。

李純惠回憶,曾有民眾早年搶搭中國大陸投資熱潮,西進開工廠,事業做得有聲有色,但晚年因為投資失利而散盡財產,又不幸中風導致不良於行,直到積欠龐大醫療費用被當地台商協會發現後,才通報海基會協處。李純惠坦言,通常接獲類似案件,最大的困難不是讓當事人返台,而是說服在台灣的家屬,放下心結與恩怨。「遇到這種情況,一邊是家屬的不諒解,另一邊是遭逢變故、無依無靠的當事人,我身處其中雖然尷尬,但還是硬著頭皮幫忙勸和『別人的家務事』,」她坦言,最後如果還是無法說服家屬,只好退而求其次聯絡社會局,尋找適合的安養中心,讓當事人返台「居有定所」、安養晚年。

協處個案當中也有不少感人的例子。李純惠曾遇到一位年近七旬的張姓台商,曾是眾人之上的大老闆,但遭逢外在經濟環境劇變及當地官員索賄無度,最終宣告破產,改賣「蚵仔煎」勉強餬口,直到被當地公安臨檢才發現證件過期,直接關進拘留所。「當時我接到台商協會通報,想盡辦法處理陸方的程序,最難的是說服在台灣的家屬。」

她回憶,當張先生在機場看到全家族都來接機時,所有家人相擁而泣,這一幕令她感動落淚。「能看到他們全家團聚,無論前置作業多麼辛苦煩雜,都值得。」李純惠坦言,這是在海基會工作最大的成就,無價的回饋。

除了充滿人情味的服務電話,李純惠也曾經歷挫折,甚至被民眾拍桌大罵。早年開放探親,兩岸民間恢復聯繫,許多榮民過世後,大陸家屬想提領「戰士授田憑據補償金」,但台灣繼承法規定繼承人範僅限於「配偶、子女、父母及兄弟姊妹」,但陸方繼承法只能載明「第一順序繼承人」,也就是不包含「兄弟姊妹」,兩岸規定不同,縱使完成單方文書驗證,也無法提領補償金。也曾有民眾來海基會,沒有帶齊證件無法領取公證書,或是跑完單方流程也無法提領補償,當場火氣上來,氣得拍桌破口大罵。

面對這種情況,李純惠無奈之餘,仍想著能否再為民眾多做一點努力。畢竟對於有經濟困難的民眾來說,補償金可能是重要的生活費來源,「我只不過被罵幾句,但他們可能因而生活會有困難。」

陸客不幸罹難 全力配合家屬需求

2018年2月6日,當兩岸民眾都身處在過年的熱鬧氛圍中,花蓮發生芮氏規模6.0強烈地震,造成多處民宅大樓及飯店旅館倒塌,景象怵目驚心。李純惠回憶,當時約有五千多名的陸客正在花蓮旅遊,其中包括來台自由行,卻不幸罹難的9名陸客。

「當時花蓮的情況很危急,許多陸客根本來不及拿證件就倉皇從旅館逃出,也陸續傳出有人罹難,」她說,海基會的緊急服務專線徹夜響不停,都是大陸親屬來電詢問在台旅遊的家人情況。

當時李純惠顧不得與家人過年,全力投入協助工作,隨著搜救人員不眠不休的搜尋失蹤者。她說,不幸罹難的陸客分別來自6個家庭,協助來台奔喪事宜,她跟其他同仁一樣,每天從早忙到晚,直到陪著大陸親屬到桃園機場送機,對方一句「謝謝」,道盡所有悲傷與無奈,「當下我只想著希望能減少罹難家屬的悲痛。」

李純惠認為「助人為快樂之本」,工作過程中難免遇到挫折,但因著古道熱腸的性格,只要每次結案獲得民眾一句感謝,內心的成就感非筆墨足以形容。

「兩岸交流三十餘年,自己有幸參與其中22年」她說,會繼續秉持著熱心服務的精神,替兩岸民眾點亮一盞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