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湖北女孩的心內話 台灣讓她學會追夢◆文/繆宗翰《交流雜誌108年4月號第164期(歷史資料)》

來自湖北的汪家欣是個標準九○後女孩,從小聽著台灣流行音樂、偶像劇和綜藝節目。熱愛攝影藝術的她,與時下許多年輕人一樣,面對未來多少有些迷惘。與中國大陸不同的是,在台灣,沒有人質疑她的夢想是否「實際」,更多的是鼓勵她勇敢追夢。

飛往另一片土地追夢之前,汪家欣在今年1月獨資舉辦了一場名為「你們」小小攝影展,作為向台灣臨別贈禮,也展示出她與許多陸生在台共同編織的夢。

1996年出生的汪家欣,高中畢業後便來台求學。和許多陸生一樣,來到台灣的前幾年,總覺得「食物太甜、沒有線上支付好不方便」,種種不習慣讓她無時無刻不想回家,「我甚至覺得不會在這裡讀太久」。

看見尊重與關懷

沒想到,這些不習慣漸漸的被人們的熱情所征服,一晃眼便在台灣待了5年。「我們大學一位老師,甚至存下自己一整學期的鐘點費,在期末作為獎學金,資助生活比較困難的同學,這是我在大陸不曾見過的,這是對人真正的關懷」。

被問到對台灣的什麼印象最深,汪家欣說,「這裡的人們鼓勵你去追夢,而不是反問你失敗了怎麼辦;遍及各處的無障礙設施、對同性婚姻的討論、立法,也都展現這片土地,對每個個體的尊重,這是中國大陸仍缺乏的」。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畢業後,汪家欣考上國立政治大學傳播碩士學程,研修半年研究所課程,接著申請上紐約大學公共關係與企業傳播碩士學程。被問到為什麼不一開始就申請國外的學校,她小聲而靦腆地說「因為不捨離開台灣」。

過去曾擔任湖北赴台陸生會會長的她,對陸生來台的心境轉變非常瞭解。她認為,凡是來台灣念過完整4年大學生涯的學位生,大多數都會對這裡產生無盡眷戀。「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再來到這裡了,但對這裡的情感是不會沖淡的」。

在她的攝影展會場裡,有一整面留言牆,牆上是許多與她一樣長期在台求學的陸生對台灣的「心裡話」。有人寫著「台北是我的第二故鄉」;還有人說「我做夢都想回到那裡去」。

汪家欣表示,那是她所收集到,許多已畢業離台的陸生,對這片土地的共同思念。希望藉由整理這些對話,當作對台灣的道別與致謝。「陸生在離開的瞬間,就跟這個地方毫無關係;因為不能回來,也好像沒有來過一樣;爾後回憶起這段日子,如夢如幻」。

談起在台灣的回憶,汪家欣說起自己在研究台北市的地圖時,偶然發現,原來台北的街道命名與位置分布,和中國大陸的省市有所對應。所以在她求學的5年裡,將足跡遍及台北各處,也如同環遊了中國大陸一圈。

汪家欣說,走過這些地方,她便能體會當年許多人隨著國民政府來到台灣、成家,從此異鄉成為故鄉的感受。而這些路名,便成為回憶家鄉的索引。

多元開放教育 化解誤會敵意

除了致謝以外,汪家欣也將陸生來台求學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反映在作品中。例如,攝影展的主視覺海報,便是一個女孩站在海邊,身上裹著寫滿「三限六不」的布條,周圍則充斥著大陸網民「活該,為什麼要去(台灣)」、「台巴子文憑」等謾罵標語。

汪家欣坦言,陸生在兩岸間都面對學歷採認與就業限制,兩岸網民對陸生也常有誤解與偏見,不是被批評「你們426」,就是被罵「台巴子文憑」。

她表示,對一個18歲高中畢業生而言,初到陌生環境求學,就得面對「歷史遺留問題」,確實有很多不適應。但台灣多元、開放的教育,加上老師與同學的關心,讓她漸漸理解「陸生往往只是大家對兩岸政治不滿情緒的宣洩窗口之一,其實人們並沒有針對性」,因此漸漸能夠釋懷。

汪家欣也提到,許多台灣朋友,常在網路上對中國大陸有所批評,但在現實生活卻對來自中國大陸的朋友非常友善;同樣的,許多中國大陸朋友對待台灣人也是如此。因此,她鼓勵陸生能多到台灣交流,「只要願意打開心胸,真的來過這邊,才會知道台灣的美好」。

她說,對來過台灣完整研習學位的陸生而言,台灣在他們形塑人生價值觀的黃金年華,發揮著關鍵作用。尤其是1990年後出生的中國大陸青年,從小就是在台灣的影視作品下成長的,對台灣文化相對熟悉,台灣文化對中國大陸青年影響非常深。「或許我們(陸生)對14億人口的大陸而言,不會產生什麼影響,但我們仍會把在台灣學到多元、包容精神,運用在未來的人生過程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