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以古為新 讓傳統戲曲走入現代觀眾生活◆文/李欣恬(北藝大音樂學系博士生、中國時報文化組記者)《交流雜誌108年8月號第166期(歷史資料)》

傳統藝術被視為珍寶,為了延續傳統藝術生命,發展多樣面貌,讓現代觀眾有機會碰觸傳統戲曲,各團隊開始做不同劇種間的跨界實驗作品,今年上半年,台灣團隊主導不少跨界實驗作品,並在國際舞台上獲得好評。像是國光劇團的實驗京崑作品《天上人間-李後主》、新編劇《十八羅漢圖》,以及當代傳奇劇場為南韓國立劇院量身打造的板索里版《霸王別姬》,還有朱宗慶打擊樂團將擊樂和京劇結合的《木蘭》,都是兩岸、南韓等地,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新時代的傳統戲曲 音樂仍是關鍵

這些國內外的傳統元素應用,都扣合著一個最大的命題,就是音樂;音樂始終是不同劇種、樂種之間,得以融合的黏合劑,基於不同樂律、樂制,創作者往往需要花費極大的力氣,保留原始樂器的特性、原來樂種的特點,但又能和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律制合在一起。音樂在歷史發展中,被制定下來的面貌,既是各傳統藝術的特色,也是一種限制,如何打破限制,成為現代創作者的課題。

近期較為成功的作品,包括國光劇團和日本橫濱能樂堂所合作的《繡襦夢》,將崑曲、舞踊兩種源自不同文化的傳統藝術作融合,除了以傳統崑曲《繡襦夢》為本,也打破三味線和崑曲之間,律制先天上的藩籬,以「首調」唱法,找到彼此間的共通點,讓崑曲、舞踊兩種不同的表演藝術系統得以順利整合在一起,織出特殊的形式,使得現代觀眾能同步欣賞這兩種藝術的根本,以及品味再造之後的風貌。

首演之後,日本知名劇評人大岡淳大膽將其定位為「這個作品為傳統戲曲找到新未來」,他以這件作品預言,「崑曲的未來,在台灣有許多發揮的空間。」

南腔北調 當京劇遇上南音

而國光劇團和新加坡湘靈社合作的《費特兒》,更將大鳴大放的京劇和溫文儒雅的南音置放在同樣的舞台上,巧妙地透過音樂,調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除了傳統樂器演奏,也運用了西方的古典樂器大提琴,作為節奏樂器、旋律樂器的使用,表現京劇強而有力的鑼鼓點,以及南音的抒情傳統。

在南韓,更借重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國家文藝獎得主吳興國翻轉京劇的經驗,邀請他為其打造一部融合韓國傳統說唱藝術板索里唱腔和京劇身段的《霸王別姬》。演出現場,新生代演員以傳統的板索里氣勢非凡的唱腔,表現傳統京劇霸王出場時的霸氣十足,由演員反串飾演的虞姬,其概念也是承襲自古老中國京劇四大名旦的乾旦表演方式,以及梅派所樹立的虞姬表演程式,在南韓演出造成轟動,自傳統發揮而來的力量,令人耳目一新。

著重人性刻劃 引發觀眾共鳴

國光劇團日前在上海演出、融合京崑的實驗新編劇《天上人間-李後主》,以詩詞內容建構李後主的一生,以崑曲演唱詩詞橋段,顯得雅緻,敘事結構就以京劇演唱,讓節奏明快,還有談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牽引,如何左右著藝術真偽的新編劇《十八羅漢圖》,都為傳統戲曲,帶來全新風貌。

中國大陸國家話劇院導演王曉鷹觀察,《十八羅漢圖》的劇情並不說教,但卻從人的情感點出了文化傳承的脈絡,「劇中人性的優劣面,也是藝術各面向的隱喻,這是一部帶有文化底蘊的劇本,加上演員的傳統功底,以及超出傳統藝術領域的表演內涵,都是從現代藝術的角度,呈現人性情感的波動。」

兩度獲大陸編劇最高獎項「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的劇作家羅周表示,編劇拉出世俗與藝術兩條支線,並讓這兩者有交融的機會,是特別的手法,「劇中的尼師和孤兒,日夜接力修復同一幅畫作,兩人避不見面,單從對方的修補痕跡,理解對方的心思,這樣的情感交流,比兩人在舞台上直接演感情戲還要深刻,是非常細膩的安排。」

以上都是近年台灣傳統戲曲以古為新,在跨界實驗上所碰撞出來的火花,值得一提的是,傳統戲曲帶給現代藝術的滋養,不只在劇場領域,當代作曲家也從傳統元素汲取養分,如甫於台演出的香港音樂人李勁松,就大膽將南音和電音融合在一起,運用兩者最大共通點「即興手法」巧妙嫁接,為觀眾展現極佳的現代手法。異中求同,成了跨國與跨代的主要創新手段之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