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追尋台灣伐木記憶 百年林業文化傳承◆文/黃郁婷《交流雜誌108年8月號第166期(歷史資料)》

歷經繁榮輝煌、人聲鼎沸的林場,日據時代被稱為「摩里沙卡」,林田山林場伐木聲已逝,森林鐵道、索道走入歷史,如今轉型為林業文化園區,古樸、靜謐的林業氛圍,一處幾近遺世獨立的小山城,搖身一變,成為東部地區重要的觀光旅遊景點。

多年的伐木歲月記憶中,鐵道與索道運轉不停,留存說不完的故事,炎涼與悲傷,都值得傳誦。

森林茂密無盡藏 開啟台灣伐木史

台灣森林蘊藏著豐沛資源,曾令一世紀前進行台灣森林資源調查的日本人驚呼「無盡藏」,著手進行縝密的數據調查,不僅編定森林開採計劃、更劃分事業區,大量砍伐檜木。尤其是花蓮,昔日為台灣伐木重鎮,擁有林田山、太魯閣及木瓜山等三大林場。1975年,因環保意識抬頭的林業政策,政府開始正視過度開墾帶來的環境問題,採取保續經營原則,設立保育園區、森林遊樂園區,以觀光教育、科學研發等方針,積極培育森林資源、建立民眾的護林知識。為了台灣社會發展,「無盡藏」的恩惠也帶給這片森林幾許哀愁。

以現代的眼光也許質疑砍伐原始林的必要性,但在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初期百廢待興,林業、蔗糖和稻米是賺取外匯的重要渠道,力行農林業扶植工商業政策。台灣社會無以興盛。走訪林田山,不僅可探見台灣林業發展軌跡,一窺伐木人在山中的生活甘苦,更重要的是,對台灣林業政策的發展歷程能夠有所認識。

文化資產保護的林業歷史聚落

花蓮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位在台9線244公里處,占地逾15公頃,為東部唯一被列入文化資產保護的林業聚落,曾是台灣第四大林場。1918年,日本人在花蓮設立「東台灣木材合資會社」,隔年改組為「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並在林田山進行伐木,隨著生活機能逐漸完善,建設運材鐵道、中山堂、員工宿舍、醫務室、福利社、米店、雜貨店、洗衣部、理髮部、消防隊等,全盛時期聚集4、500戶住家,連幼稚園和小學都有。

林田山舊名為「森」,意即密佈森林的山坡,園區群山環繞、景致優美,日據時期的鐵路已築有萬森、溫泉、大觀等線,之後高嶺線再延伸為7公里。戰後伐木轉由台灣紙業、中興紙業經營,森林鐵道及索道甚至還可直通七彩湖。1991年全面禁伐天然林的政策實施後,逐漸走入歷史。過去有「小上海」之稱的林田山林場,以保存最完整的伐木基地聞名。

時至今日,昔日的喧鬧、熱絡已然消失,但不變的是老舊房舍、檜木日式建築和過去運送木材的鐵道,依然靜默的佇立於園區。花蓮林管處整修既有的日式建物設施,目前對外開放的有展示館、中山堂、服務中心咖啡一二館、場長館、木雕一二館、機械修理工廠、林業生活館、米店及醫務室等,並修復部份林鐵,提供遊客參觀體驗。

東台灣最早的戲院「中山堂」

中山堂係林場員工與居民的精神寄託所在,建材取自林場自產的台灣扁柏,以人字樑木工法構築,設有表演台,座椅也是檜木製成具靠背的長椅,依序漸高,讓後排的人也可以有良好的觀賞視野。當時林場員工則善用場地,利用公餘之暇組織樂團、話劇社,精湛的表演深獲好評,甚至獲邀至其他單位公演。

縱橫山林的森林鐵道

早期林田山林場使用「木馬路」作為運輸原木的交通設施,所謂「木馬路」,即沿著伐木基地到山下土場(木材集運場)開闢的運材小徑。但較為方便、快捷的運材設施,則是索道與鐵路,接連各個伐木區的鐵道大多架設於蜿蜒山壁,懸空的棧道式設計,架設時多使用台灣森林少見的針葉一級木。為了節省燃油,嘗試上山時用「蹦蹦車」在前方拉曳,下山便溜放。直至林田山林道完成,卡車取代火車成為最快捷的運輸工具,森林鐵道便逐漸功成身退。

聚落活化、社區合作 帶動就業機會

近年來,林田山在當地文史工作室人員奔走下,加上林務局推動社區林業計畫,將林業帶入社區,以社區結合林業,再造林田山為一座林業文化園區為使命,試圖賦予另一種內涵,使沉寂已久的林田山風華再現,造就了嶄新風格,又不失當年林業風味的原汁原味。

政府也規劃將林田山打造成「再現林業聚落的生活型文化園區」,重現林場早期生活場域,透過舊鐵道的再利用工程,改善出入動線,以「聚落生活景」為發展核心,運用現代科技重現林業歷史現場,透過聚落活化、社區合作以及居民與管理處共管共榮方式,保存林場昔日生活景象,俾利創造更多在地就業機會。

承受森林恩惠 造就台灣經濟發展

伐木是高風險的工作,從伐木、集材、運輸,只要一不小心都可能發生事故,過程既危險又辛苦。在瞭解台灣林業史之際,值得台灣社會共同深思的是,林業該如何轉向發展,以及如何理解身邊的自然資源,並與之和諧共處。

林業是在一瞬間使用了樹木千百年生命的產業,樹木好不容易長了千百年,瞬間為我們取用,無論是砍伐、利用林木製品時,都需慎重考慮;林業經營也須奠基在其他生物也能生存的條件下。

這幾年台灣發展新林業的聲浪不斷,不再以生產木頭為主力,反而重視將木材生產視為森林提供的眾多服務效益之一,除可展現台灣原始森林之美外,也能喚起民眾共同珍惜森林資源,以及支持護管山林工作。讓享有比多數國家富足生活的台灣社會,不忘自然資源供應我們無盡藏的恩典。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