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陸配姊妹在台灣」系列─從爆漿黑糖饅頭到長照中心 王翎鳳打造寶山新樂土◆文/王維斌《交流雜誌108年8月號第166期(歷史資料)》

素有「竹科後花園」美稱的新竹縣寶山鄉,一直是竹科人暫拋塵囂的解憂天堂。天候與土壤條件,適合栽種甘蔗,製糖產業興盛,曾寫下台灣經濟發展史上輝煌的一頁。隨著經濟轉型,農業被工業與科技業取代,製糖業迅速衰退。
十多年前,嫁到台灣的海南姑娘王翎鳳,意外成為寶山鄉製糖業再度復興的推手;同時繼承婆婆志向的新城社區日間老人照護工作,讓老人家笑聲不斷在山谷間繚繞,讓這個被群山環抱的窮鄉,充滿生氣與歡樂。

千里姻緣一線牽 跨海迎接新生活

長得白白淨淨、五官精緻,海南島出生的王翎鳳,沒有濃厚的家鄉口音,乍看之下,與一般台灣姑娘沒兩樣。海南島遠離北京,政治味沒那麼濃,從小在海南第二都市瓊海市長大,父親是經營橡膠事業有成的企業主,王翎鳳從小愛好自由,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勇於接受新事物的挑戰。

高中畢業後,離開家鄉的舒適圈,隻身前往北京讀大學並取得學位,儘管見過「天子腳下」世面,大學畢業後仍回到海南創業。透過朋友介紹,認識了隔著台灣海峽、人在新竹上班的李榮峰。

維繫這段兩岸姻緣,靠的是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從線上聊天、溝通想法、到隔海互訴心曲,遠距交往2年多,見面次數屈指可數。雖然,聚少離多,李榮的成熟穩重與誠懇實在,王翎鳳認定他是值得託付終身的對象,讓原本不捨女兒千里遠嫁外地的母親終於放寬心,2009年,有情人終成眷屬,王翎鳳來台定居。

同理互諒展歡顏 信任帶來新幸福

維繫婚姻並不容易,尤其,兩岸許多風土民情、語言文化、飲食習慣各異,很難避免發生摩擦,王翎鳳初到新竹寶山鄉時,一句客家話都不會,也聽不懂,調適困難度可以想像。各種不適應逐漸累積成衝突與摩擦,前半年可說是王翎鳳生命中的低潮期。

夫婿的體諒與婆婆的包容,讓王翎鳳逐漸卸下心防。「婆婆非常疼我,她說來到這邊就是一家人,把我當成自己女兒一樣對待,這句話對我非常重要,給我很大的支持,到現在我依然很感謝她。」婆婆的體恤,她感念在心。

她暗自決定「讓自己徹底地融入客家庄生活」,關鍵在於心態的轉變,就是放下身段,放下莫名的堅持,主動積極學習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包括之前因為害怕失敗,相當抗拒的饅頭製作工作。婆婆是饅頭達人,她做的手工黑糖爆漿饅頭,深受街坊鄰居歡迎。

王翎鳳向婆婆學做饅頭,兩個月已通曉整個製作過程,品質和過去相比也不遜色,認真勤奮得到家族的認同。除了製作饅頭之外,很有商業頭腦的王翎鳳,還運用大學時代主修國貿的知識,以及自行創業累積的經驗,導入商業化經營模式,研發新口味與新商品,透過網路行銷與宣傳,締造熱銷搶購的風潮,打響「新城風糖」的名號。從製造、研發、行銷、會計、客服都要處理,每天忙到不可開交,業績也蒸蒸日上。

公公是寶山鄉前鄉長,擁有廣大土地,李家本來只有一排平房建築物,經過她與夫婿的規畫,陸續開闢甘蔗田、咖啡廳、生態池、草地區、柴火大灶等,硬體設施逐步完備,變身為生態農業園區。將生態農業園區與手作饅頭DIY、採果樂及生態導覽結合,成為豐富的套裝行程,讓更多人認識寶山的糖文化和農村風情,也為「新城風糖」打造全新的品牌形象,經過10年耕耘,新城社區果然呈現新風貌。

熱心樂齡公益事 打造農村新風貌

過去寶山鄉因盛產甘蔗,製糖業發達,隨著時空環境變遷,產業逐漸沒落,面臨青年外流與社區高齡化問題。王翎鳳的婆婆熱心公益,長期關懷老人照護工作,曾擔任新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夫婿李榮峰去年剛當選鄉民代表,對家鄉土地有濃厚情感,創辦「老人共食學堂」及關懷服務工作。老人家白天到社區養護中心「上課」,包括邀請協會老師教授外丹功活絡身體,中午提供老人共餐,老人家吃完飯後,回家睡午覺,傍晚再出門接孫子放學,讓社區及附近老人過著有人照料的規律生活,為日漸老化沒落的農村注入活水。

王翎鳳說,社區發展協會將20%盈餘回饋給社區做為社福與樂齡活動,例如,平日中午固定的共食學堂,供餐給樂齡學習中心長輩,送點心給獨居老人,聯繫社區情感,讓長輩能夠放心安老。另一個重點工作是,與在地農民簽定契作,保障農民有一定價格的收成,不因天災而受到價格波動。

尊重包容到理解 融合有賴新思維

嫁到台灣生活邁入第10年,王翎鳳感受到兩岸不同的差異,相較之下,她喜歡並認同台灣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尤其,「自由」是台灣最珍貴的價值。「過去在中國大陸生活,訊息比較不通暢,不了解國外情況,到台灣以後,大量資訊流通,視野更加開闊。回娘家跟海南朋友見面時,常跟她們分享生活經驗。」

身為新住民,王翎鳳很關心與她相同背景的陸配姐妹們,只要能力範圍許可,盡力協助提供陸配姊妹工作機會。「我們聘請了新住民姐妹跟二度就業媽媽加入工作夥伴,因為很多新住民因為語言、文化的隔閡,無法融入台灣的生活,甚至造成許多家庭問題,希望透過提供工作機會、開設課程,幫助她們打開心胸,走出家庭、走入社會,思維改變了,生活就有可能產生變化」。在她的號召下,成立新竹縣寶山鄉新住民關懷協會,擔任第一屆理事長,全面照顧新住民生活。

王翎鳳認為,新住民到台灣,面對不熟悉的環境,會遭遇很多困難和挫折,希望政府能再多予協助,讓她們知道有哪些資源可以運用。她指出,剛到台灣時,為了辦理定居申請程序,跟移民署互動比較頻繁,這幾年有機會參與海基會舉辦的活動,對其服務功能有更深入瞭解,也知道海基會幫姊妹做很多事。

貫注對土地的愛 創造樂活新未來

不同於其他陸配姊妹掙扎於底層生活,王翎鳳婚姻事業兩得意,經常台北─新竹兩地跑,也到處演講。談到未來的目標,美麗的雙眸露出光芒,她表示,現階段長照工作只是開始,未來希望能在寶山鄉打造一個功能完整、永續經營的長照特區。

為了實踐目標,王翎鳳把握每一分鐘,在繁忙生活中挪出時間進修,利用假日在玄奘大學攻讀企管碩士,強化管理學的知識;前往日本福島,考察複合型長照中心,借鏡先進國家的經驗,期待發展出適合在地的營運模式。

幹勁十足,王翎鳳投入長照服務,做得有聲有色,「現在是一個高齡化社會,長照服務刻不容緩,我的個性是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自己以後也會住在這裡,更要用長期的眼光做完善規劃」。從海南島遠嫁台灣新竹,經過10年淬煉,王翎鳳早已融入台灣這塊土地,用心思與精力回饋新故鄉,用自己的方式打造「理想烏托邦樂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