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ㄟ尚好 食用品純淨標章成趨勢◆文/程澈《交流雜誌108年8月號第166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食安風波過後,你每天如何挑選送入口的食品?每當翻開包裝背面,有看沒有懂的食品添加物是多餘,還是加工必須?
由消費者角度出發,「Clean Label潔淨標章」即是一項2011年源自英國、2015年擴大於歐美食品發展通路,針對於食品安全、透明成分標示的訴求。
近年,包含全美最大天然有機食品連鎖零售商「全食超市Whole Foods」也導入此標章,提出詳細的不添加成分,滿足消費者對純淨飲食的需求。
「Clean Label潔淨標章」主要有4個目的:
一、減少添加或是無添加食品添加物
二、配方簡單
三、加工製程簡單
四、資訊透明
純淨飲食不僅在歐美通路,台灣也有業者願跟上「Clean Label 潔淨標章」趨勢,發展出兩種標章:「潔淨標章」與「雙潔淨標章」,以標章的葉片形狀作為區隔,提供企業自主管理之用:
潔淨標章:其原料為非基因改造、農藥殘留符合法規。所有產品需符合八大不添加原則,包含防腐劑、人工香料、人工色素、人工甜味劑、漂白劑、保色劑、結著劑、含鋁膨脹劑等八大食品添加物。
雙潔淨標章:這是在符合「潔淨標章」的條件下,更加嚴格規範食品添加物的容許範圍。僅能使用國內政府食品法規所允用800多種的食品添加物中的十分之一,共82種添加物。在雙潔淨標章標準下,更有許多食品甚至達到無添加的等級。
著重「八大不添加原則」 便利商店也響應
食品添加物並非食安殺手。善用食品添加物能讓食品在製造、運送或儲存過程中更好吃、更安全、且不易變質。最初的食品添加物,像是香料、鹽巴等,就能達到調味、幫助保存的功用。隨著科技演進,人們利用化學合成的方法,開發出天然食物中不存在的化學物質做為添加物。
「Clean Label 潔淨標章」認證不等同於「零添加」,其中提倡的「八大不添加原則」,是針對以下八大人工化學添加物:
一、防腐劑
防腐劑的功能在於防止食品腐爛變質,可以抑制微生物、細菌的生長,延長保存期限,可間接預防食品中毒的發生。常見的類型有:用於魚肉煉製品、醬菜、果醬的「己二烯酸(山梨酸)」、「苯甲酸(安息香酸)」;用於乾酪、乳酪、奶油及人造奶油等產品的「去水醋酸類」等。
二、人工香料/調味劑
又可分為鮮味劑、酸味劑等。鮮味劑如俗稱的「味精(麩胺酸鈉)」,可增強食品的鮮味;酸味劑讓食物嚐起來更酸,產生清爽的口感,並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長的作用,像是「檸檬酸」、「醋酸」等,常被使用於飲料、果汁、御飯糰等食物。
三、人工色素/著色劑
目前台灣核准 46 種來源的天然食用色素和8種人工合成色素。天然的例如類胡蘿蔔素、葉綠素、薑黃、胭脂紅等。
人工合成色素是以煤焦油中分離出來的苯胺染料為原料製成的,比天然化合物更耐熱更鮮豔,且成本較為低廉,包含「紅色 6、7、40 號」及「黃色 4、5 號」還有「綠色 3 號」及「藍色 1、2 號」。常用於人造奶油、果凍、甜點和飲料等。研究指出可能造成孩童過動、注意力不集中或過敏等健康隱憂。
四、人工甜味劑
常見的像是糖精、阿斯巴甜。其中「阿斯巴甜(Aspartame)」是被廣泛使用的人工甜味劑,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只要使用少量即可產生需要的甜度,許多低熱量的無糖飲料都是使用阿斯巴甜,例如可口可樂Zero。
另有天然甜味劑來源取自動、植物,例如從藍莓提煉出的「山梨醇(D-Sorbitol)」,甜度為蔗糖的一半,常見於口香糖、果醬。
五、漂白劑
食品漂白劑是破壞、抑制食品的發色因素,使其褪色或使食品免於褐變的食品添加劑。如酸菜、筍乾等醃漬食品中可合法使用漂白劑「亞硫酸鹽類」,用以提升賣相、抑制細菌。
六、保色劑
食品保色劑是指本身不具有顏色,但能使食品產生顏色或加強食品的色澤,也叫發色劑或呈色劑。常見種類如硝酸鹽、亞硝酸鹽類,普遍添加於肉製品及魚肉製品中,除改善或保持食品顏色,也可抑制肉毒桿菌等的形成。
七、結著劑
能使加工產品經過不同烹調處理方式或切割時,不會產生碎裂的情況,且能保有食品的完整性。常被添加的食物有魚丸、肉丸、漢堡肉、重組牛肉、素肉等。
八、含鋁膨脹劑
泡打粉,一般俗稱發粉,為食品的膨脹劑。含鋁泡打粉鋁的來源就是俗稱的明礬(硫酸鋁鈉)。用法與麵粉混合過篩,經加水後加熱會釋出二氧化碳氣體使食品產生膨軟、酥脆,主要用在油炸物、油條及糕點類如餅乾、蛋糕、發粿等。
過度攝取鋁可能造成腦部組織損害,可能引起精神與神經功能混亂、記憶力減退與智力退化,以及降低飲食中磷的吸收、造成骨骼含鈣量減少。
「Clean Label 潔淨標章」不只食品製造業者能推動,國內便利商店業者即以通路之姿響應。
根據750萬名全家便利商店會員的消費資料顯示,消費者不喜歡基改、過多人工添加物的商品,訴求原料和製程簡單的食品。然而,幾年前全家嘗試推動「添加物減半」行動卻困難重重,一來是國內缺乏少添加法規的統一標準,二來是自主管理缺少市場公信力。
2018年,全家導入「Clean Label潔淨標章」評鑑系統,從自有品牌做起,首波推出70項潔淨標章食品,包含冷凍調理食品、麵包、飲品、輕食、果乾及冰品,隔年計畫擴大至鮮食產品,並在2020年將商品通過評鑑數達到最大化,更回推呼籲食品製造夥伴響應,攜手醞釀新一波食品轉型。
保養品也能講求「純淨」
不僅吃的講求「純淨」,連用在身體上的保養品也能用這套標準把關。
率先啟動國內「Clean Label」評鑑制度的業者,自 2018 年也開始啟動保養品潔淨評鑑機制,提出4項基本訴求:
一、減少使用石化合成之原料
二、簡單的產品配方、使用易於分解、環境友善之原料
三、綠色製程之產品,綠色製程包含少用能源、廢棄物可再生利用
四、簡單透明的資訊
這套評鑑機制也將保養品分為潔淨與雙潔淨兩種分級:
等級 | 潔淨 | 雙潔淨 |
---|---|---|
條件 | 1. 保養品採用之原料、製程及成品品質應符合當地法令相關規定 2. 原料須符合原材料通則。 3. 天然來源或有機成分比例總計超過 70%(水不列入計算)。 4. 少用石化原料。 5. 使用易於分解、環境友善之原料。 6. 配方簡單及綠色製程之產品,綠色製程包含少用能源、廢棄物可再生利用。 | 1. 應符合潔淨標準。 2. 天然來源或有機成分比例總計超過 90%(水不列入計算)。 3. 不添加石化原料。 4. 使用 100% 天然來源色素、香精及防腐劑。 |
要成為「Clean Label」認證的保養品有嚴格的要求。產品每一個成分的原物料產地以及成分的實際功能等資訊,不僅要通過書面審查,供應鏈團隊也需安排「Clean Label」評鑑系統的稽核人員進行實地審查,且提供工廠生產流程圖、設備與空間配置說明、水質以及包裝材料檢驗報告,以評估製程中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
任何評鑑都只是開始。「Clean Label 潔淨標章」審查機制不只是在替消費者把關,另一方面,也協助業者認識、檢驗自身產品更多的細節,也能輔助其供應鏈上的每一份子以不同角度的思考、調整經營方向。
回到消費者角度,「Clean Label 潔淨標章」並非是購買食品的唯一依歸,但其中探討的食品以及用品的訴求,幫助我們在選購當下,更清楚掌握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