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魅力苑裡 古風與藺草的經典小鎮◆文/李莫寧《交流雜誌108年10月號第167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配合2019年「小鎮漫遊年」,交通部觀光局於2018年底舉辦十大經典小鎮票選活動,票選結果大爆冷門,苗栗苑裡以黑馬之姿勇奪第一,擊敗新北瑞芳、彰化鹿港等知名觀光聖地,苑裡遂從過去的默默無名,一舉擄獲眾人目光。許多人不免要問,究竟,這個濱海的偏鄉小鎮,有何魅力讓眾多網友如此青睞?

房裡古城 遙想當年風華

「苑裡」地名源自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苑裡社」,為苗栗縣最早開發的鄉鎮之一,北靠通霄鎮,西濱台灣海峽,南隔大安溪與台中大甲對望,東依火炎山與三義鄉相鄰。早在明鄭時期就有漢人入墾,1764 年清朝政府正式設治,置苑裡堡,下轄苑裡街等庄街。

苑裡鎮內的房裡古城,是苑裡最早發源處,原是道卡斯族蓬山八社「房裡社」所在地。清咸豐年間,泉州人在房裡庄之北建街衢,全盛時期,鹽館年產2,000石,是全台有名的「大館」;染布業也非常發達,曾有一段時間是全台第二大染布中心。為方便進行商業活動,房裡居民在主要街道上舖設石板,在房子邊上搭遮雨蓬,一時蔚為「不見天街」,盛況可見一斑。後有仕紳倡議捐款築城,設東西南北四城門,城外環植刺竹,竹外有城溝,頗有發展氣勢。但好景不常,光緒2年房裡城遭祝融之災,加上海線鐵路在苑裡街上設站,商業重心移轉,房裡便逐漸沒落。如今城牆已不復見,唯有北邊的大溝渠遺跡,依稀可想見當年房裡城的繁榮景象。

今日尋訪房裡古城,寂寥僻靜,已很難想像當年摩肩擦踵的盛況,然而城內少數破落但風韻猶存的紅磚建築,以及順天宮、房裡溪義渡碑、蔡家古厝等歷史建築與文物,多少保留了房裡城的昔日風華。

蔡家古厝「蔡泉盛號」為房裡保存最完整的歷史建築,為縣定古蹟,興建於光緒末年,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磚造建築。據說是蔡家特地聘請中國匠師來台建造,大部分的建材均從福建運來,所用的磚瓦也是名窯燒造,木料也是來自福州的上等杉木,所以雖經百年,損毀的地方並不多,保存相當完好。「蔡泉盛號」為泉州人蔡枰所創建,因經營榨油及藺草製品致富成為苑裡望族,自雍正初年移墾以來即人才輩出,台灣光復後苑裡鎮第一、二任鎮長均出自蔡家,迄今其後裔仍居住在厝內,對於到訪遊客均耐心解說,娓娓道來這座氣派非凡建築的輝煌歷史。

房裡城內其他古厝也別具特色。沿著蔡家古厝前的街道往北走,一個不起眼的轉角內,「後巷土埆厝」的立牌出現在眼前。走入巷內,兩旁紅磚牆與夯土牆綿延錯落,信步其間,彷彿置身清代街道,不時可見湮沒在漫草間的紅磚古宅,以及頹圯殘破的土埆厝。

土埆厝是一種傳統的房屋建築,主要以稻草攪泥、經日曬後製成的土埆(土墼)做為房屋牆壁,外層再塗上石灰及泥土。由於土埆厝是泥土所建,在化學性質上泥土的比熱較大,不但吸熱慢,散熱也慢,所以土埆厝冬暖夏涼,清爽舒適,據傳是典型的平埔族建築方式,不過較有錢的人家會以磚塊代替夯土砌牆。

距離土埆厝街區不遠處,便是房裡古城的中心順天宮,宮前的廣場及老榕樹為里民的主要活動空間,不時有當地耆老在樹下話家常。順天宮前有座「房里溪官義渡碑」,迄今已有182年歷史。早年房裡溪遇大雨經常氾濫,行人渡河困難,常有土豪劣紳雇人擺渡,藉機勒索高額運費或暴力掠奪。道光17年(1837年),淡水廳同知婁雲為革除弊端,出面邀集仕紳捐助,先購置義田,再以義田租息支付義渡費用,共設置6處屬於官方的義渡渡口,並立碑為記。這座石碑原立於房裡溪畔,因房裡溪氾濫而被大水沖走,被農民拾獲鋪在水溝上供牛車行走,有地方人士發現「石頭路上怎麼有字?」才尋回石碑,重新存放在順天宮外,成為不少遊客探訪房裡古城的第一站。

藺草編織 苑裡人的集體記憶

苑裡也是藺草編織的故鄉,很少人知道,曾風靡一時的藺草製品「大甲帽蓆」,最早產地並非出自大甲,而是隔一條溪相望的苑裡。

藺草可說是原住民給漢人的珍貴禮物。大約在距今近300年前的雍正5年(1727年),兩位道卡斯族婦女發現大安溪下游的野生藺草,嘗試將其編織成草蓆,其後漸漸發展出更細緻的藺編生活用品。隨著漢人移民漸多,有漢人發現藺草有很好的吸濕性與透氣性,紛紛向原住民婦女學習,於是藺編的技術漸漸傳入大甲街、苑裡庄等漢人居住的村落。

藺編製品的魅力,日本人也無法擋。1886年,一位西方人來到苑裡尋找可以用藺草編織出西式中折帽的人,苑裡婦人洪鴛鴦反覆研究,成功用藺草編織出西式中折帽,成為用本地材料生產西式帽子第一人。日本佔領台灣後,苑裡辦務署長淺井元齡找來洪鴛鴦將藺草帽商品化,一時大街上賣的草編帽成為日人熱門伴手禮,甚至外銷到日本及其他國家。當時外銷草帽曾達1,600多萬頂,占當年度台灣外銷出口量的第3名,僅次於糖和米,堪稱台灣地方產業的奇蹟。

二次大戰期間,因國際航線斷絕,藺草帽蓆從外銷轉為內銷。台灣光復後,中國大陸各大城市成為藺草帽蓆外銷的新市場,藺草蓆成為上海高級旅館中最高級的寢具配件,而藺草帽也成為當時最時尚的服飾配件之一。然而,隨著台灣塑膠原料的使用及工廠的興起,帽蓆製造業慘遭前所未有的打擊,曾有的榮景逐漸消失不見。

今日的苑裡鎮天下路老街,昔稱「苑裡街」,是苑裡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和藺編產業的關係非常緊密。天下路曾是藺編產品的外銷櫥窗,全盛時期有數十家內外銷的帽蓆中大盤商,然而,天下路老街和藺編產業幾乎是同時沒落,現在整條路上僅存4家。走進今天的天下路老街,沒有太多的商業氣息,只有街道兩旁斑駁破落的房屋,保留下老街古樸而原始的面貌。

山腳社區 復興藺草文化

1990年代初,開始有地方人士積極奔走,希望喚起苑裡人的藺草記憶,山腳社區尤為積極。山腳社區發展協會透過成立台灣藺草學會,到國中、小開設研習班,以舉辦藺草節與愛藺工藝獎等方式,把藺草的編織文化傳承下去。在山腳社區的努力下,越來越多擁有藺編技藝的婦女重拾藺編的喜悅,更有年輕人及設計師加入,各種創意的藺編製品開始出現,開啟新一波的藺編浪潮。

山腳社區為苑裡極富特色的社區,因背倚後壁山仔(錦山)而得名,位於苗栗山海線交接處,為閩客族群融合地。除了推動藺草工藝文化創意產業不遺餘力,「紅磚文化」亦為山腳社區的產業特點,而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群及其周邊地區,更是來到山腳社區必訪的景點。

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群是日治時代學校提供給老師或官員的宿舍,1935年中部發生墩仔腳大地震,宿舍毀損重建,最早重建的2棟已經拆除,現存宿舍應為 1937年到1944年間興建。宿舍群是典型的日式木造建築,周遭樹木鬱鬱蔥蔥,漫步其中,能深深的感受到一股日式氛圍,恬淡而寧靜,無怪乎假日總能看到不少民眾在此處休憩,讓思緒靜謐地沉澱在天地之間。

宿舍群對面不遠處有一古厝「蔡氏濟陽堂」,據傳與房裡蔡家同一家族,歷經1935年大地震及蔡家後代紛紛搬遷,年代久遠且乏人照料,多處木構造建築及交趾陶壁雕毀損嚴重。後經蔡家後人奔走,被指定為縣定古蹟並著手進行修復,經整修後已煥然一新,可惜已失去原始的古樸感。山腳國小另一側則有一座風格獨特的教堂「山腳教會」,也是歷史悠久,坐落在馬路旁甚為顯眼,藍白交錯的外牆充滿濃濃的希臘風,不少路過民眾會被其吸引,成為拍照打卡的好所在。

靜謐的氛圍加上濃厚的古風,構成苑裡最動人的魅力。因位於偏鄉而長期被鎂光燈遺忘,反而讓苑裡躲過大規模的開發,為台灣保留下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或許就如藺草文化一般,歷經繁華、沒落與復興,苑裡在沉寂已久後也將獲得新生,「經典小鎮」網友票選第一名的頭銜,勢將帶動這個有著「紅磚的故鄉」美名的小鎮,迎來另一個春天。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