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籍醫師在陸打拼 林峻生只為一圓中醫夢◆文/李宇欣《交流雜誌108年10月號第167期(歷史資料)》

在高度競爭的中國大陸醫藥市場,台籍中醫師林峻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他是第一位在陸擔任院長職的台灣人、也是看診量最高的台籍醫師之一。外界看到的他,是令人稱羨的成功人士,實際電機系畢業、半路出家的他,憑著一股熱情,走過艱辛刻苦歷程,只為一圓「中醫夢」。

基因裡的中醫血脈

「小時候從來沒有把醫師當成未來志願,」林峻生坦言,出生中醫師家庭的他,曾祖父曾是地方「道醫」,台灣尚未經濟起飛前,沒有全民健保,地方中醫師往往身兼道士工作,出現「右手把脈開藥、左手畫符收驚」的有趣現象。可惜家族後輩對於醫術沒有太大興趣,「包括我自己也無感,曾祖父的珍貴手抄筆記差一點就失傳,」林峻生說。

高中選擇第二類組,大學讀電機系的他,原本過著與醫學毫無關聯的生活,林峻生說:「自己年輕時對『醫』的印象,停留在西醫,開刀見血這種場面,我真的完全不行」。直到大學時期好奇心驅使,參加中醫社,才喚起他體內封印已久的家族基因,就這樣一頭栽進中醫領域,再也沒有回頭。

中醫社開啟林峻生另一扇窗,一頭栽入,毫無保留。當時白天學積體電路,晚上去國術館拜師練習。被問到日夜處在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是否落差太大?「完全不會!機械就像簡化的人體,電路和電子元件的邏輯,其實跟脹氣與血管類似,很好理解,反而更能融會貫通,」談到醫術就滔滔不絕的林峻生說,當時工程師是他的收入來源,中醫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標。

過去對於非中醫系畢業,透過自學或拜師,有志投入臨床執業者,曾開設中醫檢特考(2005年已廢除)制度,每年錄取率僅個位數,難如登天,縱使林峻生多年始終過著白天工作、晚上與假日進修的規律生活,更在檢特考前一年辭職全力以赴,依然在第二階段敗興而歸。

台灣受挫開啟西進契機

檢特考沒過竟成林峻生的人生轉機,當時在台灣碰壁,很想了解大陸中醫的發展情況,買了機票飛去北京參加為期一周的短期班,沒想到成果意外的好,坐在台下聽著國寶級老教授講解醫術,沉醉在學術的愉悅感,他立即決定報名北京中醫藥大學,當個28歲的「台生」。

縱使有心一圓「中醫夢」,但外在環境依舊險峻。林峻生回憶2002年大陸中醫執業相當落後,一般診所只有三樣東西:桌子、筆和紙,連電腦都極為稀少,掛號、候診、拿藥制度更是一團亂,「當年台灣任何一間診所,無論軟硬體都比對岸先進超過一千倍,」林峻生說,在共產體制下、醫療改革前,大陸醫師起薪低,主治醫師掛號費20元人民幣,一般醫師更低,曾經遇過只有4元!過去大陸醫學院分數拉不起來,主因在於臨床環境不佳,醫師相當「慘淡」。

當時快邁入而立之年的林峻生,不僅沒有正式工作,究竟什麼動力,驅使著這個前途未卜的夢想?「單純與天真,」林峻生笑著說,就是想學中醫,通常沒有想太多的人,才有辦法去實踐,自己也了解台灣不承認大陸中醫學歷,大陸又尚未開放台籍醫師執業,西進可謂兩邊都不討好,說不定兩邊盡失,當年雖然看不到未來,依然憑著熱情,踏上西進的台生之路。

海基會活動巧遇佳偶良緣

海基會每年定期舉辦台生研習營,截至目前已舉辦近20年,讓有志西進就學的台生了解大陸現況、熟悉彼此互相照料。當時準備去北京的林峻生,抱持著認識新朋友的想法報名參加,沒想到在會場上遇到未來的太太-呂佳憓。

「我當時對她一見鍾情,得知她未來和自己同校,還主動留電話給她,」林峻生解釋,原本在大型醫學中心擔任護理師的呂佳憓,工作壓力大,日夜顛倒,想換個醫界的跑道,選擇中醫進修,兩人在學校只有隔壁班的距離,很快成為男女朋友,沒想到隔年爆發SARS(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事件,北京風聲鶴唳,氣氛肅殺,「當時處在極度不穩定狀態,趕在北京全面封城前一刻,飛回台灣決定結婚,」林峻生說。

走過低潮谷底

大陸近年醫療產業發展快速,上網搜尋「林峻生中醫師」,馬上跳出琳瑯滿目的衛教文章,以及教大家如何避免肩頸酸痛等YOUTUBE短片,曾任北京天承金象中醫診所院長的他,多元發展,不僅是醫師也是網紅,病患來自大陸各地,還有遠從雲南搭飛機,或從山東開車前來求診。

林峻生認為,近年不少台生選擇西進讀中醫系,這是不錯的選擇,現在大陸的整體狀況,比自己當年好很多。「我取得中醫師執照時,大陸還不允許台籍醫師在陸執業,當時我和太太已經有小孩,壓力可想而知,」他說,太太帶著小孩回台灣,全家人分隔北京、台北兩地長達近五年之久,自己獨自留在大陸打拼,咬著牙撐過低潮期。

大陸於2007年實施醫療改革,林峻生是第一批在陸執業的台籍中醫師,原本以為終於盼到契機,但大陸沒有健保制度,醫療環境與品質有待加強。例如有的陸籍醫師拚患者量,時間就是金錢,一天可以看兩、三百個病患;還有醫師主打免掛號費,重點放在賣藥,醫病問診時間可能不到幾分鐘,卻拿到長長的藥單,各種光怪陸離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台灣人真的不能比cost down(低價),因為大陸人可以低到無法想像,」林峻生說,找尋自我定位,做出市場區隔,是他與陸籍醫師最大不同之處,仔細對待每一位初診病患,平均花15至20分鐘,好好觀察、記錄病例,下次患者就算沒辦法親自到診所,也可以線上調方(大陸規定允許第二次以後,可以線上問診開方),累積好名聲。

林峻生坦言,剛開始的階段最煎熬,一邊是養家的壓力,另一邊是自己面對大陸醫療環境的抗壓性,如今事後證明按部就班是好事,逐步建立台籍醫師仔細、服務與專業的正面形象。

「台籍醫師」烙印在大陸人心中

如今林峻生和呂佳憓夫婦都在北京中醫診所執業,兩個兒子也在大陸上學,全家一起替未來打拼,不時回台灣並參加海基會活動,「兒子們很喜歡講台語,也很喜歡看台灣的影片,」他說,雖然平時主要在北京,但依然與台灣保持緊密連結。

六年級的林峻生,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曾經是「在台工程師」、現在是「在陸中醫師」,兩個看似違和的不同職業,他卻發揮的淋漓盡致,不僅建立起個人及診所的口碑,也把「台籍醫師」的專業形象,烙印在大陸人心中。

回頁首